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核查专家凯利之死谁最得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27日05:39 信息时报 | ||||
一直从事幕后工作的英国国防部武器核查专家凯利博士,在英国政府与该国最权威的媒体英国广播公司(BBC)关于伊拉克武器情报真假的论争中不堪重压而自杀身亡,为纷纷扬扬的情报门事件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凯利的遗言道出他是政治游戏的牺牲品,这或许是实话,但对他个人来说,可悲的还不止这些,因为他放弃生命的举动并没有成为当事各方面反思和讲出事实真相的动力,却被英国政坛和媒体出于各自目的加以利用。 权利争夺是这场争斗的实质。布莱尔政府在努力为自己开脱的时候,势必要还BBC以颜色,以重树政府的威严,报“情报门”之恨;而BBC已经无路可选,它只有竭力维护在英国民众中的权威形象;而站在风暴中心之外的反对党也没闲着,他们最终目的是要借助凯利之死推翻布莱尔政府。 利益之争永远不会缺乏舞台。在BBC全力应付来自政府方面的压力时,它还要注意同行的反应。早已不满其在英国传媒霸主地位的其他媒体,纷纷站出来为政府帮腔;而对英国传媒市场虎视已久的国际传媒大亨默多克,更是急不可待地落井下石以讨好英国政府,BBC垮了,默多克旗下的媒体在英国也许可以成为新一代巨头。 “很多幕后人物在玩这场游戏”关键人物: 凯利英国国防部顾问 一切事情都因他而起 [[[戴维·凯利博士,时年59岁,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是一位著名的微生物学家。据熟悉凯利的人称,他性格温和,育有三个子女,家庭十分幸福美满。自杀前,作为英国国防部顾问,在英美联合对伊拉克作战的整个决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凯利生前头衔众多——曾是英国国防部首席科技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控制秘书处的资深顾问、英国外交部防武器扩散机构的高级官员、1994年至1999年联合国生化武器核查小组的高级顾问。另外,凯利在微生物领域不仅仅是英国的权威人物,也是世界微生物学界的名人,其多项研究论文及成果,曾被认为相关领域的奠基之作。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联合国邀请凯利参加对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凯利先后36次进入伊拉克核查生化武器情况,这一工作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 由于多年从事伊拉克相关问题的工作,凯利对伊拉克是否拥有生化武器、运载这些武器的远程导弹以及秘密核武器研究项目等情况十分熟稔。在联合国的工作结束后,被英国国防部聘为伊拉克问题资深顾问,多次参与起草英国关于伊拉克问题的报告。在美英打击伊拉克的整个决策过程中,凯利一直得以进入英国防部相关问题决策层,对英国军方的很多伊拉克决策内幕十分知晓。这既是其长期引以自豪的事情,也是导致其自杀身亡的最直接原因。 今年59岁的英国国防部武器核查专家凯利博士,一直从事幕后的专业工作,突然间被卷入复杂的政治旋涡中,成为英国乃至全球闻名的焦点人物。凯利不堪重压之下的突然死亡,为英国关于伊拉克武器情报真假的争论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有一句话说出了不少评论家的情绪:“每个人都明白,这个59岁的牛津学者是这场政治游戏的牺牲品。”对于凯利个人来说,悲剧似乎才刚刚开演,因为他的意外死亡竟然又被英国政坛和媒体出于各自目的加以利用。 政坛勾心斗角 凯利死后,各界对英国政府的斥责铺天盖地而来,英国《每日镜报》的社论称:“凯利是被英国政府逼死的!一些有权有势的人最终利用他们的权势拿凯利当替罪羊,试图逃脱公众对他们假造情报文件的指责。”德国《日报》报道说,“为了避免英国受到更大的伤害,布莱尔首相、国防部长胡恩和其他一些人都应该辞职。”首相布莱尔陷入了最糟糕的困境,媒体预测布莱尔将经历一场他从未经历过的政治危机。 但狡猾的政客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被打倒的,身经百战的他们在已成的事实中寻找蛛丝马迹伺机绝地反击。