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火星季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15日13:02 世界新闻报 | ||
奇 云 对科学家而言,每当火星在天空中变得更加明亮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新一轮火星探险的到来。事隔26个月之后,今年的6、7月又是一个向火星发射探测器的最佳季节。最近,美国宇航局(NASA)和欧洲宇航局(ESA)又各自向火星派遣了一支阵容强大的探险队。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再没有哪一颗行星能像火星这样,激起包括各国政府、科学家、科幻作家、电影导演、新闻媒体和普通人如此广泛而持久的兴趣。 40多年来,世界各国先后向火星发射了34个各类探测器,但三分之二的探测器最终“壮志未酬”,以失败而告终。近期欧美竞相发射探测器的现象,使得火星再次成为科学界的热点话题。专家指出,由于天体引力的相互作用,目前火星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是多年来最近的一次,在这个时候发射探测器自然能节省不少昂贵的航天燃料,同时也大大缩短了探测器进行星际旅行的时间。而且,近来火星表面上可能有冰和水的说法使火星变得愈发诱人,难怪发达国家在火星探测领域里争先恐后。 欧洲:“猎兔犬”率先上路 在当地时间本月2日21时47分(北京时间3日1时47分),欧洲宇航局(ESA)研制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火星快车”(Mars Express)由俄罗斯“联盟—FG”号(Soyuz-Fregat)运载火箭携带,在哈萨克斯坦拜克努尔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这次发射标志着人类探测火星的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 耗资3亿欧元研制的“火星快车”重达2吨,上面携带了7台欧洲国家的科学仪器。按计划,它将在6个月后抵达火星轨道,并按轨道对火星进行全火星年(669个火星日,相当于687个地球日)的观测。 据称,在抵达轨道后,“火星快车”携带的“猎兔犬-2号”(Beagle 2)着陆器将与它分离,并在火 星降落,从而开始对火星表面进行为期180个火星日的考察。按照飞行计划,“猎兔犬-2号”将在2003年12月19日脱离“火星快车”,在12月25日着陆火星。着陆地点选择在中心坐标为北纬10.6°、西经270°的火星地区。该区域是一个相对平坦的广阔地带,据科学家的推论,它是40亿年前由小行星或彗星撞击而形成的盆地。现在,这个巨大的盆地周围有山脉、大小不同的陨石坑,以及一些起伏的波纹地面和小沙丘。 “猎兔犬-2号”着陆器重达45公斤,除装有2个圆柱形可折叠太阳能电池板外,还装备了一个岩石钻头,一个深钻钻头,一台立体照相机和2台光谱仪。它可以挖掘几十厘米深的火星表层土壤,并对土壤颗粒进行分析,分辨出180种盐分、矿物质和有机物质。此外,它还可以记录火星大气温度、气压和风速等有关数据,并将收集到的信息发送回地面。 美国:“双胞胎”紧步后尘 紧步“火星快车”的后尘,美国宇航局最近也将研制出的“双胞胎”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据称,这两个火星探测器完全相同,共耗资8亿美元,被分别命名为“勇气号”和“机遇号”,是迄今为止最贵的宇宙飞行器。 为火星探测器命名的是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的9岁女孩索菲·科利斯。去年年底,美国航空航天局曾发起了为两个火星探测器取名的活动,邀请全美中小学生提供有创意的点子。参赛者按要求必须交一篇50至500字的文章,讲述命名的理由。最后,现为小学三年级的科利斯脱颖而出,成为优胜者。 按照美国宇航局的最初计划,“勇气号”应该在5月30日送入太空。由于出现内部电路故障,宇航局在5月初将发射时间推迟至6月8日。此后,宇航局又两次由于天气原因,将发射时间再次推迟到9日和10日,及至美国东部时间6月10日13时58分(北京时间11日凌晨1时58分),“勇气号”才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 “勇气号”的探测使命预计为90个火星日(大约相当于地球上的92天)。它长1.6米、宽2.3米、高1.5米,重174公斤,是迄今美国发射的最尖端的火星探测装置,其顶部装有全景照相机及具有红外探测能力的微型热辐射分光计,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确定火星上哪些岩石和土壤区域最具有探测价值。