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秋全球军演看各国战略嬗变与新军事变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3日08:47 解放军报 | |
金秋时节,全球各地展开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从黑海到爱尔兰海,从拉达克到赫尔辛基……密集的演习背后,反映出不同国家对国际战略格局的认识和对新军事变革的探索。 “黑海伙伴”:铺开立体追击网 □新华社驻基辅分社记者 赵宇 黑海深处,一艘黑黝黝的潜艇幽灵般急速前进;海面上,数艘驱逐舰和护卫舰破浪而行,冰冷的炮口蓄弹待发;云层间,两架军用飞机像饥饿的山隼般贪婪地搜索着海面,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目标。这是近日由乌克兰、保加利亚、格鲁吉亚、罗马尼亚和土耳其参加的“黑海伙伴关系-2003”多国军事演习中的一个场面。 演习中,土耳其潜艇扮演的是入侵他国领海的敌方潜艇。被对方发现后,潜艇立即开始逃窜。海域所属国的舰群迅速掩杀过来,力求在到达公海之前将潜艇拦截。舰队中,一艘驱逐舰负责统一指挥调度,其余军舰有的用主动和被动声呐系统时刻锁定潜艇的准确方位,有的负责侦察“敌方”是否有援军赶来,有的调动武器系统准备攻击。天上呼啸而过的巡逻机根据后方传来的卫星资料,随时警惕空中和海面有无新目标出现。一张全方位的立体追击网大面积铺开…… 据乌克兰海军司令部新闻中心透露,参演5国共出动了10艘战舰、2架巡逻机和1架直升机。这次演习在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的框架内进行,目的是训练北约成员国军队与“和平伙伴关系”国军队在执行维和行动时的协同能力。驻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塞瓦斯托波尔港的俄罗斯黑海舰队对此次演习给予了密切关注。分析人士指出,冷战时期,黑海周边除土耳其外,大多数为华约成员国,前苏联的“黑海舰队”是这里最大的一支海上军事力量。冷战结束后,黑海地区的战略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华约成员国先后要求加入北约。美国认为这是从俄罗斯手中争夺这一地区控制权的最佳时机。1997年8月,美国、乌克兰、保加利亚等5国军舰和数百名士兵开进塞瓦斯托波尔附近海域展开演习,遭到俄罗斯的强烈反对。本次“黑海伙伴关系-2003”演习的地点选在黑海南部土耳其海域,避开了塞瓦斯托波尔这一敏感地区,演练的内容仍是人道主义救援加实战演习的实用性综合军事训练。 “北方之光”:检验快速反应部队 □新华社驻伦敦分社记者 马知涵 为期两周的北约“北方之光2003”联合军事演习目前正在英国西部爱尔兰海海域进行。代号“北方之光”的军事演习每隔4年举行一次,但此次在英国举行的演习与以往不同。据北约英国地区总部的发言人称,“北方之光2003”将重点检验筹建中的北约快速反应部队在全球范围内应对危机的实战能力。 “北方之光”9月15日拉开序幕,预计在9月26日结束。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波兰、西班牙、英国及美国11个北约成员国共派出约50艘舰船、15架飞机、数架军用直升机及约数百名地面及两栖部队士兵参加此次联合军事演习。北约伙伴国瑞典及乌克兰也派兵参加了演练。据设在苏格兰的联合军事演习新闻中心有关负责人提供的消息,原本计划参与军事演习的荷兰因“国内原因”撤出,而应邀参加演习的立陶宛也因故未能参加。 今年“北方之光”演习的假设场景为某一非北约成员国发生武装叛乱,并威胁到周边国家的安全。在得到联合国正式授权后,北约派出具有两栖作战能力的联合特遣部队参与维和行动。演习中,北约部队由英国乔纳森·班德海军上将指挥,与葡萄牙海军中将阿梅里科·达·西尔瓦·桑托斯率领的“叛军”对垒。 据透露,今年的演习将重点对北约快速反应部队的海上及两栖作战能力进行初步检验。其间,参演海军部队将重点展示即将投入实战的海军高度战备指挥中心的作战指挥能力。9月20日,在苏格兰西部斯特兰拉尔附近的卢斯湾还将进行一场两栖登陆演练。届时,来自法国、意大利及乌克兰的约400名士兵将首次展示北约快速反应部队的两栖作战能力。 提高北约部队的机动及远征作战能力一直是北约军事建设的重点。去年9月,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华沙举行的北约国防部长非正式会议上提出了组建北约快速反应部队的设想。北约布拉格首脑会议于去年11月正式批准了这一建议。 据报道,北约快速反应部队将由配备高科技武器装备的陆、海、空三军兵种组成。第一批约5000人的快速反应部队将于今年10月中旬初步具备实战能力。而完全建成之后,这支部队的人数有望超过两万人,并可对潜在的安全威胁进行快速遏制和打击。 上山下海:印美军演不断升温 □新华社驻新德里记者 熊昌义 为了加强印美战略军事伙伴关系,印美两国特种部队从9月5日起开始在印控克什米尔拉达克地区高原地带进行为期3周的联合军事演习。参加这次联合军事演习的有美国太平洋总部特种部队司令部所属海军陆战队特种部队和印度特种部队。演习项目包括高原地带特种训练、悬崖攀登攻击技术、高寒地带侦察训练等。 印度陆军第14团司令夏尔马中将指出,这次联合军事演习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强化两国特种部队的协调作战能力。 近年来,印美军事合作不断升温。去年5月,印美陆军和空军曾在印度历史名城阿格拉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同年9月,印度和美国空军又在阿格拉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这是印美两国空军首次举行联合军事演习。