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与米尔斯海默对话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30日09:48 解放日报

  约翰·米尔斯海默,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也许比较陌生。作为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言人,米氏的观点被认为与布什政府的外交理念在很大程度上相吻合,虽然其理论延续了现实主义学派静态历史观的局限性,但还是引起国际关系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争鸣。进攻性现实主义是否是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理论源泉?米氏如何用他的理论来解释美国的外交实践?在米尔斯海默到达上海的第二天,记者抱着这些问题,坐在了他的面前。

  米尔斯海默曾有过长达十年的军旅生涯。由于进攻性现实主义十分强调对军事力量的运用,因此令人很容易想到这段经历对其后来理论的影响。于是,记者的第一个问题就围绕这段经历展开。有意思的是,尽管认为这段经历使他意识到权力和军事力量的重要性,但米尔斯海默并不认为这对其后来从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有很大的影响。

  当记者就“先发制人”与布什政府的反恐战争询问其看法时,米尔斯海默却有惊人之语:布什政府偷换了概念。2002年9月17日,即“9·11”事件发生一年后,美国总统布什发表了《美国国家战略》。在这个文件中,布什系统阐述了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并提出了“先发制人”这个概念。米尔斯海默认为布什政府口头上说对伊拉克发动的是“先发制人战争”,而真正付诸实践的却是“预防性战争”。“先发制人战争”与“预防性战争”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前者是建立在证据和情报的基础上的,对方的确有进攻的意图或能力,而后者只是一种主观的感觉。米尔斯海默认为,“先发制人战争”是“各国能接受的”,而“预防性战争”则是对可能的威胁的一种想象,不具有合法性。很明显,布什政府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是一场“预防性战争”,因为当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么,布什政府为什么要给这场战争贴上“先发制人”的标签呢?米尔斯海默认为,布什政府必须这么做,否则它无法获得国内民众的支持。其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会陷入“情报门”,在情报问题上被紧追猛打、备受质疑。

  事实上,米尔斯海默本人是反对伊拉克战争的。这并不涉及他对战争与和平的价值判断,而完全是理论演绎的结果。米尔斯海默认为,伊拉克战争对美国有害无益,事实上这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尽管军事上获得了成功,但美国在战后却陷入了更大的泥潭。米尔斯海默认为,继续核查和避免战争是更合理的选择,因此美国其实是错失了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最好时机。

  既无证据,又不是最好时机,那么布什政府为何执意要发动伊拉克战争呢?对于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米尔斯海默的回答很简单:这一切是为了重塑中东秩序。对于美国来说,解决了伊拉克问题就能进一步介入中东,从而对中东地区的政治版图施加影响。如果这次战争成功,那么对接下来解决伊朗问题甚至对解决巴以冲突都会有所帮助。然而,事实证明,一切正在朝白宫预想的相反方向发展。

  米尔斯海默其人

  约翰·米尔斯海默:芝加哥大学“温得尔·哈里森杰出贡献”政治学教授、国际安全政策项目主任,美国国际关系的著名学者之一,《纽约时报》、《新共和》、《大西洋月刊》的特约撰稿人。1970年毕业于西点军校,随后在美国空军服役五年。

  米尔斯海默是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言人。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安全的稀缺性,为获取安全而展开的激烈竞争迫使国家采取进攻性的战略,结果便常常导致冲突和战争。大国被迫最大化地扩充它们的相对权力,因为这是获得最大安全的最佳途径。本报记者王珍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精彩华纳铃声免费下载!还有精彩大奖哦!
  好消息-新东方新概念送教材! 学会哇啦哇啦说地道英语 考研&MBA冲刺早准备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search 摄像机 减肥 停电装备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在耳边呢喃诉爱意
跳一场激情双人舞
非常笑话
最最酷辣的笑话
每天都来爽一爽
图片
铃声
·[范玮琪] 那些花儿
·[和 弦] 同桌的你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新浪泰宁站隆重开通
开家饰品店年利几十万
中医根治乙肝获新突破
发传真?你落伍了!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分类特惠广告抢购
到国外去上学(豫)
牛皮癣鱼鳞病重大突破
黄冈网校诚征代理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热辣经典
欢乐无限
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在农村将安全套,套在手指上示范……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