恼羞成怒的布莱尔政府在努力为自己开脱的时候,已私下计划如何惩罚老是挑战政府权威的BBC,即使不能拔掉这颗眼中钉也要给它点颜色看看。 而站在风暴中心之外的政府反对党也没闲着。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联合起来,要求赫顿法官将凯利之死和去年9月份英国关于伊拉克是否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那份情报文件联系在一起进行独立的司法调查,最终目的就是要推翻布莱尔政府。 媒体你死我活 布莱尔政府的日子不好过,BBC的处境就更艰难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都没有动摇BBC在英国媒体的老大地位,但现在BBC似乎真有些岌岌可危。当BBC在凯利死后公开承认凯利确实是BBC的消息来源后,批评的舆论立刻砸了过来,《世界消息报》指责:“对BBC的傲慢自大就没有什么限制了吗?凯利饱受精神创伤后自杀了。BBC带着伪善的虔诚向凯利家属表现出了同情。但是人们却没再听到吉利根的声音。作为一个似乎有很多话要说的记者,现在他却哑巴了。” 本来挨骂的是政府,BBC的公开申明反倒是替政府解了围。气急败坏的BBC横下一条心决定将事情捅大,如果能将布莱尔政府拉下马,那BBC将因制造了英国的水门事件而名垂千古。同时,早已不满BBC在英国传媒长期霸占一言九鼎老大地位的其他媒体,纷纷站出来抨击BBC在新闻报道上太过注重挖掘轰动性新闻报道,忽略了新闻正确性和多个消息来源的原则。而对英国传媒市场虎视眈眈已久的全球传媒大亨默多克,更是急不可待地要对BBC落井下石。BBC垮了,默多克旗下的英国报纸在强劲后盾的支持下也许可以成为新一代巨头。 套用凯利临死之前的一句话,“很多幕后人物在玩这场游戏。” 凯利之死升级情报风波 5月29日一石激起千层浪 BBC记者安德鲁·吉利根援引一名“匿名英国高级官员”提供的消息说,英国政府可能授意对去年9月发表的伊拉克武器报告“添油加醋”,加入了“萨达姆45分钟内即可部署生化武器”的说法。这一报道在英国朝野引起轩然大波,引发了布莱尔政府和BBC之间的一场口水骂战。 6月1日BBC步步逼近 在英国《邮报》的一篇文章中,安德鲁称,布莱尔的新闻办主任坎贝尔应该对有关萨达姆能在45分钟内发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假情报一事负责。6月19日,安德鲁向英国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提交证据,要求调查政府是如何引导英国走向战争的。 6月25日唐宁街反击 布莱尔的传播总监坎贝尔致信BBC说,BBC在没有掌握证据的情况下播出假新闻,来指责政府滥用情报部门提供的情报误导国会和公众。坎贝尔要求BBC公开对此事道歉。7月7日,外交事务委员会称坎贝尔没有制造假情报,坎贝尔继续要求BBC道歉。 7月9日国防部狡辩 据信凯利博士向他在国防部的主管表明自己可能是BBC报道的消息来源之后,国防部对他保证不会把他的名字透露给媒体。但是国防部实际上的策略是如果记者猜到他的名字,国防部会给与证实。这一策略的结果是三名记者推测出凯利博士的身份。 7月15日凯利感到被出卖 凯利在BBC报道公布之后曾“主动”向国防部承认他接受过BBC的采访,但他并没有说自己是BBC报道的“主要消息来源”。在凯利接受了国防部要求、同意去下院特别调查小组作证之后不久,国防部给他来了一个电话,明确告诉他,今后几天之内他的名字将被公开,明确是他向BBC透露了消息。凯利说,“他当时感到被人出卖了”。 7月17日凯利神秘死去 17日下午,凯利离家散步,就此一去不返。18日上午格林尼治时间8时20分左右,警方在距离凯利住处约5英里的一片小树林中发现了一具趴卧的男尸,并根据死者特征判断,此人就是凯利。凯利的死在英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外界认为凯利本来就在政府内部面临巨大的压力,而BBC在还凯利清白一事上的暧昧态度则最终将他推上了死路。 7月21日开始调查凯利自杀 负责对英国国防部生化武器顾问戴维·凯利割腕自杀案进行独立司法调查的英资深法官赫顿21日发表声明表示,他将把这次调查作为“紧急事务”而迅速开始进行,并将独自决定此案的调查范围,尽快提交报告。他说,绝大部分调查都将以公开方式进行。尘尘编译 对英政府来说凯利生是替罪羊,死是替死鬼 关键人物 布莱尔:英国首相 报道指他授意国防部泄露凯利身份 布莱尔现年50岁,他带领工党在1997年赢得了18年以来决定性的胜利。