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门”问题困扰布什 争议主要有三点(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11日18:06 新华网 | ||
拉克战争的胜利并不能消除民众和舆论对布什的不信任。图为6月5日,正在卡塔尔访问的美国总统布什在赛利耶美军军事基地对美军士兵发表讲话。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伊拉克战争图片 新华网华盛顿6月10日电(记者 王发恩 严锋) 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布什政府曾言之凿凿地指控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此为对伊动武制造舆论和借口。而今,战争的硝烟已消散两个多月,但伊拉克的所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仍杳无踪影。为此,美国舆论特别是美国国会和情报界人士,近来开始对布什政府和美国情报机构的“信誉”提出质疑。一些舆论甚至将此称为“伊拉克门”事件,与以前的“水门”事件和“伊朗门”事件相提并论。 综合美国舆论,目前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布什政府出于政治需要,可能曾故意夸大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去年8月底前,美国总统布什和其他美国官员在谈到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还注意使用诸如“可能”或“间接表明”等不确定性字眼,但在此后的各种场合中,他们却转而明确断言伊拉克“毫无疑问地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布什政府这一用词上的重大变化,与当时美国国防情报局就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提出的评估报告相矛盾。该报告明确指出,美国并没有直接或可靠的情报证明伊拉克生产和储存生化武器,也没有情报表明伊拉克拥有或准备修建相关生产设施。布什政府究竟根据什么一再断言伊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迄今仍是一个谜。 其次,美国舆论列举大量事例认为,布什政府有“操纵情报”甚至欺骗舆论之嫌疑。在对伊开战前的数月中,美国情报机构在提供和披露“情报”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或倾向性,只要能迎合布什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的立场,一些诸如伊拉克反对派提供的情报即使未经严格核实,仍会得到重视和利用。有的情报分析人员抱怨说,他们在进行情报分析时曾受到来自政治层面的压力。以美国中央情报局去年10月1日公布的有关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白皮书”——《国家情报评估》为例,该报告与美国国防情报局的报告公布时间相差不到一个月,但得出的结论却完全相反。《国家情报评估》报告在前言部分罗列的所谓“关键判断”中明确指出,“巴格达拥有化学和生物武器,并已重新开始生产化学战制剂”。但熟悉这份报告的人士指出,报告在后面提供的情报细节并不支持上述结论,用语也更为含混。美国舆论认为,“白皮书”的出台与布什政府当时急于推动美国国会和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有关伊拉克问题的决议不无关系。此外,布什政府为证明伊试图生产核武器曾援引伪造的“证据”,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三,抛开政治因素,单从职业角度分析,美国中央情报局有关伊拉克国内政治情况、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伊武器藏匿地点等方面的情报有失水准或存在严重失误,有的美国舆论甚至认为这是美国情报机构的一次“惨败”。例如,参加伊战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远征军司令康韦中将最近抱怨说,美国情报机构有关伊军将使用生化武器的评估“完全错了”。他对美军至今未能找到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感到非常吃惊。实际上,这并不是美军不下工夫,而是搜遍了伊拉克位于科威特边界和巴格达之间的所有武器供应点而一无所获。 迫于舆论压力,美国中央情报局一方面进行辩解,一方面已经在内部开始重新检讨有关情报,以便从中“汲取教训”。布什政府的立场也几经变化,先是放话说伊拉克可能已在战前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销毁或转移到国外,后又暗示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能不再存在,并改口咬定伊拉克“过去”曾拥有此类武器。最近,布什政府开始淡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对伊动武方面的重要性,而是特意强调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政治理由。搜寻的目标也逐步从寻找武器本身变成寻找与武器有关的“证据”或“有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潜在可能的设备”。所有这些,无非是试图为自己寻找一个可下的台阶。 由于美国明年将举行大选,民主党方面借机加紧了对布什政府的批评力度。在民主党和美国舆论的推动下,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有关委员会均已宣布,计划对有关问题分别展开调查。美国舆论认为,尽管目前还不能排除今后找到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可能,但布什政府的做法已经损害了美国的信誉,并给美国今后的外交增添了困难。倘若上述问题处理不慎,对布什本人的大选前景也可能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完)
巨额大奖+情趣笑话 订笑话短信送彩屏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