9月29日~10月11日,印美陆、空军在美国阿拉斯加举行联合军事演习。这是印度军队首次在美国本土参加军事演习。与此同时,印美海军的合作也迅速升级。从去年4月起,印度和美国海军开始在印度洋举行联合巡逻,为过往商船护航。同年9月26日~10月3日,两国海军在阿拉伯海科钦海域进行了为期8天的联合军事演习。这是1996年以来,两国海军首次举行联合军事演习。 印度海军发言人9月8日宣布,印度和美国海军将于10月2~6日在阿拉伯海科钦海域再次进行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美国海军一艘核潜艇将首次参加这样的演习。这位海军发言人表示,这次联合军事演习将使两国海军的交流恢复到1998年5月印度进行核试验前的水平。这将是印美海军举行的第6次“马拉巴”系列联合军事演习。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印美军事合作的升温反映了印美两国面临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正在不断加强战略协调。但与此同时,两国频频举行的联合军事演习将打破南亚地区的战略平衡,有可能加速这一地区的军备竞赛。 3国联手:宇航员救援行动 □新华社驻莫斯科记者 魏忠杰 9月9~12日,俄美加3国在黑海联合举行了国际空间站宇航员救援演习“Sar ex-国际空间站-2003”,演习目的是让3国地面救援人员加强协调,联合寻找紧急情况下降落在水面的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并实施救援以及将返回舱拖回岸边。 本次演习的假想背景是,国际空间站上发生火灾,3名在空间站上工作的宇航员不得不撤离空间站,但他们在乘坐返回舱返回地面时却降落在水面上。演习之所以选择在黑海举行,是因为黑海是国际空间站返回舱可能的3个水上降落点之一。演习模拟不同的场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寻找降落在水面上的救生舱、转移宇航员并对其实施医疗救助,将返回舱拖回黑海岸边。 据俄罗斯国防部航空航天搜寻与救援管理局局长波波夫少将介绍,演习的主要部分在9月11日举行,演习内容包括在靠近俄南部城市格连吉克的黑海近海寻找降落在海里的空间站返回舱,然后对宇航员实施转移并将返回舱拖回岸边。 为了保证演习能够顺利举行,俄罗斯动用了多艘拖船、1艘“雨燕”号潜艇、包括Be-200两栖飞机在内的3架飞机及5架直升机。这些军用装备全部为黑海舰队所有。美国和加拿大各有19名专家参加本次演习。他们主要对演习作各项指示,而真正实施救援的是俄罗斯的地面救援人员。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两国的救援专家也作为观察员参加了本次演习。 负责这次演习的俄黑海舰队参谋长塔塔里诺夫在9月12日演习结束时说,这次演习的主要成果是俄美加3国的航空航天救援人员能够在演习中很好地协作,成功对宇航员实施了救助。 据介绍,本次演习是第10次总代号为“Arctic-Sarex”的宇航员救援演习,首次宇航员救援联合演习于1993年在新西伯利亚群岛举行,去年的救援演习在加拿大马尼托巴省举行,而第11次宇航员救援演习将于2004年秋天在美国阿拉斯加州举行。据俄国防部航空航天搜寻与救援管理局局长波波夫少将介绍,在未来的宇航员救援演习中将有欧洲宇航局的专家参加。 “合作知识”:信息化控制危机 □新华社驻赫尔辛基记者 赵长春 9月8~19日,北约6个成员国和8个“和平伙伴关系国”的140名军官会集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进行一场既没有兵器装备又看不见炮火硝烟的名为“合作知识2003”信息化控制危机演习。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以及多国联合控制危机行动的不断增加,芬兰和瑞典早在1999年就提出举行这次演习的倡议。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筹备,这一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合作知识2003”控制危机演习终于在芬兰国土上得以进行。这也是首次在芬兰正式举行的以北约为主导的演习。 这次根据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进行的为期12天的演习在芬兰国防大学进行。演习的主要目的是为多国部队的控制危机及维和行动设计指挥控制系统及通信系统,并检验与之有关的规则,以便使其在技术和应用方面符合北约成员国和“和平伙伴关系”国的共同需要。 演习由北约设在挪威斯塔万格的联合司令部的北部参谋部参谋长、英国少将詹姆斯·肖特指挥,芬兰国防军作战部副部长阿里·普赫洛伊宁少将担任副总指挥。来自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德国、挪威、匈牙利6个北约成员国和奥地利、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洛伐克、瑞士、芬兰、瑞典8个“和平伙伴关系”国的军官在演习中共同参与多国控制危机行动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的设计规划工作。 据芬兰媒体报道,这次演习主要是以芬兰国内目前民用的“Virve网络系统”为主。这一系统非常适合用于执行控制危机任务。演习期间,芬兰方面充分利用这次机会,举办了题为“信息技术与控制危机”的研讨会,芬兰一些知名的电信公司企业也向参加演习的各国来宾展示了先进的通信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中国国防报》2003-09-23第1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