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将派高官到深圳学习 准备克隆中国经济特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30日10:29 中国日报网站 | |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近日,印度中央政府刚刚批准东部的恰尔肯德邦有关建立经济特区的申请,该邦首席部长阿尔琼·穆达便迫不及待地宣布:将派五位部长到中国深圳学习建立经济特区的经验。 参观中国的经济开发区已成为近年来印度高层及专家学者来华访问时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目。今年6月底,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时参观了上海浦东经济特区,对吸引外资占中国外 “中国能行,为什么印度不能?” 外国人在谈论中国发展经济特区的优势时,最喜欢强调的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相对便宜的土地价格。令印度人感到困惑的是,上述两个优势印度也有,可是印度在吸引外资和促进出口方面与中国却会有如此大的差距。 2000年5月,在宣布印度将按照中国模式建立经济特区即自由贸易区决定时,前商业和工业部长马朗作为该建议的始作俑者曾发表过一番鼓动人心的讲话。他说,“中国一直是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其出口额从1980年到2000年几乎增加了10倍。而印度的出口只增长了大约2倍。如果中国能行,为什么印度不能?这些经济特区将会成为吸引外资的磁石,同时还能创造上百万个就业机会。它不仅可以带来丰厚的利润,还能通过训练和学习开发人力资源,为印度培养一流企业家”。 在马朗作出上述宣布时,印度其实已经有4个经济特区在建设之中。为了显示政府的诚意,印度政府批准在经济特区内企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比例均可达到100%,投资总额不封顶。关税和税收按“外国领地”对待,国内其他地区产品进入特区也享受“出国产品”的免税待遇。国外产品进入特区免征关税。除此之外,印度政府决定在全国再新建6个经济特区,地点全部精心挑选:古吉拉特、泰米尔纳德、奥里萨、马拉哈施特拉、西孟加拉和安德拉。这六个邦像中国南部的几个特区那样,均地处沿海。印度政府准备参考“广东模式”,通过设立出口加工特区,在制造业方面与东亚的“大小龙”们进行一番拼搏。 克隆中国特区模式不大容易 尽管马朗有关建立经济特区的愿望在印度已经成为现实,但是几年过去了,最初所设想的希望出口加工区在帮助政府促进出口和吸引外资方面的作用似乎并不明显。例如,中国2001年吸引外来直接投资468亿美元,印度只吸引到23亿美元。印度人戏称,“无论与左派、右派还是中间派政治人士交谈,他们都在谈论中国。中国正在把我们整个抛在身后。”印度的许多专家和媒体评论也在反思,中国能成功,印度的成效为什么十分有限? 新加坡投资当局曾有一份报告,详细对比了中印在经济特区建设方面的诸多政策异同。其中的部分结论是:在对外国投资领域的限制方面,中印政策大同小异;在劳工法上,印度的规定比较严格复杂,中国的政策更易于操作,允许通过劳资双方的互相协商修改劳工合同;在税务减免方面,印度给予了很多吸引人的措施,而中国的公司税方面似乎比印度更有利;在外资审批过程中,进入印度的外资要经过其外国投资促进局审批,而在中国,经济特区当局人士可以直接负责审批申请,并为独资外国企业签发同意建厂的证明。 其实,印度人自己也看出一味模仿中国建立经济特区所存在的问题。一位印度专家在《马朗先生,印度没有香港》文章中指出,或许印度和中国在经济上有很大相似性,但是中国经济特区的成功还要归功于其特定的一些条件。中国南部的经济特区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得益于背靠香港,香港不仅占中国内地所有外资60%以上,还是中国内陆物品的最大出口基地。而印度的经济特区不仅面积小,最重要的是缺少一个像香港那样的能带动出口增长的引擎。 尽管如此,每次印度官员在参观了中国的经济特区后,仍然会对中国经济特区的成功羡慕不已,同时也为印度有可能因为走同样道路而获得成功的前景感到振奋。他们在寻找与中国差距的同时,也开始不断地修改着自己的政策。今年初,为加快经济特区建设,印度决定将目前的出口加工区和工业园区全面升格为经济特区,这样印度的各类经济特区已经接近20个。接替马朗担任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的阿伦·贾特利也是一位建立经济特区的热心者。他认为关键是要创造“没有麻烦、和蔼亲切、有利外资”的投资环境。(来源: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唐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