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的观念之战-美国重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背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6日16:23 南风窗 | |
王义桅 10月1日起,在阔别总部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9年之后,美国重新成为该组织的会员。这并不出人意料。早在去年9月,布什就曾在联合国大会上表态“美国将重返教科文组织”;今年8月9日,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也宣布了此消息;9月28日,美国第一夫人劳拉·布什为期5天的欧洲之行首选法国,期间在爱丽舍宫希拉克亲吻了劳 从里根到小布什,白宫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态度来了180度的大转弯,这在反恐战争的背景下不难理解。上世纪80年代,教科文组织在非洲塞内加尔人领导下,多次拒绝美国的旨意,被里根政府指责为“第三世界批评美国和以色列的讲坛”,是个“浪费的官僚组织”、“具有第三世界偏见”、“限制出版自由”……而作为该组织创始国之一、负担着约1/4经费的美国在1984年底愤然退出该组织,开了单边主义外交先河。 19年,弹指一挥间。美国成为当今世界惟一超级大国,军事力量无与伦比,但在文化等“软权力”上却威风不再。9·11事件曾给美国人当头一棒,促使他们去思考“世界为什么仇视美国”,结果是“世界不了解美国”。于是旨在增强与世界沟通的“公共外交”被重新拾起和强化,而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播美国的正面形象,重点改变中东地区民众对美国根深蒂固偏见的做法,也就成了白宫宣传战略的重要依托。 就如何落实“公共外交”战略,美国学者给白宫开出了许多药方。其一是通过贸易手段消除他国禁锢个人思想的壁垒,让民众的观念变得开放;其二是协助国外政府改造媒体和教育体系,同时向国外独立媒体或非政府组织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其三是抛弃“武力先行”的思维定势,拿起本国媒体武器战胜国外的“憎恨媒体”。 所谓“憎恨媒体”,最早是美国用来描述纳粹德国和前苏联“憎恨电台”的称谓,它的作用在于挑起当地民众的情绪,煽动针对目标群体的暴力冲突,是致命却又非常有效的传媒工具。在美国看来,目前世界若干地区尤其是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世界特设了许多针对美国的媒体,它们宣扬对美国的不满,鼓动对美国政府和民众的仇恨情绪。例如,阿拉伯有一个埃尔·贾泽拉电台极具影响力,它覆盖中东地区1000多万人口。在威力如此强大的传媒工具笼罩下,美国要在阿拉伯世界找到“真理”难于上青天。 观念之战关乎美国的未来,它决定21世纪是不是“美国世纪”。因而,美国重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此为媒介开展反恐时期的公共外交,推销美国的传统价值观,也就不是为伊拉克困局解套的权宜之计,而是整个反恐战争的关键布局。正如劳拉所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如今可通过传达一些有助反恐的价值观——教育、容忍、尊重所有人类的生命,尊重彼此的不同来实现和平,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安全美好。” 美国重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担心美国正不断退出全球多边体系的人们,无疑给予了极好的安慰。同时,因为美国重返教科文组织,22%的该组织预算就有了着落。1984年以来,自美国宣布退出后,英国和新加坡也陆续退出,使得教科文组织一直营养不良。近3年来,在总干事日本人松浦晃一郎领导下,顺应美国的要求,对教科文组织管理工作进行了一番整顿。例如,该组织关闭了设在中部非洲的两个办事处(一个在布拉柴维尔,另一个在班吉),消除了美国重返的障碍。松浦晃一郎指出:“我们的预算每年减少5%。由于美国的重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预算将会变得不那么紧张。” 但是,崇尚实用主义的美国,向来把联合国有关组织和机构视为自己的外交工具。国际社会担心:在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定义都存有分歧的情形下,美国会不会把教科文组织当作以自身标准确立的反恐战争的又一舞台?美国会不会利用“人权”把教科文组织搞得过于政治化;或以“老大”自居,大肆推销自己的文化而不尊重别国文化?在经济方面,美国回归能否如外界所希望的那样为该组织带来滚滚财源,组织内部人士也心存疑虑。总之,美国重返教科文组织,对该组织是祸是福,目前尚难以断言。 (作者为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博士) 本刊授权新浪网独家发布,未经《南风窗》同意任何报刊及网站不得转载,本刊保留法律追究的权利。如需转载,请与南风窗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