美记者之王面子大 专访布什累计20多小时(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19日11:34 环球时报 | ||
图:鲍勃-伍德沃德 点击此处查看更多图片 本报驻美国特派记者王如君 说鲍勃·伍德沃德是目前美国“最有面子”的记者,大概没有多少人会有异议。只要想想:谁能有他那样的面子,能够采访到布什总统、切尼副总统、鲍威尔国务卿、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等美国高官?有谁能够绘声绘色地写出《战争中的布什》这样一本书,并使该书连续数周荣登美国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榜首?有谁能够让该书在出版之前,占据《华盛顿 许多人对他有如此大的面子感到惊奇,但是了解伍德沃德的人却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因为十几年来,他在美国一直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是名记者,只要他的名字出现在《华盛顿邮报》上,肯定又有引人关注的报道;他是名作家,时不时推出一本大作,旋即就会成为畅销书。有人称,鲍勃·伍德沃德是美国“新闻记者之王”。 他扳倒了尼克松 伍德沃德1943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个叫日内瓦的小城。1965年,他从耶鲁大学毕业后进入海军服役,一干就是5年。从军队退役后,由于自己对新闻业有极浓的兴趣,于是1971年进入《华盛顿邮报》当起了记者。当时的伍德沃德虽然胸怀大志,但不到30岁的年龄以及没有多少从业经验,在大多数同行的眼中,他只不过是个“速记员式记者”的角色。然而,伍德沃德赶上了好机会。 1972年美国总统大选,伍德沃德与小自己一岁的卡尔·伯恩斯坦被《华盛顿邮报》委派采访选情。至为关键的是,两人抓到了共和党在竞选中对对手进行窃听的线索。这两名年轻的记者顺藤摸瓜并且抓住不放,揭开了“水门事件”的帷幕,写出了许许多多的内幕报道,引起新闻界一片大哗,甚至全美国的政治震荡。 其实,就凭这两名乳臭未干小子的本领,根本不可能翻起多少风浪。庆幸的是,他们遇到了一个好总编和一个胆大的女老板。当时的《华盛顿邮报》还没有今天这般闻名和权威,当伍德沃德端出“窃听”报道时,《华盛顿邮报》内部也曾捏着一把汗,在总编布莱德利力主支持下,老板格雷厄姆夫人冒着报社破产的危险,愣是拍板发表。 1974年,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不得不辞职,《华盛顿邮报》出尽了风头,从而得到了与《纽约时报》平起平坐的地位。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当然受惠不浅,获得了1973年普利策奖,摇身一变成为世界闻名的记者。 成《华盛顿邮报》的招牌 “水门事件”让伍德沃德出了大名,但他真正成为美国新闻界的大腕,还是他持续几十年笔耕不辍的结果。每当美国有大事发生,《华盛顿邮报》上总是少不了伍德沃德的大作,他从1981年开始升任为该报的助理总编,可他笔下的重头报道却丝毫不少。伍德沃德几乎成了《华盛顿邮报》不可或缺的一块招牌。 除了给报纸写稿外,伍德沃德更大的能量是出书。他先后独立撰写和与人合作出版过十部政治题材的著作,本本畅销,本本赚钱。以前出版的《总统班底》、《最后的日子》、《法官们》、《窃听》、《帷幕》、《指挥官》、《议程》、《选择》、《阴影》均曾登上过畅销书排行榜榜首,成为美国出版界少有的现象。美国著名的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曾恭维伍德沃德说:“没有哪位作家比得上他,没人像他那样的渠道通天、分析透彻和经验丰富。” 有人分析说,伍德沃德声名远扬主要得益于三条:第一是运气好。赶上了“水门事件”,又碰到支持他的老总和错判形势的尼克松。第二是守信用。伍德沃德当年揭露水门丑闻中的报道,主要消息源是尼克松班底中的一名泄密高官———“深喉”。这个化名究竟是谁?伍德沃德至今日都没有向外透露。第三是有耐力。伍德沃德无论写新闻报道,还是出大部头著作,都是聚焦白宫,坚持跟踪了30年,即使不出名,这份韧劲也值得称道。 讨好布什受批评 美国发生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后,伍德沃德再次利用其无人可比的消息渠道,写出了大手笔。他先是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长篇连载报道,后又将其扩展为《战争中的布什》,全面记录了“9·11”事件后100天内的白宫决策内幕,将布什为何下定决心要与本·拉登算账,如何开打阿富汗战争,以及如何要推翻萨达姆等等,以其独到的笔法再次端到读者面前。 为了完成《战争中的布什》,伍德沃德采访了100多人,光对布什就进行了前后5次、总计长达21.5个小时的独家专访。在书中,随处可见伍德沃德直接引用布什、鲍威尔、拉姆斯菲尔德等人的对话,甚至他们之间的争吵。这样的细节如果不是当事人亲自告诉伍德沃德,他是绝对无从得知的。但是,伍德沃德对布什称赞有加而批评不足,明显有给布什脸上贴金的味道,已引起了美国书评界的不满,就连《华盛顿邮报》也发表文章指出,那个自“水门事件”以来一直对政府提意见的伍德沃德不见了,现在的伍德沃德则是与布什站到了同一条战线,而且还“脸不红、心不跳”地高唱颂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