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杀之都”芝加哥每年600多人被害居美国之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03日11:56 外滩画报 | |
芝加哥仍是“凶杀之都” 华林/编译 凶杀案数量比纽约还多 两年前的母亲节这天,20岁的杰森·哈维买了一大包食品回家:猪肉排、甘薯、芥蓝菜、玉米面包、通心粉和奶酪——都是他妈妈最喜欢吃的东西。 但这却成了他们一起吃的最后一顿饭。 第二天早上,哈维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打了四枪。凶手是个16岁男孩,估计也是个黑帮成员。 在人口超过百万的美国城市中,芝加哥的凶杀案发案率长期高居第一。该市人口为290万,2001年和2002年凶杀案数量分别为666起和646起;今年年初到8月22日的累计数量达到384起。而人口多出一倍半的纽约,去年和前年的凶杀案数量都比芝加哥少(“9·11”袭击不计在内)。 据FBI统计,去年美国的凶杀案数量略有上升。美国的杀人案件发生率在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差不多两倍于英国。 对于芝加哥凶杀案的猖獗,人们看法相当一致,认为这是黑帮、枪支和毒品三者结合的结果。 “芝加哥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黑帮问题,”在该市犯罪高发地段驾车巡逻的警官汤姆·盖瑞特利说。 据州检察院提供的数字,芝加哥有6万多人承认自己是黑帮成员,6成以上的凶杀案件与帮派有关。 九成以上涉案者是黑人、拉美裔 在距市中心闪闪发亮的摩天大楼西尔斯大厦不到5公里处,有一个街面残破、黑道横行的皮尔森区。几天前,当地一个在自家门前玩耍的7岁女孩,被从一辆驶过的汽车中突然射出的一阵乱枪打死。 在蓝岛南路和第16街的交叉路口,一根廊柱上被人用亮漆喷着一个“A”字加一个圆圈:这里是芝加哥两大拉美帮派之一“安布罗斯帮”的地皮。外人如果胆敢在此贩毒,随时都可能送命。 “黑帮之间最常见的火并原因是为了争地皮,”盖瑞特利警官说。他挥手指着在大街另一头拐角处闲荡的两个身穿红、白、绿色衣服的少年:“那些是拉拉齐亚帮的。他们的衣服就是那个帮的标志色。” 在黑人聚居区,也由“邪恶爵士”和“黑道门徒”两大帮派划地割据。 前面说的杰森·哈维在遭枪杀前,曾三度被警方拘留。他和杀他的男孩在芝加哥的杀人者和被杀者中很典型:青少年,黑人或拉美裔,有过被捕记录。 警方统计显示,今年头6个月,该市杀人犯中有72%是黑人,20%是拉美裔;在受害者中,两者也各占74%和18.1%。 犯罪集中在西南部贫民区 面对触目惊心的凶杀案发案率,警方要求加强巡逻警力,并制定更严厉的法规,以便捉拿在街头闲荡的帮派分子。州检察院反黑部门的布赖恩·塞克斯顿检察官指出,市政府本来就不应该解散警察局下属的扫黑特别情报部。 理查·戴利市长的反黑顾问马特·克劳尔则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街头帮派拥有的手枪数量太多。尽管在芝加哥市内拥有或销售手枪是非法的,但周边地区无此限制,要偷带手枪进城是轻而易举的。 黑帮厮杀的“战场”主要集中在芝加哥的西部和南部地带,多数居住在密西根湖畔和北部市郊的白人和富裕阶层,对前面这些地方发生的事几乎一无所知。 戴利市长曾试图从低犯罪率的北部地区抽调警察到犯罪率高的西部和南部,但遭到来自北部的市议员的反对。 对杰森·哈维的母亲维拉·埃文斯来说,在他们所处的南部地带,几乎看不到解决犯罪问题的希望。这里每天晚上都有年轻人在街头贩毒,却很少有警察前来制止;贩毒带来的厚利诱惑又让当地许多青年人无法抗拒。 杰森死时,留下了一个2岁大的儿子。埃文斯盼望孙子的未来会比现在更好:“我希望等到他15岁时,在芝加哥街头,人命不会再那么不值钱。” 链接 米尔沃基——美国的啤酒/摩托城 米尔沃基距芝加哥不远,是美国中西部威斯康星州的第一大城市,人口62.8万,在美国城市中名列第17位。 Pabst(生产“蓝带啤酒”)、Schlitz和米勒三大啤酒厂过去基本主宰了该市经济,但前两家已在1980年代倒闭,只剩全美排行第二的米勒酒厂一家硕果仅存。 诺奎斯特市长上任后,米尔沃基经历了一场城市中兴,荒废的旧城区人气回旺,大剧院、美术馆和博物馆等文艺设施拔地而起。如今市民们更引为自豪的是该市的文化多样性,而不再是言必称啤酒。目前米尔沃基每年吸引上百万名观光客,游客的人均消费金额比1997年增长了47%。 除了啤酒和“雄鹿(Bucks)”、“酿酒师(Brewers)”两支国家级篮、棒球劲旅外,米尔沃基还是名闻全球的哈雷-戴维森(Harley-Davidson,源于两位创始人的姓氏;前者发音应为“哈利”)摩托车公司的所在地;这家公司刚在8月底举行了创业百周年大庆。 《外滩画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