此外,这个普通汽车大小的探测器上还有一个装配有各种工具的“手臂”,包括显微镜成像仪、穆斯鲍尔分光计和阿尔法粒子X射线分光计等,将分别对火星岩石纹理及其成分进行探测分析。 “勇气号”和“机遇号”的着陆点都定在火星的南半球,且都有存在过水的迹象。前者的降落目标是火星上的古谢夫陨石坑(Gusev Crater),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个地区原先存在着一个湖泊,并有一条巨大的河流源源不断的注入其中。后者的着陆点被定在梅里迪亚尼平原(Meridiani),许多科学家认为这里存在着大量的灰白色赤铁矿,而这种铁氧化物在地球上一般形成于水中。 探索者的任务 火星是与地球最为近似且距离最近的一颗行星,因此,它不仅是人类认识整个太阳系的第一道门槛,也是人类了解地球本身乃至揭开生命起源和进化之谜的金钥匙。在这样的前提下,查明“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自然而然地成为每个火星探测计划的重中之重,而这个问题在实践层面又部分地依赖于“火星上是否有水的存在”。原因很简单,水是生命之源。 从美国火星探测器奥德赛发回的图片来看,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肯定的回答:火星上肯定有水,而且数量大得惊人。这就要求未来的探测器还必须证实火星存在生命的另一个必要条件——能量。 碳水化合物是生物的能量来源,而火星表面存在着大量对碳水化合物有破坏作用的高浓度过氧化物,因此,很多科学家并不抱着在火星表面发现生命的希望。他们让探测器转而去寻找那些太阳光以外的能量来源。他们认为,既然地球上的深海、岩石内部以及深层地表等阳光永远无法照射的地方依然存在一些利用化学能和地热能作为能量来源的生命形式,那么火星上也可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火星探测计划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探究火星现在的气候状况、远古的气候状况以及导致气候演变的因素。要做到这些,人类需要绘出详细的火星天气图谱,掌握大量相关信息,以了解火星大气中沙尘和水蒸气的含量,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一个火星年的时间。 火星探测的第三个任务是描述其地质学特征。火星是如何变成今天的样子?是什么导致了地球与火星之间的差异与共性?比如,火星上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火山,其规模是地球上火山的10倍甚至100倍以上,这种差异应如何解释?是不是因为火星地壳不像地球地壳一样是运动着的?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研究火星的地质概况进行解答。作为火星探测计划的一部分,科学家希望借此理解风、水、火山、构造作用、撞击等因素在火星表面形成和改变过程中的相关角色。最近,“火星环球监测者”探测器发现,火星上分布着大面积的磁性物质,这表明火星曾经有一个像地球一样的磁场。由于磁场通常表现为保护行星不受各种宇宙射线的伤害,因此有人称,这一发现很可能暗示着火星表面曾有生命存在。 终极目标:新的栖点和起点 火星探测的终极目的是为人类登陆火星作准备。火星是地球的近邻,其独特的空间位置、气候和地质状况使它有可能成为天文观测、科研和人类移民的彼岸。登陆火星一直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在1969年“阿波罗”登月成功后,科学家们就把火星定为下一个要征服的星球,而火星上有水存在的发现更是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和移民火星的热情。不久前,俄航空航天局已拟订了火星登陆计划,将与美国、欧洲、日本和加拿大航天部门合作,于2014年到2015年间向火星发射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对火星进行实地考察。根据科学家的设想,如果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得到足够的投资,那么人类将可在2015年前后实现登陆火星的梦想,并随后在火星上建立基地,逐步把火星环境改造成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地球”,进而实现大规模的火星移民。 科学家预测,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可以在火星上生活繁衍,那么人类将得到一个新的星际航行出发点,“人类是否孤独”的疑问也将在更广阔的太空中得到答案。无疑,这种诱惑是难以抗拒的。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