最近,前伊拉克武器核查人员凯利的自杀使他面临着职业生涯中最大一次的危机。 布莱尔以自己的声誉做赌注,在公众反对战争的情况下还是加入了美国讨伐伊拉克的战争。布莱尔拒绝接受辞职的呼声,但是承诺一定会全力配合凯利自杀案件的司法调查工作。他说:“归根到底,政府的责任都是由我承受的。” 到8月2日,布莱尔将成为英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工党首相。布莱尔已明确表示,他期望带领新工党连续赢得第三次大选。从现在到下次大选大约还有两年时间。没有人能够断言,目前地位空前“脆弱”的布莱尔在下次大选中能否如愿以偿。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在伊拉克一天找不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英发动伊战的理由便始终会受到质疑,布莱尔也就难以摆脱反对党的诘难。 每个人都明白,凯利是这场政治游戏的牺牲品,英国政府试图把凯利用作“镁光手榴弹”来分散人们的注意力。英国国防部锲而不舍地要求BBC公开有关伊拉克假情报报道的来源,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目的就是要将凯利拿来开刀,以便让英国国民不再关注政府决定打这场伊拉克战争的真正原因。不过令布莱尔政府万万没想到的是,凯利居然割腕自杀,这样一来,布莱尔政府偷机不成反蚀了一把米,外界对其骂声一遍。布莱尔政府使出了绝招——利用凯利之死,打击报复BBC。 揪出“鼹鼠”转移视线 BBC记者吉利根在5月22日的新闻报道中,引用一名“英国军事情报官员”的话称,布莱尔的新闻主任坎贝尔下令在政府的档案文件中夸大伊拉克的武器计划,捏造出“萨达姆在45分钟内即可部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虚假情报。本来英国在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出兵伊拉克,就已经是底气不足,布莱尔政府内外交困,不少工党议员和反对党议员都不满布莱尔跟着布什的尾巴跑,而吉利根的报道对布莱尔政府来说,更是当头一棒,对外,英国政府与BBC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骂战,对内,英国政府心急如焚地要揪出“内奸”——到底捅政府篓子的人是谁呢?英国政府圈子内部判断,吉利根报道的消息来源很可能就是英国武器核查专家戴维·凯利,因为只有凯利才会对伊拉克核问题如此捻熟。于是,英国国防部找凯利谈话。他们给了凯利两种选择:要么等着有人指证出他的名字,要么彻底交代出他到底和吉利根谈了些什么。 6月30日,凯利作出了决定,他给自己的上司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他认为自己也许是吉利根那篇报道中部分消息的提供者,但他不认为自己是主要的消息来源,并否认曾告诉过吉利根,坎贝尔就是制造假情报的罪魁祸首。事情峰回路转,凯利很不幸地成了英国政府与BBC交战的祸心。正如凯利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所说的,“我感觉自己被放进了一个巨大的搅拌机中。” 在凯利表明自己可能是BBC报道的消息来源之后,国防部曾保证不会把他的名字公开。但根据英国《金融时报》分析,实际上,英国国防部长胡恩7月份曾秘密致函给BBC总裁戴维斯,要求对方证实凯利就是报道的主要消息来源,但遭到了BBC拒绝,此后,胡恩亲手批准了一项策略:如果有记者猜到凯利的名字,国防部会给与证实。结果《卫报》、《泰晤士报》和《金融时报》的记者推测出凯利的身份,自此,凯利成为了焦点。 国防部为什么如此迫切地想公开凯利的身份呢?英国国防部摆出台面的“硬道理”是,凯利接受采访、爆出机密内情违反了英军的“民事服务规定”。言下之意,凯利就是英国的“鼹鼠”。在伊拉克“情报门”问题上,布莱尔政府深谙其处境不妙,英国媒体分析认为,此时的英国政府很想找某人出来当“替罪羊”,以便转移视线,凯利的出现正好“帮”了政府一个大忙。 在凯利接受下议院特别调查小组的盘问时,调查小组成员、工党议员曼钦莱曾嘲笑凯利是“傻瓜”和政府的“替罪羊”。可见,连布莱尔的同僚都承认凯利是被政府利用了。不堪受辱的凯利结果选择一死以明志。 