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新闻周刊》福布斯的野心和胡润的未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4日15:46 中国日报网站 | |
《新闻周刊》:福布斯的野心和胡润的未来(图文)www.homeway.com.cn 【2003.02.1808:12】*/22 因为《福布斯》的“中国内地富豪排行榜”,胡润在中国拥有了巨大名声,与福布斯断交的胡润将何去何从? 准备携妻子返回英国的胡润,在上海浦东机场接到了一位中国记者的电话,询问他对李海仓被枪杀事件的看法。当时是1月23日下午。李是山西的企业家,按照胡润的调查拥有1.95亿美元,在福布斯(Forbes)中国百富榜上排名第27位。 在所有人眼中,胡润从来是与福布斯中国百富榜联系在一起的。但此时胡润刚刚得到消息,福布斯将不会向其继续订购2003年中国百富榜。 胡润站在了个人前途的十字路口。 胡福决裂 “我还是感到Surprised。”胡润不知道怎么用中文来表达他当时的反应。但他迅速保持了平静,继续按计划享受假期。同时他还将按计划于2月21日来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推出他主编的“胡润财富书系”中新出版的四本书。 按照过去几年的惯例,福布斯会在每年年底与胡润签订次年的排行榜合同。“今年我和他们也在谈,但还没有谈完。” 进入新年,福布斯宣布将在中国出版中文版。随后,他们突然宣布将独自编制中国富豪榜。胡润回到英国后得到了福布斯的正式通知。 媒体迅速开始猜测福布斯与胡润决裂的原因以及胡润的未来。据知情人员透露,导火索正是那套“胡润财富书系”。于去年榜单推出不久后即迅速上市的首本书被冠以“福布斯2002中国百富”之名,但他并没有得到福布斯的授权。 福布斯上海办事处首席代表范鲁贤证实了这一说法,他主动提到:“胡先生以‘福布斯’的名义出了很多书,这显然侵犯了我们的知识产权,同时也损害了我们《福布斯》的形象。你知道,要做好一件事,有时我们不能不下这样的决心。” 但客观地说,迄今为止,胡润已正式出版的书中使用“福布斯”三个字的只有前述一本书。相反,在此之前,依附于排行榜出现了其他冠以“福布斯”之名的书刊在中国也有数十本之多。胡润说:“书的事不是一个主要的问题。” 福布斯清除异己 四年蜜月闪电般结束。胡润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福布斯有了自己的新计划,它已不再满足于一个排行榜了。 福布斯迅速暴露了自己的意图。福布斯高层造访上海,宣布福布斯将在其85年历史中首次在中国设立办事处。而福布斯正式派往中国的首位雇员——范鲁贤也在公众面前亮相,成为福布斯上海办事处的首代。 立即有消息传出,《福布斯》将和美国《新闻周刊》、《哈佛商业评论》这三本杂志,最近陆续获得批准以“月刊”的形式进军中国市场。而《福布斯》中文版将与香港恒隆集团旗下MORNINGSIDE合作出版。《福布斯》发行人斯蒂夫·福布斯在纽约说:“我们希望2003年某个时候开始,很可能是上半年。” 以中文版为旗舰,福布斯还推出了一揽子计划:他们正在商谈今年在上海召开《福布斯》全球CEO高峰会,虽然它在美国三大财经周刊中最后一个在中国召开年会。 同样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范鲁贤将取代胡润,为福布斯继续编制中国内地富豪榜。福布斯副总裁、亚太区总裁威廉·亚当2月8日宣布,福布斯中国榜还将推广到娱乐、体育等领域,新设中国名人榜和演艺圈明星榜等全新榜单。 如此庞大的商业计划显然蓄谋已久。“我们想将中国的排行榜整合到全球的排行榜体系中。所以,《福布斯》希望有美国总部工作经验的人来管理中国的这个排行榜。”而被福布斯视为“自由撰稿人”的胡润并不能在其中找到位置。因此,种种理由只被视为福布斯清除异己、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一个借口。 福布斯的中国计划由来已久,1982年,前发行人麦尔可姆·福布斯便乘着热气球来到了中国。但是直到去年,他的儿子斯蒂夫·福布斯来到中国,才开始探讨将《福布斯》带入中国。 在此漫长的20年中,胡润充当了过渡角色。 “做这个事情缘于我的一个业余爱好。我曾于1990年在北京海淀区学习。1997年我回到上海工作的时候,发现北京和上海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特别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胡润最终找到了把他的观察告诉全世界的方法。1999年,他在中文老师和两个朋友的帮助下编制了第一份榜单,分别把它寄给了《福布斯》、《商业周刊》和《财富》,他只收到了《福布斯》的回音。此后四年,中国内地富豪榜成为福布斯每年公布的众多榜单中的一份。 此时,《商业周刊》发行了中文版,《财富》因1999论坛而大出风头,《福布斯》在中国市场,却只靠一个富豪榜显示着存在。无可否认,富豪榜为福布斯正式进入中国做了相当有成效的预热。 同胡润一样,在英国有很多中国的向往者,他们中的一部分也在中国找到了各自的位置。 