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六十六周年祭(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18日16:04 中国日报网站 | ||||||||||||||||||||||
*** 前言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之间的首次主力会战,交战双方总共投入近百万兵力,在三个多月的时间内激战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抗战八年中规模最大,时间最持久的战役之一,震惊世界。 纵观淞沪会战中,参战日军无论在兵员、武器,以及战斗力都是远远超越中国军队的,唯独那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精神为中国军队军所独有。此役中国国力和军力虽不如日本,但军民拚死杀敌,终以25万人伤亡的代价,坚决地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日本三个月之内灭亡中国的迷梦! 值此淞沪会战六十六周年之际,特发此文,以悼先烈! *** 中日两国的战略意图 日本之所以在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是因为西安事变和平结束,国共停止内战,酝酿二次合作,如中国恢复团结统一,日本将得不到其预期的在华政治和经济利益;二是随着南京政府“新经济政策”的初见成效,中国国力开始充实,日本军部认为,必须在中国羽翼丰满之前予以挫折。同时日本也不相信“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南京国民政府此时有与日本作战的决心;三是国际形势使然。自1936年德意日反共协定签订之后,日军军部认为英美将被德意所牵制,无力干预其侵华行动;四是日本陆军“七七事变”只是取得了在华北地区的局部胜利,但未能使中国屈服。因此,日本海军部认为应该打击中国的金融和工农业的心脏地带——上海,严重摧毁中国继续抵抗的经济实力,迫使南京政府接受日本的要求。以上便是日本发动淞沪战役的目的。 中国方面之所以决定一战,一是国内形势所逼“忍无可忍”,不仅华北将继东北之后沦陷,现在南京政府想求偏安江南亦不能;二是国内人心愤激,中国共产党主战观点深得人心,此时如再不抵抗,国共二次合作的良好局面有可能遭到严重破坏;三是中国国力虽不如日本,但国土面积辽阔,完全可以“以空间换取时间”,争取最后的战争胜利;四是南京政府把希望寄托在深忌日本势力扩张的美英两国的“调停”上,而且中苏当时正在谈判互不侵犯条约,短期内可望获得援助。 此外,根据当时参与淞沪会战指挥全过程的中国军队多名将领事后的回忆,我们可以判明南京政府调动大军进行淞沪战役的意图,主要规为以下三项: 一、从政治上说,上海不仅是中国最大的都市,而且也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乃“中外观瞻所系”,“国际观感”十分重要,包含以上海之战来引发西方列强的干预这一目的。因此最高统帅部决定“不惜任何牺牲,予以强韧作战”。 二、从经济上说,上海是我国经济重心,聚集于上海的国民政府经济和财政方面的利益,无论如何是需要保护的。且上海和江浙一带的工厂、物资也需要在对日作战的掩护下,向内地迁移。这也是不惜任何牺牲,予以强韧作战的一个目的。 三、从军事战略上说,中国军队在长江流域作战,比之在黄河流域较为有利。因为,中国缺乏机械化部队,不宜在华北平原对日作战,且就全国地形言,在黄河流域与敌作战,不若在长江流域有利。因长江中下游可利用湖沼山地掩护,较为有利。 *** 战斗经过 自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即加强了对经济重心上海的挑衅。1937年8月9日,日军侵入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滋事,藉此集中多艘战舰,并以海军陆战队登陆,要求我撤退驻沪保安队,经我严词拒绝。其后,日军长谷清师团企图重演“七七事变”,于8月13日上午9时15分,集结驻沪陆军及海军陆战队约万余人,向我保安队进攻,淞沪战事拉开揭幕。 一、中国军队围攻时期 南京军事委员会鉴于战争扩大,遂在8月20日颁发战争指导及作战计划,以达成持久战的基本主旨,拟定攻守计划,并分为五个战区,其中淞沪地区属第三战区。