顺水推舟剑指BBC 在还没有发生凯利自杀事件之前,凯利无疑是英国政府扭转乾坤的一个“重磅炸弹”,英国政府利用凯利,除了转移民众对英国出兵伊拉克的合法性的质疑为,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因为凯利曾经表示没有声称过吉利根报道中所说的关于国防部篡改文件加入了“萨达姆45分钟内即可部署生化武器”的说法。国防部就可通过凯利的嘴巴,证明吉利根的报道失实,进而证明BBC在撒谎。 但凯利突如其来的自杀,令布莱尔政府一时间阵脚大乱,不过在回过气后,布莱尔政府想到了保全自己,攻击对手的好方法,特别是在BBC对外承认“凯利就是他们的主要消息来源后”,他们便顺势将矛头指向BBC,认为BBC在此次“伊拉克门”事件中扮演了强词夺理的事端挑起者的角色,要求BBC道歉。被称为是布莱尔“亲密盟友”、英国前北爱尔兰事务大臣彼得·曼德尔森措辞相当严厉:“正是由于BBC无休止地纠缠才引发了凯利的自杀,作为英国最主要的一家服务于公众的媒体,他们给政府制造了极大的麻烦,而且BBC一直处于证据不充分的状态。”另外,布莱尔政府还决定采取进一步的报复性措施,熟知唐宁街的内幕人士以及英国下院的议员们私下里毫不避讳地指出,不管赫顿法官最后的调查结论如何,唐宁街都将不会放过BBC。什么索要证据和磁带录音都是表面文章,唐宁街真正的意图在于如何才能让这家桀骜不逊的公共广播公司服从自己的意志。从表面上看,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记者和媒体的特权是否过大,但实质上,这是一场权力之争,英国政府与BBC已陷入没有回头路可走的境地,双方的争斗或许将是一场决斗,对英国政府也好,对BBC也好,都是只许胜不许败。 其实在情报门越闹越大之际,唐宁街本来有机会将事件平息,不过政府方面对于BBC的每一个质疑和报道都采取了否认和指责的态度,以便最大限度地维护政府尊严,这种应对措施反而使政府逐渐陷入到与BBC争论的旋涡之中,即使凯利自杀后,布莱尔虽然保持低调,不做过多的发言和评论,但某些工党成员希望政府能够加强对BBC的管制。他们认为有必要推行新的游戏规则,以往政府给了BBC最大的“关照”——免费发放广播牌照,但BBC似乎老是和政府过不去,这让英国政府很没面子。双方在情报门事件上的骂战有可能让英国政府不再对BBC过分慷慨。这一点不知道BBC的高层是否意识到?正如克里斯·史密斯在《金融时报》上发表的文章所言,近来发生的事件将对BBC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小智阿哲编译 新的党派争夺踩着凯利的尸体,上! 关键人物 1、胡恩-英国国防大臣 报道指他写密函给BBC总裁导致凯利身份暴露 49岁的胡恩毕业于剑桥大学,负责在对伊战争中定期发布消息,是布莱尔最亲近的副官。如今他在凯利作为BBC新闻来源被曝光的事件中受到质疑。因为据媒体报道,胡恩的新闻办公室使得记者确定了是凯利向英国广播公司提供了消息。 2、坎贝尔-布莱尔新闻主任 BBC记者指他制造伊拉克假情报坎贝尔1994年加入布莱尔阵营作为政府发言人。但是46岁的坎贝尔在吉利根声称他应该对政府9月份公布的一份文件中加入的声明负责。声明中说伊拉克有可能在45分钟之内部署好化学武器或者是生化武器。事后议会的调查澄清了坎贝尔被指在起草该文件时施加“不适当影响”的说法。 3、赫顿-英国大法官 调查凯利自杀事件是否与国防部有关 赫顿是英国最资深的法官之一,现年72岁。他是英国最高法院上议院12名法官中的一位。在他所审理过的案件中最出名的要数引发众多争议的前智利总统皮诺切特一案了。 凯利的死,令布莱尔面临执政以来最大的政治危机,英国政坛党派之争加剧。各种势力都希望利用凯利的死捞到更多的好处。在内,布莱尔内阁狼烟四起,政府可能面临再度重组的压力,而雄心勃勃的英国财政大臣布朗早就垂涎相位,此时正是他当接班人的最好时机,在布莱尔与BBC的鹬蚌之争中,布朗极有可能坐收渔人之利。对外,反对派虎视眈眈,都试图在布莱尔“地位最脆弱的时刻”给他施以颜色,以图在下届大选中成功夺权。 财臣觊觎相位 虽然布莱尔积极寻找应对之策,但凯利事件已经令布莱尔蒙羞,假如独立司法调查证明布莱尔真的插了一手,而布莱尔又无法力挽狂澜的话,布莱尔在党内的老大地位可能就岌岌可危了,工党为了保护其执政党的地位,极有可能逼布莱尔下台。 假如英国政坛真的需要重新洗牌,那么,在工党内部,谁将是布莱尔相位的有力竞争者呢?答案是英国第二把手、财政大臣布朗。从他的幕僚在凯利事件后的那种按捺不住、蠢蠢欲动之势就可见一斑。布朗的幕僚私下里已经放出风声指“现在是改朝换代的时候了”,布莱尔的首相宝座应该让给布朗。如果布莱尔与布朗开战的话,那就是一场“护级”与“夺权”的较量。 