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本可挽救-哥伦比亚号事故最终调查报告一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7日15:52 新华网 | ||
26日,调查委员会发表了长达248页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最终调查报告。报告认定,“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罪魁祸首除了技术问题,就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管理人员安全意识不强、时间压力大、资金短缺等机构文化方面的因素。 机构文化遭诟病 报告指出,造成“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直接原因是脱落的泡沫材料撞击航天飞机左翼并形成裂孔。当航天飞机重返大气层时,超高温气体从裂孔处进入机体,导致航天飞机解体。 调查委员会发现,由于管理人员疏忽,相关人员没有对“哥伦比亚”号进行跟踪摄像,因此未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管理人员还习惯性地把脱落泡沫材料视为“正常现象”,忽视了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导致悲剧的发生。 报告说,“哥伦比亚”号与“挑战者”号两次失事,从根源上看皆由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而引起。 报告还指出,航天局的管理体制不鼓励人们在安全问题上提出不同看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无人关注飞船泡沫塑料是否脱落,或可能造成何种影响。 除了安全意识淡薄外,调查委员会指出,资金短缺、时间压力大也是导致航天局航天任务危险系数增加的原因。 宇航员本可生还 调查委员会认为,“哥伦比亚”号解体前,原本有两种方法可以挽救宇航员的生命:一种是宇航员自行进行太空行走,修复飞船,另一种是派另一艘飞船援救宇航员。不过,前一种方法被认为太过危险,只有后者才较为可行。为此,调查人员指出,如果管理人员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第7天就确认飞船左翼遭到损坏的话,就能把“哥伦比亚”号的姊妹机——“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及时送入轨道,通过太空行走的方式,在氧气耗尽之前将7名宇航员救出。 提出29项建议 调查委员会在报告中向航天局提出了29项建议,其中有一些是调查人员认为航天局在“新飞船上天之前必须完成”的近期任务,还有一些是可能影响到航天局整个机构文化的长远任务。报告说:“我们建议的变革将很难推行,而且会受到(航天局)内部人员的抵制。”不过,调查委员会警告说,如果航天局不从根本上进行改革,类似悲剧仍将重演。·李琴·(新华社供本报特稿)(来源:新民晚报)
投票! 赢超酷腕表式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