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金三角:中国伸援手助佤邦禁毒(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22日16:14 信息时报 | ||
不少农民已经不种大烟改种经济作物 点击此处查看更多图片 本版撰文本报特派记者党胜德本版摄影本报特派记者刘可 核心提示 2005,这个数字犹如一把尖刀悬在缅甸佤邦联军的头上。按照佤邦政府自己的说法,2005年,佤邦辖区将成为“无毒区”。只剩下两年的时间了,但目前大部分农民仍然靠种植 面对佤邦禁毒这道难题,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组织都伸出了援手,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了支持。有的发展项目成功了,有的项目却留下伤心的记忆。因为愚昧和贫穷,佤邦要从毒品中剥离干净,困难重重。 在记者离开佤邦的当天上午,佤邦政府外联部在本报记者入住的美心宾馆举行了一场招待会。在宾馆大门和四周保卫的佤兵却如同大兵压境,警戒森严。 由于“第一号人物”鲍有祥不在现场,佤邦政府副主席、佤邦联军副总司令肖明亮便成为记者关注的焦点人物。肖明亮今年50多岁,一米六左右的个子,皮肤黑黑的,头发上喷的发油显得铮铮亮,具有典型的佤族人外貌特征。 “广州是经济建设的老大哥,你们那里很繁华。邦康太落后了,在这里接待你们已经是最高级别了。”肖明亮说话风趣幽默,常常引得一阵阵欢笑,原以为十分严肃的采访因此变得格外轻松。 6万烟农大迁移 迫于国际社会的禁毒压力,佤邦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限制罂粟种植面积。记者从佤邦政府提供的一份资料上了解到,佤邦的毒品种植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1990年种植毒品面积给6万亩,产量为6万多公斤;1994年减少到4.8万亩,产量为4万多公斤;至2001年已经减少到21000多亩,产量约为2.5万公斤左右。同时,佤邦政府先后在南登、纳威、贺岛等地烧毁了一些毒品加工厂,强行铲除烟苗5000多亩,烧毁毒品、设备和化工配剂价值约1.2亿多美元。 在佤邦政府采取的所有举措中,6万农民大迁移是最受世界各国关注的。这是佤族历史上第一次大移民。据肖明亮介绍,1999年12月至2002年初,佤邦政府在缅甸中央政府的同意和支持下,将北面高寒山区靠种鸦片为生的6万多农民,分批迁移到缅泰边境地区。“佤北高寒山区环境极其恶劣,甚至连水都不够喝,那里只出鸦片,根本就不产其它粮食和经济作物。而南部边境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是发展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好地方。为了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移民是最好的选择。”肖明亮这样给记者解释移民的原因。 移民生活大有改善 这些农民世世代代都靠种鸦片为生,可以想像当时农民们是多么不情愿。肖明亮非常坦诚地说,佤邦政府采取劝告和强迫相结合的方式,让佤民们到南部边境生活,这其中的含义耐人寻味。他称:“美国记者到这里采访时,说我们移民方式很野蛮,我当时就反驳说,如果要讲文明,100年也禁不了毒。难道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据他介绍,现在南迁的农民大部分已经解决了粮食问题,有的农民种一年可以吃上两三年。由于记者没有亲自到南佤山区调查采访,6万移民真实的生活状态尚不得而知。 替代种植尚未成功 当谈到替代种植的困难时,肖明亮一脸茫然地坐在椅子上,其神态好像是被逼到了绝境,却又找不到解决办法好一样,十分无助。“我们对市场经济不太明白,农民生产出来的东西结果又卖不出去,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减少,他们对政府也就不那么信任了,搞得我们焦头烂额啊。”他狠狠吸了一口烟,陷入了沉思。