为了避免将自己置身于不利的位置,布莱尔22日还在亚洲之行的途中,就已经急不及待地澄清,在凯利自杀前他没有授权泄露凯利的名字给媒体。布莱尔此举试图告诉世人他是在扮演中立者的角色,他说:“我认为我们从始至终一直没有做出不恰当的行为。”而布莱尔的官方发言人一天前也说:“国防部依然是该事件的主要角色。”英国媒体认为,布莱尔办公室试图将责任推卸给英国国防大臣胡恩。 英国媒体预测,凯利事件可能使英国政府被迫再度改组。虽然胡恩和坎贝尔都是布莱尔的左肩右膀,但有分析认为,假如凯利之死英国国防部无法为自己洗脱嫌疑的话,布莱尔为求自保,可能选择“牺牲”胡恩,而“伊拉克门”风波也会断送坎贝尔的政治前途。 胡恩和坎贝尔都是布莱尔追随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坚定支持者和出谋划策者。舆论认为,布莱尔即便最终从“伊拉克门”风波中脱身,这两员大将的离去也将使他“元气大伤”。 反对派虎视眈眈 英国“伊拉克门”风波愈演愈烈,党派斗争显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英国各大党都在勾勒下届大选的竞选方略,而布莱尔却偏偏处于上台以来“地位最脆弱的时刻”,不仅个人政治信誉因伊战而严重受损,而且他所领导的工党因伊战产生的深刻裂痕迄今没有得到弥合,反而有扩大之势。 6年前布莱尔领导的工党一举将保守党赶出了执政党的位置,保守党因此元气大伤,经过6年的休养生息,保守党试图东山再起,他们需要一个机会,以便伺机而动,而凯利事件刚好给了保守党一个掰倒执政工党的大好机会。在野的保守党联合自由民主党乘积向布莱尔政府施压,抨击布莱尔政府要对凯利的死负责。 在当前的“伊拉克门”风波中,两大反对党保守党和自民党以及工党内部反对布莱尔的各派势力显得分外活跃,同声指责布莱尔政府误导公众支持政府对伊作战。尤其是围绕对凯利之死的独立司法调查,党派角力更加明显。布莱尔政府不愿将调查矛头指向政府对伊动武理由,而是希望将调查局限在凯利之死问题上,而且调查结果越早公布,政府就越有利。但对反对布莱尔的工党派系和反对党来说,调查内容越深入、越广泛,持续时间越长,对布莱尔政府的杀伤力也就越大。 布莱尔面临最大危机 凯利事件对布莱尔的最大损害,在于他作为“诚实领导人”的政治信誉受到严重影响。公众信任一旦受损,弥补和恢复起来就不那么容易。有分析指,布莱尔将面临执政以来最大的政治危机,这点和当初撒切尔夫人被逼宫有点像。 1990年,通货膨胀的压力越来越大,撒切尔大力推行地方政府人头税制度,希望借此渡过难关,却不得人心。另外,她还竭力反对欧洲一体化,宣称“英国的经济和政治的独立高于一切”。撒切尔的强硬观点得罪了不少本国民众和欧洲各国官员,也惹恼了自己政府中的同袍,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内阁成员接连辞职。不久后,她在国会的保守党议员之间进行的第一轮投票中并没有赢得应有的208票支持。撒切尔意识到,她的执政生涯必须终结了,否则将导致保守党在下次大选中失败。1990年11月22日,撒切尔被迫辞职。 反观布莱尔,在危机爆发前他和撒切尔夫人的事业都是如日中天,但当危机爆发后,两人都面临着党内地位、威信和权威的挑战,甚至是信任的危机。 此前,布莱尔的伊拉克政策就已经招徕了很多本党议员,甚至内阁成员的不满,由于不认同布莱尔在没有取得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就和美国一道对伊动武的做法,国际发展事务大臣肖特用辞职表示抗议,布莱尔内阁在伊战问题上出现第一次“大地震”。而最近的凯利事件,对布莱尔更是雪上加霜,如果他处理不当,不仅其内阁成员要辞职,他本人也可能要倒台。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布莱尔为凯利事件弄得焦头烂额之际,他的美国“老友记”布什却满心欢喜,因为他已经成功逃离“伊拉克情报门”的风暴中心。早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就已经将“情报门”的“皮球”踢给了布莱尔,两人都指出美国有关伊拉克的武器情报是从英国那里得到的,言下之意就是要找英国人“垫底”。英国出了件凯利事件,美国人就更容易自圆其说了,布莱尔很好地发挥了布什挡箭牌的作用。这回子,众人已经将指责的焦点从布什转移到布莱尔身上,再加上美军击毙萨达姆两个儿子乌代和库赛的利好消息刺激,布什看来是逃过一劫了。小智编译 他的报道点燃一场战争 吉利根和他是否误传凯利观点这件事是整件事件的中心。他是前《星期日邮报》的国防通讯员,3年前加入了英国广播公司(BBC)一个名为“今天”的早间主要新闻节目。 