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评论:百年史 朝鲜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01日09:39 南方周末 | ||||
方舟评论 □左四方 1953年7月,烽火三载的朝鲜半岛狼烟暂歇;2003年的7月,这最后一片冷战阵地上阴云又聚。50年,一代人已逝,却恩怨犹存。当年的主要当事国中,朝鲜、韩国、美国,以各 朝鲜半岛,是中国最敏感的邻区。这里大国环绕,利害纠葛,每牵一发,往往触及中国。而中国的每次应对之成败,不仅关系国家当时之得失,更屡屡被历史证明将深刻影响国家数十年的国势。 1894年,时为清朝保护国的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军队不请强来,觊觎之意彰显无遗。清朝廷内时有三策以对:上策“郡县化”,主张将朝鲜划归中国版图,以绝日本狼视之意;中策“国际化”,主张开放朝鲜,让英、美、法、俄、德等诸强共沾利益,防制日本独吞朝鲜;下策“战争化”,以显“天朝神威”。 三策究竟哪种更为高明,史家自是见仁见智,而最终甲午一战对近代中国及东亚国际格局的影响,却成公论。剪不断的内忧外患自此成为左右中国几十年的主题。 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始于三八线,又止于三八线,却有近20个国家卷入,历时三年,死伤过百万人,军费达数百亿美元。 美军仁川登陆后,一步步将战火推至鸭绿江边。朝鲜要求中国提供“特别的援助”,中国在苏联突然拒绝原本承诺的空军支援后对时局进行分析,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激发了全民族的斗志,昔日犹如一盘散沙的中国人面对强大的敌人空前团结,成功地稳固了初生共和国政权的战略门户。同时朝鲜战争也引发了东亚地区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形成了影响至今的东亚地区国家关系格局。 2003年的朝鲜半岛,因为核危机而又到了一个剑拔弩张、和战存废的关节点。中国再次以“最重要的非当事人”身份登台亮相,这一次的应对成败,依然将回响长久:如果危机失控,半岛战事再启,中国难独安于核恐怖与地区动荡之外;而局势持续紧张,日本势必能再收渔翁之利———乘机以国家安全为由,发展武备,甚至谋求核力量,恶化中国周边的战略环境。 因此,中国的应对,不仅是为地区和平立德,也是对自己的安危祸福负责。7月份,中国频繁地通过外交特使、电话磋商斡旋朝美,全力劝说两个国家举行第二轮北京会谈,态度积极、立场中立而目标明确,对于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的认知,颇可圈点。若是中国能够促使危机在可期时间内明显缓解,甚至最终和平解决,则中国在国家形象、地区地位,以及同美国的关系上,都将得分不少。这些得分,对于中国未来20年的发展,能好风送力。 1894年,1950年,2003年,分属3个世纪的年代,以50余年的间隔,屡将敏感的朝鲜半岛局势推入中国的国家利益考量中。对于个人而言,是非成败可谓是过眼烟云;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而言,果又成因,余绪绵延。从晚清的“外交学步”,到共和国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再到今天“做负责任的大国”,百余年来朝鲜问题的三个突点,勾勒出天下与地区时局风云变幻的线索,也勾勒出中国在融入世界走向未来的过程中,把握国家利益越来越成熟的脉络。
笑话段子、整蛊短语精彩无限 难以形容的开心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