在整体上,中国军队以一部集中华北,重叠配备设防,阻击华北日军沿津浦铁路南下,同时以最小限度兵力守备华南沿海各要地。最后,中国军队主力应迅速扫荡淞沪日海军根据地,成功阻止敌军登陆,并确保了山东、山西,力求争取时间以牵制消耗敌人。 8月20日晨,中国军队发起第四次攻击,经一昼夜战斗,攻抵汇山码头,因日军增援部队已到达,而且威胁淞沪守军,中国军队攻势乃告中止。23日晨,日军一部于吴淞及其以东地区登陆;另一方面,淞沪中国军队也抽调部队予以迎击。但其后配有重炮与战车部队的日军不断增援,淞沪中国军队遂陷于苦战。至9月11日,双方对峙于吴淞──江湾──洋泾一线。 二、吴淞镇浏河口间地区反登陆作战 三、中国军队守势时期 中国军队调整部署后,张治中集团军与陈诚集团军分别在9月11日至14日退守浏河镇──罗店──蕴藻滨──江湾──洋泾之线。日军自14日对该线发动全面攻击,且集中火力于罗店附近。21日再发动攻击,以重点指向中国军队左翼部队,迫使中国军队退守蕴藻滨之线。此后日军乘胜追击,向蕴藻滨进行突破作战。至10月26日,双方已苦战二十余天,10月22日中国军队发动最后攻势,遭受挫折,日军并全面反击,突破中国军队阵地。中国军队被迫撤退南移,至11月5日双方对峙于浏河镇──罗店西方──苏州河左岸至南站之线。 四、杭州湾北岸日军登陆 上海战事爆发后,我军英勇奋战,成功打乱日军初期的部署,日军增兵至15万人,仍未能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乃于10月中旬决定增派一个军自杭州湾北岸登陆,以打击中国军队侧背。11月5日拂晓,日军在金山卫附近正面登陆,击破中国军队守备部队后,继以主力向松江进攻。此时中国军队在上海市外围地区作战之大军侧背受严重威胁,鉴于迫诱日军主力转用于华东地区目的已达到,指挥部下令各作战部队向吴福线转进。 五、沪京(南京)地区持久作战 11月8日战区下达向吴福线转进命令,中国军队两个集团军在10日夜开始沿京沪线两侧地区撤退,但遭敌机日夜轰炸,一路陷于混乱。在两个固守新泾河西岸集团军掩护下,战区主力顺利撤退,向吴福线转进。日军也向中国军队发动小规模攻击,并在白茆口、浒浦口间登陆,企图切断中国军队主力退路,但作战失败。19日日军正面追击中国军队主力,迫使中国军队在吴福线决战。结果,在金山卫登陆之日军在19日陷嘉兴,即沿太湖南侧向吴兴进击。 蒋介石鉴于吴兴、广德地区战略价值十分重要,亲令第7军向吴兴挺进;并令川军六个师,向广德急进,以策应第7军作战。其后自20日激战至26日吴兴失陷。第7军在第144、145两个师掩护下,向孝丰转进。此时日军又派两个师团进攻广德,川军五个师在长兴──广德间地区阻敌数日后,待锡、澄线守军向南京转进后,乃退至广德以西山地,淞沪会战至此结束。 *** 淞沪会战战况、两军之规模与战略 在会战兵力规模及战斗力方面,中国军队出动陆军约七十个师,外加七个旅及上海、江苏各保安团队,轻战车约一个营,还加上独立野战炮兵五个团又两个营等,合计50多万人。日本陆军总兵力九个师团又一个旅团、外加两个支队又两个步兵联队,共计约22万人。此外,日军拥有重战车约两个大队、轻战车两个至三个大队;还有攻城重炮兵一个联队、野战重炮兵两个联队、野战炮兵三个联队。(编者注:一个日军联队的编制相当于中国军队一个团) 海军方面,中国军队除海圻、海宁、逸仙、楚有、应瑞等轻巡洋舰与驱逐舰十余艘外,另有永绥、江贞、顺胜等炮艇,以及鱼雷艇二十余艘,合计约四十艘。而日本海军初期动用联合舰队第一、三两舰队兵力,包括“加贺”号航母在内,共有巡洋舰、驱逐舰及以下战舰共五十余艘。 空军方面,“七七事变”时,我国空军虽拥有各式飞机六百架。但可用于作战的机数只有230架,预备机75架,合计305架。空军编为九个飞行大队、六个独立飞行中队,另有由航校师生组成的暂编大队,以及一个空运队,飞行员620人,设空军总站十处,空军机场110处。空军装备的各种型号飞机均靠进口,计驱逐机113架,重型轰炸机17架,轻型轰炸机52架,攻击机20架,侦察机103架。而同期日本陆海军飞机数达2700架,为当时世界空军强国。日本航空兵分隶于陆军和海军。陆军飞机1480架,下辖三个飞行团及直属第四、第五飞行联队。抗战初期,日本海军及其海陆军航空队兵力均占绝对优势。此外自明治维新后,日本科学技术逐步实现现代化,能够自行生产威力强大的武器,例如陆军配备的38式步枪,射程达3500米,比中国制造的“汉阳造”步枪远出1400米,而且在数量方面,日军枪炮数量也是远超中国军队的。此外,日本能制造性能优异的飞机、坦克、航空母舰和主力舰。中国除小型枪炮外,什么大型飞机、大炮和船舰都不能制造,军力悬殊。 