自从戴维·凯利博士自杀之后,曾经采访不久前自杀身亡的英国国防部武器专家凯利博士的BBC记者安德鲁·吉利根开始从幕后转到前台,因为惟一知道其中许多内幕的只有他一人了。21日,他发表声明强调说,他没有错误地引述凯利的话。 吉利根在自己的声明中说:“我想清楚地表明,我没有错误地引述或错误地表达凯利的话。”吉利根的声明还说:“在另外一个与我和凯利的会面完全不同的场合,凯利还向‘新闻之夜’节目表达了对唐宁街在那份文件中处理情报的方式和45分钟指称的不可靠性的非常类似的担忧。” 吉利根的声明接着说:“虽然凯利博士与情报部门有密切的联系,但我们的报道从来没有一条把他描绘成为情报部门的成员,我们说的是,他是与准备那份报告有密切关系的一位高级官员。” 据悉,吉利根主动作出这一表白是为了防止英国政府将责任全部推到他的头上,说成是BBC的记者歪曲了凯利的原话,从而导致凯利产生压力而自杀。 英国广播公司(BBC)一向与英国历任政府不咬弦,政府一贯指责BBC要么成为激进左派的温床,要么又成为狭隘的保守派恐龙。伦敦城市大学新闻系主任罗德·艾伦表示,“比起其他任何事情来说,每个(英国)政治家都更想驾驭BBC。”而这次BBC和布莱尔政府的扯皮,因为牵扯到有争议的伊拉克战争而备受关注。为了自己多年的荣誉,BBC一定会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行为符合新闻报道准则。如果BBC在这次争执中获胜,而布莱尔政府又因凯利之死下台的话,那么BBC就会因制造一场英国的“水门”事件而名垂千古了。 拖布莱尔下马制造英国“水门”事件 长久以来一直被视为全球新闻规范标准的英国广播公司(BBC)正在为声望而战。工党政府大声斥责,BBC仅仅凭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来源就对政府进行如此严厉的指称是不妥当的,并要求BBC道歉;英国前北爱尔兰事务大臣彼得·曼德尔森指责BBC一向是麻烦的制造者,他认为凯利之死完全是因为BBC在此次“伊拉克门”事件中扮演了强词夺理的事端挑起者的角色;一些传媒业的评论家也批评说,BBC近年来为了与同行竞争,为了抢独家新闻,常常牺牲新闻的准确性和多消息来源的原则。这些纷纷扰扰的指责都让BBC很没面子,公正严肃的形象仿佛蒙上了一层脏布。 BBC的总监戴克本来是最不可能成为公司与政府对抗事件中心的一个人,因为他和布莱尔的关系很密切。但是有内幕消息称,不管凯利之死的调查结果怎样,布莱尔政府决不会放过BBC,他们就是要制服这屡屡和政府作对的老牌媒体,事情到了这一地步,荣誉也罢,生死也罢,BBC无法不铁下心和政府对干下去了。而在BBC高层的内心还有另一种想法,如果布莱尔政府在伊拉克情报丑闻中下马的话,那BBC也算是出演了一出英国本土的“水门”事件,届时BBC将会声望大振,重新坐正英国媒体老大地位。 也有人为BBC辩护 对于政府“未经证实的消息来源”的指责,BBC回应说,这个指称不是BBC做出的,而是其消息来源做出的,在战争与和平这样重大的问题上,来自高层的消息来源对英国政府处理情报的方式提出担忧,尽管是一个消息来源,BBC作为公共广播公司,也有义务进行反映和报道。 也有一些人为BBC保护消息来源的做法辩护。传媒业人士罗德·利德尔说:“这绝对是一个基本原则。如果你屈服于政府压力透露消息来源的身份,谁还会信任记者呢?” 英国西敏斯特大学传媒系教授斯蒂芬·巴奈特则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采用单一消息来源的做法辩护。他在英国报纸《卫报》上撰文说,在国防和安全这些容易触犯保密法的领域中,记者很难找到愿意开口讲话的消息人士,但这些领域又特别需要新闻监督。 巴奈特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任何信奉不受威胁的新闻界在健康的民主社会中的角色的人,都应该坚决支持和捍卫BBC试图做的事情──调查公众是否在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理由上受到误导。” 凯利自杀是个转折点 在BBC和英国政府的争执中,事情发展到凯利自杀之前,BBC似乎还占有上风。7月17日,备受压力的凯利神秘死亡。在各界的压力之下BBC7月20日终于公开承认英国武器专家戴维·凯利博士就是BBC的消息来源,在这之后事情急转直下,BBC立刻成为众矢之的。 