金三角禁毒,面临着许多难以想像的压力和困难,需要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禁毒挫折 大量甘蔗木薯烂在地里 佤邦政府办公厅陈主任告诉记者,为了实现2005年的禁毒目标,佤邦政府也尝试了替代种植,让农民不种鸦片,改种一些经济作物。但是,由于没有找到销售市场,农民生产出的产品根本就卖不出去,替代种植也碰了一鼻子灰。 他称,佤邦政府投资了10多万元人民币,买了大量的木薯种子,免费发给当地农民种植。当年木薯获得丰收,农民们也非常开心。然而,当地没有木薯加工厂,木薯无法加工。如果运输到中国云南加工,其运费很高,甚至超出了初期所有的投资。既没有加工技术,也没有足够的运输费用,同时又找不到其它处理办法,近百吨木薯都在地里白白地烂掉了。 木薯种植失败后,当地政府挨家挨户上门给农民做思想工作,鼓动他们种植甘蔗。当年甘蔗的收成也很好,但是又恰逢国际糖价下跌,每吨糖的销售价甚至还不够运输成本。最终,大量的甘蔗又在地里腐烂。农民经过这些挫折,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他们只靠政府部门微不足道的补贴过着艰难的生活。 □国际援助联合国:佤邦禁毒重在基础 勐波县在佤邦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联合国禁毒署驻佤邦办事处设立于此。该办事处的主要职能是监控佤邦地区鸦片种植和生产情况,同时开展一些发展项目。 据了解,该署曾经在勐波县里修建了几所小学,建了一个医院和两个医疗所。在了解到当地农民饮水困难后,立即投资了一部分资金铺设了大量的自来水管道,使该县曾经实现寨寨通自来水。但过了不到半年时间,自来水管道堵塞了,一些管道又被牲畜踩断,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修复,农民们也只好提着水桶到河里提水吃。 肖明亮介绍说,联合国禁毒署出资购买了200头杂交猪种,分给当地农民喂养。然而,农民们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喂饲料,更不懂得如何给猪打防疫针,一些人把猪放在大山里,让猪自己找食物。不久,200头猪全部死了。养猪的项目失败后,禁毒署再次投资了100万株茶苗。因为栽培技术不合格,茶叶也死了个精光。 他说,联合国近年来为了帮助佤邦禁毒,投资了许多资金,但真正用于禁毒项目的资金只占30%。“他们(指办事处)的钱70%都用在工资上了,其工作人员一个月领6000多元人民币。” 中国:援种橡胶年收入近亿 在佤邦政府官员的陪同下,本报记者参观了云南省在佤邦开展的禁毒项目——南卡江橡胶场。这个橡胶场是由佤邦联军2518团投资,云南有关方面提供技术人才。目前,这个橡胶场共种植有3万多亩橡胶,再过两年就可以投产了。 这个橡胶场的经理叫王平,云南人,是以中方技术人员的身份介入橡胶场的。王经理告诉记者,1997年,他带中国的技术人员来到这里时,全是荒山野岭,当地农民仍然大量种植鸦片。经过几年的发展,当地已经不再种植大烟了,先后都种上了橡胶。在橡胶投产以前,农民每个月向当地政府借钱借粮,收回成本后还给政府。据他介绍,考虑到佤邦找不到市场出路,中方答应尽可能将收购投产的橡胶,照此计算,这个橡胶场一年可以以收入近一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种植大烟的经济收入。 记者到附近一些村庄采访时,当地农民说,当初他们也不想种植橡胶,但现在他们都想通了,因为橡胶的收成更好。“政府老是讲不许种大烟,不种大烟,我们怎么活啊?但是,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只要有人指导,改种其它经济作物还是有出路的。”一名曾经种了大半辈子的烟农如是说。 佤邦禁毒三大难题 1愚昧和贫穷。当地农民不认为鸦片是毒品,在他们头脑里,没有鸦片,就没有饭碗。要让他们放弃种植大烟,困难重重。 2现实的收入比较。种植粮食和其它经济作物,要劳动,要投资、要技术,当地农民一样也不具备。同时,无论收成好坏,鸦片最终能卖出去,而粮食或经济产品却担负烂掉的风险。 3烟农外逃。当地信息闭塞,一些农民思想还是十分僵化,政府一旦宣布禁种大烟,他们便跑到一些深山里种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