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阿波罗”11号升空的故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1日13:41 新浪科技 | |
一级火箭体S-IC分离 图文:“阿波罗”11号登月的故事 第二级,即“土星”运载火箭的中间一级S-II,采用5台J-2发动机,以液氧和液氮为燃料,推力达5109千牛。第3级S-IVB,与前两级火箭相比,该级火箭的推力能率相对较轻,因此只采用1台J-R发动机,产生出射入超月球轨道所需的最后1000千牛推力。 二级火箭体S-II分离
“阿波罗”11号升空N.阿姆斯特朗、B.奥尔德林和M.科林斯在1969年6月16日早晨4点刚过便起床了。他们住在载人飞船指挥大楼里,距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大约13千米,发射场上高耸着的“阿波罗”11号火箭宇宙飞船已准备就绪。经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名护士粗略地检查一下身体状况之后,他们洗了澡,刮了脸,享用了最后一顿地球早餐——牛排、鸡蛋、烤面包片、咖啡和橙汁。早餐吃完后,他们来到楼上的套房。飞行控制中心用以监测心律和呼吸的几个生物遥测电极被附着在他们的胸上,随后,国家航天局的技术人员帮助他们穿上增压服戴上头盔,他们被封闭在这套人工的、百分之百的氧气环境内,接着他们便笨拙地走下楼梯,在楼外等候的汽车将他们送到发射场。 尽管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周围的沙滩和公路上聚集了100多万观众,但通往发射场的道路在警察的维持下仍然畅通无阻,宇航员们仅用了几分钟便到达了现场。此时身着航天服的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科林斯思绪万千,他们的眼睛透过头盔的护目镜凝视着火箭。随着汽车离发射场越来越近,“土星”运载火箭也赫然耸现。 它是一个庞然大物,是历经9年不断研究和探索的产物。整个运载火箭从下到上包括三级“土星”V型助推器;在第三级最上层的一个特殊接合器内装有登月舱“鹰“;在”鹰“的上面连接着指令-服务舱(母船)“哥伦比亚”;“哥伦比亚”的顶部是发射逃逸系统,即一枚小型火箭,在发生严重的发射事故时,它可以使指令-服务舱和宇航员与发射设施的其余部分相脱离。脐带塔中的升降机将3名宇航员送至运载火箭的顶部,他们在“哥伦比亚”指令-服务舱狭窄的座苍里吃力地各就各位。 不久,无线电联络系统开通,打破了宇航员与世隔绝的状态,他们可以通过无线对讲机与地面控制人员联络,也可以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指令-服务舱盖被紧紧地关住并密封起来。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科林斯又花费了两个小时对系统做了最后的检查,与此同时发射前检查也进行得十分顺利。 发射时间到了,火箭发射升空。对于那些到佛罗里达想亲眼目睹这次发射的人们来说,这种火光冲天、响声震耳欲聋、大地颤动的感受甚至在16千米以外也能体会到。用科林斯的话来说,指令舱的座舱里“有噪音,噪音很大,但主要还是摇摆,在一阵阵轻微的颠簸中,我们在皮带中左右晃动”。 “土星”3级火箭的头两级燃料耗尽并与船体分离,最后一级火箭将“阿波罗”11号飞船送至地球轨道并自动熄火。这时已是火箭升空后11分42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