BBC发表声明可以说是凯利自杀事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仅仅在一天前,英国媒体的矛头还通通指向布莱尔政府,认为是他们逼死了凯利;但BBC这份声明一经公开,媒体立即枪口一转,开始指责BBC报道不实。 拯救BBC要靠录音带 BBC这么一公开承认消息来源,从一定程度上反倒是给了布莱尔政府一点“喘息时间”,政府显出一副牛气冲天的样子,“凯利的死显然跟我们没关系”。人们对英国政府的注意力也转到BBC身上。本想将政府拉下水的BBC自己陷入了泥沼,还好BBC在历年来与英国政府的斗争中早已练就强壮心脏和缜密思维。23日BBC向外界宣布,手中有一盘凯利死前接受采访的录音带。凯利在这盘录音带中对唐宁街10号首相府在伊武器文件“造假”一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抨击。BBC认为这盘磁带是拯救自己的手段。BBC节目“新闻之夜”(Newsnight)科学编辑苏珊·沃茨6月1日在采访凯利的时候,曾经将两人的谈话全程录了音。 BBC发言人表示,他们将把这盘录音带交给以大法官霍顿领导的凯利事件独立调查组,以证明是英国政府,而不是BBC应该为凯利之死承担主要责任。此时的英国政府各部长们的底气又变得有些不足了。 身处英国政府与BBC关于伊拉克情报门争论风波中的人能够切实感受到什么叫做瞬息万变,现在还无法看出谁将是最后的赢家。尘尘 BBC特立独行由来已久“个性”报道频受炮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BBC时常与英国政府在一些政治事件上发生摩擦。BBC成立于1922年,它既是一家由强制收取的电视牌照费资助经营的公立广播机构,它也享有BBC所宣称的独立性。这种非同寻常的情况使BBC处于一个微妙的境地。 英国政治家仇恨BBC 在成立十年后,BBC就因一名前德国一战潜艇艇长的广播事件与当时的英国政府发生了争执。从那之后,BBC就一直受到历任政府大臣的定期炮轰。伦敦城市大学新闻系主任罗德·艾伦表示,“比起其它任何事情来说,每个(英国)政治家都更想驾驭BBC。”他说:“他们可以收买那些具有政治趋向的报纸业主或其它类似角色,但BBC却比政治家的视角更大。一般说来,政治家们都仇恨这点,那是绝对的仇恨。” BBC曾经历许多风暴 BBC曾经经历过更糟糕的风暴,而催化剂通常都是战争。在1956年,英国保守党政府就对BBC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报道非常不满。在1982年的福克兰岛战争中,当时的首相萨彻尔夫人就曾指责BBC在报道中偏袒当时的战争对手阿根廷一方。再后来,在1991年的首次海湾战争之后,BBC(即英国广播公司的缩写)被人戏称为“巴格达广播公司”(英文缩写也是BBC);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之后,BBC更被戏称为“贝尔格莱德广播公司”(英文缩写也是BBC)。也许,最严重的事件要算BBC对北爱尔兰各派冲突的系列报道,当时,英国工党首相威尔森据报甚至威胁将对BBC当时在1970年代的报道提出法律限制。盆盆 他坚持不向政府低头 戴克是最不可能成为公司与政府对抗事件中心的一个人。因为他能够在2000年初被任命为英国广播公司的总监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他和布莱尔之间的密切关系。戴克今年57岁,是前商业电视的主管。批评家说,戴克在被得知曾为布莱尔竞选筹款后仍然可以保持公正,但是戴克现在却被指操纵这条消息而面临要求其辞职的呼声。 BBC总监戴克21日向公司所有雇员发出一份电子邮件解释说,他认为在19日割腕自杀的国防部顾问戴维·凯利是他们有关英国政府在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上弄虚作假报道的主要消息来源,“是正确的和适当的”。戴克还坚持说,英国广播公司在这个持续了50多天的争论过程中,“总是根据公众利益行事的”,而且“在最近的几周中,我们尽所有可能来保护凯利处于匿名状态,因此我们相信,我们对他的名字被公之于众不负任何责任。很显然,一旦凯利博士的名字为公众所知,他就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戴克总裁还透露,他们在7月20日早晨发表声明承认凯利是他们的主要消息来源之前,曾与凯利家庭协商,得到了他们的同意。 早在7月5日,布莱尔亲自向BBC施压,称BBC的报道是对其人品的“严重攻击”,并要求BBC收回这个“失实”报道,但布莱尔没有要求BBC道歉。