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中国不搞亚洲版“门罗主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8日07:55 新华网 | |
国际先驱导报/庞中英 中国在亚洲战略中的主要目的,不是把亚洲变成“中国人的亚洲”,而是希望通过新地区主义的方式和亚洲国家建立全面的伙伴关系,或者说,中国将通过地区合作的方式再造其与亚洲的关系 中国与亚洲国家,特别是与东盟加强关系,已引起美国舆论的关注。其中一些言论使用了某种令人吃惊的提法。比如,10月9日《纽约时报》一篇题为《北京的魅力》分析文章说,“中国正在这个地区形成自己的门罗主义”。 中国不具“门罗主义”条件 中国确实在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关系。经济方面,通过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与亚洲国家建立起更紧密的贸易关系;政治和安全方面,通过建立对话、互信和合作,中国与一些亚洲国家逐步确立了战略性的伙伴关系。就中国和东南亚的关系而言,这两方面表现得都很突出。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协定从2004年元月就将启动,而中国已经正式加入了承诺“和平解决争端和不干涉内政”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中国在亚洲地区的这些经济和政治举动,无论如何都与“门罗主义”挂不上钩。 不过,退一步,即使我们试着按照权力政治的逻辑思考,中国其实根本不具备在亚洲地区实行“门罗主义”的条件。中国不是本地区的霸权国家。在政治和安全上,本地区的霸权国家是美国而非中国。美国通过与日韩澳的双边军事条约,以及与东南亚国家的准军事同盟关系,牢牢地控制着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安全。美国海军而非中国海军控制着太平洋。在经济上,中国的经济力量只相当于日本的1/4,即使中国和东盟加到一起,也还不能与日本经济匹敌。一百多年前,美国之所以能提出“门罗主义”,是因为那时的美国已成长为西半球的霸权国家。“门罗主义”当年被包装成美洲主义,但实际上是为了驱逐欧洲(西班牙)在美洲的势力。中国今天没有也不可能主张排斥西方的亚洲主义,把亚洲变成“亚洲人的亚洲”。相反,中国希望与美国建立更加“建设性”的关系;中美同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中欧关系发展顺利,中国作为“亚欧”会议的一部分,支持欧洲参与亚洲事务。由此看来,用“门罗主义”来形容中国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关系,是极为不正确、不妥当的。 中国在亚洲没有“后院” 上述《纽约时报》的文章注意到东南亚和中国之间的能源和资源关系,似乎认为,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东南亚地区已成为中国的廉价原材料和资源供给地。其实,这样的资源供求关系,完全建立在自愿和市场交换的基础上。东南亚不是中国的经济或者战略“后院”。中国在亚洲地区没有任何“后院”,今后也不可能建立起这样的“后院”。 东盟国家在这次巴厘高峰会议上向世人宣布了它们要建立自主的“东盟经济共同体”和“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宏伟计划。这一点在曼谷APEC会议上又得到重申。这是东亚地区事务的一个重要发展。显然,东盟国家志不在“东亚”,而志在自身的一体化。尽管中国和东盟在谈论建立更紧密的自由贸易关系,中国东盟政治关系也在不断升温,但东盟国家领导人在陈述他们搞经济共同体的理由时,总是突出和中国的经济竞争因素。至于东盟安全共同体,其防范中国的意识也是明显的。因此,中国东盟关系要更上层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实对中国有所约束 中国在亚洲战略的主要目的不是把亚洲变成“中国人的亚洲”,而是希望通过新地区主义的方式和亚洲国家建立起全面的伙伴关系,或者说,中国通过地区合作的方式再造其与亚洲的关系。地区主义不同于帝国主义(门罗主义就是一种帝国主义),地区主义建立在“地区”的基础上。地区不是帝国。地区是由地理、经济、社会、生态、安全上相互依存的所有有关国家组成的。参加地区进程不是靠任何强迫性的力量,而是靠这些国家在利害权衡基础上的自愿和平等协商。地区合作进程的任何进步都取决于相关国家的集体意志,不是其中任何大国说了算的。 以美国的历史经验、思维方式,套用到亚洲和中国身上,当然要犯可笑的错误。所谓中国在亚洲搞“门罗主义”,大概也只有一些美国人才会如此认为。其实,亚洲国家领导人和其战略人士不是傻子,他们之所以热衷于与中国建立更加建设性的关系,是因为不想错过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巨大经济机会。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更加机制化的方式,既促进中国在本地区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又对中国的行为有所约束。:(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