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国家采取新能源战略应对伊战后的能源问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16日04:30 中国青年报 | ||
程星原 西欧国家与伊拉克曾有着传统的盟友关系,在伊拉克均有各自重要的石油等战略利益。然而,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不仅实现了其武力“倒萨”的目标,而且准备对伊拉克实施长期军事占领。美国此举名为帮助伊拉克进行战后重建,实则意在独享伊拉克的石油资源。为确保战后获取稳定的能源供应,反对美国发动对伊战争的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在战后积 欧盟目前能源供应的50%依靠进口,从中东进口石油占总进口比重的36%。据欧盟估计,到2030年欧盟能源进口比例将上升至70%,届时从中东进口的石油数量无疑将进一步增加。其中,德国为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每天需进口280万桶,法国每天需进口190万桶。 为应对伊拉克战争之后出现的新局面,欧盟国家采取了新的能源战略,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与伊朗的能源合作。尽管美国将伊朗列为“邪恶轴心”,但欧盟仍不顾美国的压力,继续加大与伊朗在能源、政治、反恐、人权、毒品、经济等方面的对话与合作,即积极提倡对话与接触,而不是孤立和遏制。欧盟与伊朗的接近,当然不排除获得伊朗能源供应这一因素。近来,欧盟与伊朗就开发沿海气田的赎买合同进行了谈判,伊朗还提出了20个石油、天然气领域的投资项目供包括欧盟等国家的外商投资选择。到目前为止,许多欧洲国家不顾美国反对外国公司投资于伊朗能源部门的有关法规,坚持本国的法律,鼓励本国油气公司在伊朗投资。 其次,致力于对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和卡塔尔等海湾产油国的能源投资与开发。近几年,为吸引外资,中东产油国打破了国家对油气部门的垄断和控制,实行开放油气政策,对本国的油气田勘探开发、炼油厂以及输气管线等项目进行国际招标。沙特已将这一改革列入2000—2005年发展计划中,内阁通过的《外国投资法》规定将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石油有关部门对外开放。目前,包括法国道达尔公司在内的几家欧洲石油公司已通过沙特的投资资格预审,并开始就沙特3个投资500亿美元的天然气田开发项目进行洽谈。科威特也在制定与伊拉克交界地区投资额达70亿美元的油田开发计划,包括欧盟在内的多家世界大石油公司已有意投资。 第三,与俄罗斯建立战略性能源伙伴关系。出于地缘战略考虑,欧盟的能源政策明显向俄罗斯倾斜。截至2001年,在俄罗斯油气上游领域有投资项目的外国石油公司有26家,他们分别来自英国、挪威、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其中以壳牌、英国B P等西方巨头公司进入的项目最多。2002年下半年,德国、法国、意大利和俄罗斯共投资20亿美元,修建经白俄罗斯、波兰和斯洛伐克直达欧洲的天然气管道,建成后每年可向欧洲提供6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2002年9月,壳牌及其合作伙伴批准了俄罗斯萨哈林2号项目的预算,计划在2014年之前投资85亿美元以增加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油气产量。 欧盟新能源政策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色就是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最终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为应对伊战后可能出现的新的能源问题,欧盟决定全方位发展与世界石油生产国的关系。其中包括大力开拓东南亚市场、努力打入拉美油气资源领域、积极进军非洲能源市场。 总之,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西方国家至今噤若寒蝉,而美国一直渴望控制国际石油资源。伊拉克战争为其提供了机遇,控制伊拉克,削弱欧佩克,震慑俄罗斯,借机主导国际油市,进而操纵国际油价。法国等欧盟国家看到了潜在危机与风险,为稳定能源供应,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他们纷纷采取了多元化的石油外交策略,以规避风险。其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订阅新浪新闻冲浪 足不出户随时了解最新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