而总监戴克也似乎铁了心要和英国政府“理论到底”。虽然戴克在7月6日晚的董事会上承认BBC不能证实这个报道,但他将拒绝认错。尘尘 除掉BBC抢占英国传媒市场 英国媒体的观察家们现在关注的焦点不在于谁是导致凯利之死的“直接凶手”,而是BBC如此不遗余力地维护自己手下的一名记者,会否导致其自身最终的没落;或者它能够赢得与政府之间的论战,但笑到最后的就一定是它吗?布莱尔没有媒体盟友 作为媒体,BBC无疑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即使是对待政府不愿意直面的问题,也坚持质疑和探究到底的态度,追踪事件的进展。在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它报道了许多美国媒体未能够公证对待的事件并做出相对客观的评论,这一点为它赢得了莫大的声誉。而美国媒体在这场媒体大战中,无疑输掉了一仗,尤其是默多克旗下的福克斯电视台,以其鲜明的右翼立场完全站在美国政府的一方向观众传达战场上的信息,其报道为布什政府的形象带来诸多有利影响。但是在英国,布莱尔政府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如果能有一家够影响力的媒体像福克斯那样支持政府的决定,想必布莱尔不用总是在媒体、政府与盟友的夹缝中求生存。 默多克旗下炮轰BBC 其实,默多克又何尝不是怀着这种心思,如果他能够讨得英国政府的欢心,对于他的媒体帝国抢占英国传媒市场的至高点将会产生这样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此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近日来,默多克旗下的纸媒体,包括《太阳报》、《泰晤士报》和《世界新闻报》,似乎是提前商量过要统一口径,无不是站在政府的一边为其鸣不平,同时把枪口指向BBC,聘请专栏作家和评论家与BBC对着干,它们的报道明显起到了作用,使得BBC对情报门的追踪报道看起来似乎并没有那么严重。 如果默多克获得成功,他得到的回报也将是丰厚的。随着英国新的通信条例即将成为正式的法律——即便是作为修正案——默多克也将有机会进入到英国的电视行业。而在进入这个行业之后,利用他所拥有的媒体帝国的丰富资源,无疑将会对BBC过于严谨和沉闷的纪录片式报道风格造成沉重的打击。毫无疑问,默多克不会喜欢BBC,不过这种反感不是因为BBC拥有他所没有的执业牌照,也不在于BBC口口声声宣称的自由立场与他的媒体报道理念不同,而是BBC在英国的收视率和所受到的英国人的信任度,而默多克旗下的媒体现在所做的只有一件事,打击BBC、降低它的收视率、使它的报道不再为英国人所信任。 或许默多克早已在期待着这个机会的到来,自从有迹象显示布莱尔将入主唐宁街以来,默多克旗下的报纸就与工党的成员保持密切接触,反之,布莱尔对这些人也是来者不拒,如果能多一些支持者,何乐而不为呢? 政府和默多克达成默契 英国政府对默多克旗下的媒体的偏爱也是众人皆知的事。《太阳报》和《泰晤士报》的记者能经常从政府官员那里得到内幕消息,而他们参加唐宁街举办的活动中,也总能享受到优待,而这种优待和偏爱也是明来明去,并且受到首相布莱尔和高层社会活动家以及坎贝尔的推动的。 默多克与政府之间无形中达成一种默契,双方各自对对方的需要也是明显的,默多克想要的是在英国的媒体事业,而布莱尔想要的则是可靠的支持自己的媒体,只要默多克不把媒体报道的准则太当回事,而布莱尔政府又不把公众的权利考虑得太重要,双方就有继续合作下去的动力。如果有一天,默多克达成了自己的心愿,他将能够对将来的政府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对BBC来讲也将是不利的。 不过BBC在应对这样的危机中也不是生手,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英阿马岛之战中,当时的撒切尔夫人就曾指责BBC通过阿拉斯戴尔·米尔恩将军得到关于战争期间的内幕消息,并将其进行报道,这与今天工党对BBC的指责如出一辙。 但这次似乎比上一次来得更糟。BBC的总裁戴维斯和戴克似乎不太情愿承担起他们应有的责任,但他们必须清楚的是他们和BBC没有别的路可以选择。现在保守派人士已经开始指责BBC与它取得的执业拍照的地位不相符,如果政府通过决议加强对BBC的监管,政府无疑将为自己增加了一层保护。阿哲
订阅新浪体育新闻,送你皇马球票让你亲历五大球星风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