但在美国人眼里,这些英国人从来都不是“自己人”。服务于一家美国跨国公司的丹发现自己的地位尴尬,他不能与美国人享受同样待遇,他甚至没有与中国雇员同样的机会,因为在“本地化”的口号下,公司更愿意栽培中国雇员。 在某种意义上,胡润也是“本地化”的牺牲品。威廉·亚当明确地说,一个公司在国外的投资到了一定的阶段,就必然派自己的人过去。 事实上,胡润曾一度试图为自己正名。据知,2001年开始,胡润曾寻求与《福布斯》走得更近一点,比如在出版中文版上进行合作。 但此时从更大的背景来分析,随着胡润在国内外媒体频频露面,名气越来越大,福布斯或许认为胡润的张扬过于喧宾夺主,甚而在中国形成了“只知胡润,不知福布斯”的局面,可能对福布斯进入中国的整体布局带来负面影响。 当此之际,胡润已不再是马前卒,而是绊脚石。 最终,《福布斯》以一种决然的方式拒绝了一切可能性。有人说,胡润种下了树,但没能等到摘果子的时候。或者按照一家媒体的说法,福布斯是过河拆桥。但胡润并不同意这种说法。福布斯有自己的算盘,胡润也有自己的考虑。 胡润面临选择 但在这个节骨眼上与福布斯断交,对胡润来说未必是最好的时机。 按照胡润助手陈冰的话,胡润从福布斯那里“并没赚到很多钱”。胡润说,2002年是福布斯付钱最多的一年,但这也仅仅够其正常的开支,此前基本上算亏损。他必须支付办公室房租和办公开支、三四位助手的报酬、外出调查的旅行费用——前几年,胡润只能短期雇佣一些大学生为助手以节省开支。 胡润说,他在做排行榜的工资远远比不上在安达信,“或许只有一半”。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排行榜工作及中国的兴趣。2002年,他把未婚妻从英国接到了中国,在一家美国公司找到了工作,并且举行了婚礼,而孩子也将在今年7月出生。他还在上海按揭了一套房子,显然,他准备继续在中国呆下去了。 从去年开始,在胡润的名片上已可看出一些端倪:最早的名称是“福布斯中国地区调研员”,最新的头衔是“亚润智源中国地区首席调研员”——他在香港注册了自己的公司“亚润智源”。胡润已经意识到,他需要摆脱福布斯的影子,超越排行榜。 一个顺理成章的路子是将积累的名声和资源转化为商业模式。很多人建议他寻求成立研究机构、举办论坛、拍摄电视片、出版杂志等多种尝试,但目前,这套书是面世的惟一产品。 胡润的商业计划一直徘徊在尴尬和犹疑中。在必须保持排行榜的绝对独立性的前提下,他迄今并没有寻求到合适的商业模式。 按照丹的评价,胡润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商人。但对在中国创业之难,他也深有体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涌入中国,中国给他们提供越来越多的方便。比如前不久取消了对外国人的居住限制,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住所而不是只能呆在政府指定的区域。较早的消息说,政府还在考虑给一些外国人发放绿卡。在上海,一个外国人甚至当选为居委会成员。但令胡润这样独自来中国创业的外国人感到困惑的是,政府一直把吸引外资和外智的眼光盯在跨国公司或大资本上,对这些小公司或个人没有太大的积极性。 比如说,在香港花了很少的钱注册公司之后,胡润也一直力图在内地成立自己的公司,但他发现要注册一家外商独资企业,至少需要14至15万美金,他拿不出这笔钱。丹还说,有关方面在政策上的模糊或多变,也是外国人难以适应的事情。 胡润VS福布斯:排行榜打擂? 没有胡润,福布斯会怎样? 福布斯方面保证会如常在10月拿出新的榜单。“胡润给了我们一张好的榜单,但我们绝不满足于‘好’,我们需要一张很棒的榜,更准确的榜。” 范鲁贤说,福布斯有特定的方式方法,我们将把福布斯在全球其他地方使用的计算方法带到中国,将中国的排行榜整合到全球的排行榜体系中。 而失去了福布斯的胡润又将何去何从?他还会继续独力编制排行榜吗?他说,在2月21日之前,他不会给出答案。因为手头有很多计划,他还没有做出决定。 但他周围许多人建议说,胡润应该把排行榜的大旗继续扛下去,当然无论是从财政还是影响力的角度,他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平台:一家权威媒体或是机构。说穿了,种种建议都包含了一种担忧:失去了国际媒体和富豪榜为平台,胡润还是胡润吗? 胡润对这种说法感到恼火,他对排行榜和自己同样自信。他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百富榜从来都是姓胡的,而不是姓福。他是排行榜的创始人和拥有者。他解释说,福布斯只是花钱向他购买了排行榜的刊载权。 他和他的团队还相信,他们拥有的资讯和方法都是独家和一流的。福布斯要超越胡氏排行榜,还得花至少三年功夫。 这样,也许在今年,我们会看到福氏和胡氏两个排行榜,正如在美国,三大财经媒体都有自己的榜单。这当然是一件有趣的事,比较他们异同优劣将会成为无论是有钱还是没钱的中国人津津乐道的新话题。(唐建光) 图:胡润和他推出的中国富豪榜。(据中国《新闻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