按编制装备计算,中日团级和师级部队的火力比较约为一比二,而中日师级部队按编制装备并依其发射速度其火力比约为一比三,故中国师按编制装备战力约为日军师团三分之一。若加上士兵训练、机动能力、补给能力和海空军对地面部队作战之支持等因素,则中国军队一个师的战斗力只及日军的十分一至十二分一。 淞沪会战震惊世界的原因,还在于它的规模与战况。国民政府在“八·一三”前夕,集结了包括德国军事顾问团协助训练的精锐部队在内的数十万军队,全数投入淞沪战场。国民政府这样调集几十万部队进入淞沪地区,一开始就是有计划地要打一场大规模战役。不过,淞沪战役的规模并不是在开战之前或开战之初就已设定的,事实上它只是由一场规模较小的战役逐步发展成为一场大规模会战的。其战役作战企图也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中日双方经过逐次增兵、轮番增援,作战规模日益扩大,最后才演变成为一场大规模会战,这是八一三淞沪战役的一个显著特点。 南京最高指挥部最初批准的淞沪作战计划是一个规模不大的战役计划。1937年7月底,京沪警备司令官张治中鉴于上海战事决不能免,于30日向南京提出我军宜立于主动地位,首先发动攻势,“先发制敌”,得到指挥部批准。8月11日,张治中部得到命令,向上海围攻位置开进,准备发起淞沪会战,此时南京最高统部只规定张治中指挥直接参加上海围攻作战的部队,以及两个多炮兵团。另外在龙华、虹桥、吴淞以及南翔、浏河、浒甫等地任警戒的也只有一个师又两个旅和上海警察总队与保安总团。张治中是使用两个师和两个多炮兵团发起上海围攻战的,这可以说是淞沪战役的起始阶段的规模。 当然,随着日本进攻的不扩大,全国抗日情绪的高涨,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南京统帅部对全国全盘战局构想的日益发展,最高指挥部逐步提升了淞沪战役的地位,一步步扩大其规模,战略企图也日趋明晰和扩展。8月18日前后,南京统帅部获悉日本陆军二至三个师团增援上海。18日陈诚被任命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决定把正在浦口至苏州间待命的第18军调进淞沪战场。20日,陈诚扩大沪战以牵制华北日军进攻的建议被批准,同日《第三战区作战计划》出台,正式提出淞战役“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为作战指导之基本原则。” 淞沪战役的第二次大规模增兵是在9月中旬前后形成的。日军参谋本部鉴于8月下旬至9月间陆军两个师团又一个支队驰援战果平平,决定再次调派三个师团、一个旅团和空军一个团前来参战。这些部队在9月中旬起分批在上海登陆。至9月20日前后,日军除在上海附近的海军部队外,在长江和黄浦江沿岸集结有陆军五个师团,另十五个大队,共约12万人,拥有战车两百辆、飞机两百余架、火炮三百余门。日军各兵种协同作战的条件已趋形成,大规模会战的各条件日益成熟。 中国军队这一期间在上海北郊对登陆之敌血战两旬,虽阻滞了敌人攻势,但仍未打退敌人进攻。9月中旬,中国军队后撤潘泾河阵地,转入阵地防御战。9月12日,第9集团军退守北站──江湾──庙行──顾家宅之线,同月17日,第15集团军退守双草墩罗店西南──庙行──大场之线。淞沪战局的严重形势和国内外的种种情况,促使南京统帅部以更新和更大的规模进行淞沪会战。9月21日,南京统师部改组第3战区指挥机关,由蒋介石自兼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和陈诚分别继任副司令长官和前敌总指挥。参战部队组成右翼集团、中央集团、左翼集团三个方面军,左翼集团辖第15集团军和第19集团军,中央集团辖第9集团军和第18、第61师等,右翼集团辖第8集团军和第10集团军,总兵力约为50余个师和五个炮兵团。 9月17日起,敌我在北站──庙行──刘行──罗店西南──浏河之线,开始互相争夺之阵地战,至同月底我军后退蕴藻滨南岸──陈行──广福──浏河之线,接着敌向蕴藻滨南岸大举进攻,攻势直指大场。10月25日大场陷落,我军中央集团和左翼集团于10月底向苏州河岸后退。在这期间,敌我双方继续增派部队,战役规模进一步扩大。至10月上旬,日军的兵力已增加到近二十万人。中国方面,蒋介石在10月间又继续增调第21集团军、第11军团、第23集团军、第25军团等部队。至10月底、11月初,我方在淞沪战场的兵力增加到约73个师,淞沪会战由此达到最高潮。
绝对大奖!订非常笑话短信,送数码摄像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