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门”风波三大悬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28日16:55 国际先驱导报 | ||||
悬疑一:添油加醋的是国防部还是吉利恩? 一切始于一个寻常工作日里,一顿寻常的工作午餐。 5月22日,凯利博士和BBC(英国广播公司)防务记者安德鲁·吉利恩边吃边闲聊,共度了不到两个小时辰光。 5月29日,吉利恩在BBC广播4台的“今天”节目里播发了一则报道:据匿名、可靠的高级政府官员透露,唐宁街10号有可能对去年9月发表的伊拉克武器情报报告“添油加醋”,特别是塞入了“萨达姆·侯塞因45分钟内即可部署和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内容,误导公众支持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6月1日,吉利恩又在《星期日邮报》上说,布莱尔的公关主管坎贝尔应当对此负责。此为“情报门”风波开端。 然而,对于这次会面情况的描述,吉利恩与凯利的版本却颇有出入。 吉利恩描述说,他与“一位参与写作那份政府报告的英国官员”在伦敦市中心的西斯尔饭店里会面。这位知情者是他“原本已认识的人”,谈话是从抱怨伦敦的铁路开始的。这位官员不认同“萨达姆45分钟内可部署生化武器”的说法,报告中涵盖这个说法是“坎贝尔干的”,而这位官员认为伊拉克“仅有30%的可能”有化学武器计划。 吉利恩还说,他与另外至少3个情报部门的人有过联系,但在这件事上主要就是这位知情者提供的情况,另3个人谈及他们认为唐宁街对情报的使用存在问题。 毫无疑问,凯利是这4个人中的一个。凯利也承认“30%”的说法。但是,凯利说,他不记得他们曾一起抱怨过伦敦的铁路,也并不与吉利恩熟识。凯利更否认了吉利恩的另两个说法:“添油加醋”和“45分钟”。关于对坎贝尔的批评,凯利说:“我不记得了。但那不是我说话的口气和方式。” 因此,也有英国媒体认为,是BBC记者对凯利的话“添油加醋”了。 悬疑二:泄露姓名罪在国防部还是BBC? 接下来的是更具戏剧性的情节,却最终发展成了悲剧。 7月9日,国防大臣胡恩致信给BBC主席加文·戴维斯,指出凯利可能是吉利恩报道中的那位知情者,并要求BBC给予确认或否认。但BBC拒绝提供答复。当天下午,《泰晤士报》、《金融时报》和《卫报》致电国防部询问。次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向媒体证实此人即是凯利。 7月15日,凯利接受议会下院外交事务委员会盘询,承认曾与吉利恩见面,但否认自己是消息来源。17日下午,他离家散步就此失踪。18日警方宣布他的死讯。19日BBC承认,凯利就是主要消息来源。 目前英国各派别争论不休的一个核心问题就在于:在凯利案件中,究竟是国防部泄露凯利姓名的罪过更大,还是BBC不与国防部配合、因而给凯利造成压力的罪过更大? 前国防部官员爵士马尔科姆·里夫金德认为,国防部将凯利的名字泄露出去是一件“极不妥当”的做法,“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 英国前北爱尔兰事务大臣彼得·曼德尔森则认为,尽管“坎贝尔有其错误可言”,但另一方面凯利之死完全是因为BBC在此次“情报门”事件中扮演了强词夺理的事端挑起者的角色。 国会议员罗伯特·杰克逊认为,BBC迟至今天才承认凯利是消息源的做法极不恰当。 但传媒业人士罗德·利德尔说:“这绝对是一个基本原则。如果你屈服于政府压力透露消息来源的身份,谁还会信任记者呢?” 悬疑三:国防部究竟对凯利施加了什么压力? 对于凯利之死,警方的描述是“因左腕被割伤口导致大量出血致死”,“现场没有发现有他人加害的迹象”。 其实,警方始终没有使用过“自杀”一词,而且许多媒体都比较谨慎,在“自杀”一词前必加一个形容词:“外表上看来”。连日来,似乎始终无任何媒体就此提出过任何疑惑,似乎所有人都认为,凯利有充足的“自杀”动机,即“承受不住巨大的精神压力”。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个压力又来自何方? 当凯利向他的国防部上司承认他曾与安德鲁·吉利恩见面后,国防部对他施加了多大的压力?他是否受到威胁,将取消给他的退休金?以保密条款起诉他? 当他前往外交事务委员会听政会时,他是否获得保证他的名字不会被透露给媒体? 国防大臣胡恩、公关部长坎贝尔在泄露凯利的名字上,扮演了什么角色? 凯利在听政会后,国防部或唐宁街对凯利说了些什么?他没有迎合政府的说法,那么,是否他因此受到了什么压力?——这些也许都是赫顿调查中需要寻找到答案的问题。
订阅新浪体育新闻,送你皇马球票让你亲历五大球星风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