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员讲述在利比里亚当观察员的日日夜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24日05:13 中国青年报 | ||
近来,西非小国利比里亚战火再起,反政府武装兵临首都蒙罗维亚城下,蒙罗维亚可能重演几年前邻国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被叛军攻下后生灵涂炭的惨剧。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利比里亚铁腕人物、总统泰勒被迫宣布将有条件下野并流亡国外。 利比里亚是美国在非洲惟一的前殖民地,是美国出于赎罪心理并希望在非洲建立民主榜样而遣返部分美国的非洲裔黑人建立起的国家。利比里亚国名就是“自由之地”的意思, 利比里亚再次动荡,使我不仅想起了我作为联合国观察员参与监督利比里亚大选的那段日子。那时,经过数年军阀混战,利在国际社会促压和调解下,实现了难得的停火局面。联合国决定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在利选出合法政府,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利内战问题。当时中国政府积极支持利实现持久和平和由联合国在利组织大选。我有幸与外交部的另外两个同事一道,作为中国政府的代表参加了联合国利比里亚大选观察团。 我们3人以最快的速度经巴黎转机赴利比里亚邻国科特迪瓦的首都阿比让,在那里由联合国有关机构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集中培训,主要学习监督大选的有关知识和了解利比里亚有关情况。此后,来自中、美、英、法等主要国家和联合国专门机构的数百名大选观察员,分3批奔赴利比里亚各投票中心。 我们这批40多位观察员乘坐一架联合国的小型飞机离开阿比让飞往蒙罗维亚。飞机很简陋,是乘客面对面两边分坐的那种。落地时的那几次震动,我们似乎感到那架小飞机随时都有散架的可能。看着对面那几个明显是基督徒的观察员做祷告的样子,我也确实觉得生命很可能在下一秒就完全交差了。但飞机最后还是踉踉跄跄地停稳了,机舱内一时死一般的寂静,好一会儿才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下了飞机就是蒙罗维亚国际机场。所谓国际机场,实际上只有矮矮的一座平房,我们等候的贵宾室也只有一个卫生间,还没有冲水设备。等了两个多小时,最后也不知通过什么渠道办好了入境手续,我们就登上一架大型的苏式直升机,机内已装好两辆越野吉普车,我们只好在吉普车四周各显神通找地方呆着,还有人爬到了吉普车顶上。 直升机开起来倒是很稳,可噪音大得令人难受。我们这批人要被投放到6个点上,中国籍的3位观察员被分在不同的点上,我在第一站就下了。临下时说话根本听不见,只好向我的两位同事抱抱拳:多多保重吧。后来返回蒙罗维亚时,我事先准备了些棉花塞住耳朵,噪音是好多了,可直升机还是按来时的路线接人,也就是说,我是第一站就上了飞机,要坐着它经停其他5个站。这真是可怕的经历。耳朵里的棉花后来根本不起作用了,心里发慌,感到人就要崩溃了。我的一位孟加拉籍同事在直升机接上最后一批人员后用纸条给我写了几个字,“如果驾驶员告诉我还要再飞半小时,我就让他打开舱门,让我跳下去”。 直升机降落后,我与本站的另外7位观察员在螺旋桨的巨大气流中匆匆下机。随后,我与其他人登上一辆敞篷吉普车。车里有两名全副武装、表情严肃的黑人士兵,一人架着枪对着前方,一人持枪看着车后。我知道,他们是西非共同体维和部队派驻在当地的维和士兵。可对一直在和平环境中长大的我,这确实是第一次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气氛。说实话,当时确实有些紧张,其他人也没说话。吉普车在丛林与乡间的土路上颠簸了约半个小时,停在几栋平房前,那就是我们这个观察点的总部。房子的样式看上去很熟悉,后来一问才知道是中国人帮助修建的。我的中国同胞们能把工程援建深入到这原始大森林的深处,让我在外国同仁面前感到很自豪。 我们8个人共住两套房子,两个人一间,但伙伴完全由自己决定。大家都很规矩,四个女性都是欧美籍的,她们两个一组住了两间,一个埃及人和一个孟加拉人因为都是穆斯林很容易地走到一个房间,在以后的几天里,我每天早晚都能听到他俩那催眠曲般的祷告声。我与另一个肯尼亚人别无选择地住在了一起。 刚住下来,联络员就告诉了我们两个不好的消息,一是大选观察团在阿比让允诺提供的罐装食品无法到达,食品只能自己解决;二是观察站只提供饮用水,生活用水自己解决。大家听后就像炸了窝,在这鬼地方,没食品没水如何生活一周!不过联络员一边道歉,一边很快帮我们找到了解决办法。没食品,就找了一个当地的小姑娘,每人每天出1个美元,她负责解决一天三餐。没生活用水,就在院子里找到一个破残的大缸,放在屋沿下,这里正是夏天的雨季,每天晚上一场大雨雷打不动,第二天的洗漱用水足够了。看来天无绝人之路,而且人的潜力也很大,即使有任何困难都能找到合适的活法。(未完待续)本报特约撰稿 南唐
订阅新浪体育新闻,送你皇马球票让你亲历五大球星风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