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江山不幸谁有幸?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23日16:37 国际先驱导报 | ||
本报驻加沙记者 周轶君 今天,塔利克见到我时,眉飞色舞,远远地伸过手来——用《水浒》里的话来说——“唱了个大喏”:“我就知道,你会来采访,所有汽车上都插着我卖的旗子!” 塔利克是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唯一旗帜店的老板,美英联军开始打击伊拉克以来,3天内 无庸讳言,塔利克发了“战争财”。可是他说:“没有战争,我的生意也不错,我厌恶战争!”作为巴勒斯坦人,塔利克经历过血腥冲突,眼见到家破人亡,“厌恶战争”的说法,我相信是真诚的。 受邻居之托,我向他买了一面伊拉克国旗。离开时,他追出来问:“你付钱了吗?”商人重利,无可厚非;战争创造的商机本不是他们的选择。 “江山不幸诗人幸”。每当山河变色,城头换旗,诗人笔下便产生经世绝唱;记者是现代的“吟游诗人”,战地报道使许多记者“一夜成名”。但,他们是战争的受益者吗? 记者并不是战争的“完全旁观者”,反思往往使他们陷入困惑。英国《泰晤士报》女记者雅尼娜·迪·乔瓦尼报道塞拉里昂娃娃兵的情况,因此获得多项新闻奖。可是她对此产生负罪感,“我把他们身上发生过的可怕故事榨取出来,然后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有时她感觉自己是个“伪君子”,因为“我总是要回家的”。 “在回家的路上,我点了根烟,一边开车一边回顾着当天经历的一切……”新华社原驻加沙记者马晓霖在2000年5月19日的日记中写道,“每当记者在场时,巴勒斯坦示威者犹如上紧了发条,表现得尤其勇敢,冒更大的风险;记者们血脉扩张,贪婪地搜罗每一个可以让人心惊肉跳的画面……是我们这些记者的出现,使他们(以色列士兵)额外吃了不少石头?” 就在伊拉克时间22日下午,电视屏幕上出现的一行小字,令我呆坐良久: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人控制区发生爆炸,一名澳大利亚记者身亡,这是开战以来第一名丧生的记者。没过多久,又传来消息,3名英国记者在前往巴士拉途中失踪。 顷刻间,可能成为“受益者”的,变成了绝对受害者。这便为我的问题盖棺定论:战争的本质叫做“残酷”。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