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亲历:斋月,巴格达爆炸声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31日07:32 新华网 | |
斋月,巴格达爆炸声声(参考消息报驻巴格达记者 李骥志) 10月28日晚10点,巴格达曼苏尔区“斋月14日”大街上已经车稀人少,偶见几辆美军巡逻车疾驰而过。街角一家名为“列拉”的冰激凌店灯火通明,在夜色中显得十分诱人。店前宽大的遮阳棚下,三个并排的窗口分别出售冰激凌、甜点和水果,棚顶吊着巨大的招牌广告,窗前阔气地摆着二十来个圆桌。但是,无论这家战前曾颇受青睐的聚会场所如何想方设 按照穆斯林的习俗,斋月期间,人们白天禁食,走亲访友,夜晚欢聚一堂,共进美餐。战前,伊拉克家庭通常在日落后集体出动,男女老少在月光下聚餐、游戏,一直玩到凌晨一两点钟。26日,美军当局解除了4个半小时的宵禁,目的是希望伊拉克人能像往常一样度过第一个美军占领下的斋月,向世人展现其战后的祥和与安定。但是治安隐患一直得不到根除,抢劫绑架仍时有发生,反美袭击动辄伤及平民,加上最近爆炸活动猖獗,人们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致,安全成了心头大患。 “我的两个同事一眨眼就死了” 27日,伊拉克斋月的第一天,5名自杀袭击者在40分钟内相继引爆汽车炸弹。转眼间,屋崩墙倒,血肉横飞。位于市中心的国际红十字会办事处和位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四所警察局遭到重创,共有至少34名伊拉克人(其中包括26名平民)和一名美军士兵在爆炸中死亡,伤者达230人。这是伊拉克领土上前所未有的策划周密的连环炸弹袭击,也是自8月29日纳杰夫汽车爆炸造成82人死亡200余人受伤之后最惨烈的恐怖袭击。眼睛盯着废墟前积满污水的两米深的爆炸坑,红十字会人权顾问阿里仍难以摆脱一天前的恐惧和愤懑。 “我的两个同事死了,他们一眨眼就消失了,后来在那边的房顶上找到了一些头盖骨的碎片,”说到这儿,他指了指20米远的一栋二层小楼,“另外一个同事就在对面的人行道上,他被炸飞了,整个人都飞到了楼顶,”他又转身指着50米外的一处建筑,那是个三层高的公寓楼。阿里当时也在现场,因为站在一个大发电机后面而幸免于难,于是也就亲眼目睹了爆炸的全过程。 他说,一辆伪装成救护车的汽车炸弹轻而易举地穿过第一道路障,停到了离红十字会办公楼30米处的路中央,从容地引爆了炸弹。“这真是个绝佳的位置,四面都是建筑,地下正好是一条自来水管道。爆炸后,水喷向大楼,从爆炸炸开的裂缝中灌了进去,我们的办公室里全是积水。” 他说:“只要能增加恐怖效应,恐怖分子什么都干得出来。他们根本不在乎别人的性命。” 他还说:“袭击者肯定不是伊拉克人,伊拉克人不会杀害自己的兄弟。” 但是,一位住在附近的居民似乎有不同的看法,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神秘地对我说:“我敢肯定,就是复兴党干的。他们几个月前就说要对红十字会下手了。”看到我将信将疑,他又补充道:“我听一些前复兴党员说的。当时我不信,现在是确信无疑了。”他嘱咐我不要盯着废墟对面的建筑看,说是前复兴党的情报人员正在监视我们。 “现在连清真寺也不安全了” 27日的五起爆炸以及26日拉希德饭店遭到连续火箭弹袭击之后,人们又在讨论和猜测幕后真凶是谁了。与伊拉克近来发生的每次爆炸袭击一样,没有任何一个组织声称对这次袭击事件负责。是萨达姆的死党?前复兴党成员?宗教极端势力?外国恐怖分子?还是私人复仇?抑或是别的未知势力?一时众说纷纭,连美军军官的说法也经常出尔反尔,前后矛盾。不过在普通伊拉克百姓眼中,事情却并没有那么复杂。许多人认为,袭击者或策划者的共同点就是冷酷无情,不择手段。 红十字会驻伊拉克发言人杜梅尼则不愿意指责任何人。她在爆炸现场对各国记者说:“我们非常吃惊。我们没有接到过任何威胁信,真不知道谁会对我们这样一个纯粹的人道机构下手。” 她说,红十字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伊拉克设立了办事处,在这里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我们与联合国不一样,是完全中立的人道主义机构,跟任何政府都没有政治合作。战前,我们在萨达姆时期的工作没有任何问题,今后也不打算跟联军、美国人或是英国人合作。” 战争期间,在联合国为避免战乱伤及无辜而撤出驻伊官员时,红十字会的国际志愿者仍然留守在战区,坚持进行营救伤员、分发救援物资、为战俘提供帮助和保护等一系列人道活动。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红十字,两次世界大战是这样,现代的局部战争也是如此。 然而,两次对联合国驻伊拉克办事处发动的自杀性爆炸袭击,以及针对一系列民用目标的恐怖袭击,却迫使这个一向冲锋在前的组织将其驻伊人员从100名减至30名。此次爆炸之后其瑞士总部再次宣布要重新评估这里的安全形势。看到联合国和红十字会相继大批裁减驻伊官员,其他一些援助组织也开始准备撤离了。 最能帮助伊拉克人民的人走了,想要提供帮助的人不敢来;恐怖袭击虽是有意要破坏美军的占领,但是绝大多数死伤者却是伊拉克人。有识之士的预言再次应验:不管局势怎样变化,最不幸的总是伊拉克民众。 当地一位记者对我说:“出租车司机午后就收工,私营店主日落就打烊,妇女都围上头巾,孩子不敢上学,现在连清真寺也不安全了。没有安全,就什么都没有:没有自由,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没有重建,当然,也没有斋月。” “我不知道明天将会怎样” 10月28日晚11点,“列拉”冰激凌店前迎来了一些零散的客人,都是买了冰激凌或点心就匆匆离开。 工程师哈森一家把轿车停在了马路对面,他一个人下车跑过街来买点心。我拦住他问他为什么不把家人带过来一起吃消夜。他指了指正在窗口买点心的几个男子说道:“你没见来这里的都是男人吗?他们谁也不愿意这么晚把女人和孩子带出来。现在街上太乱了。” 听说我是中国记者,哈森十分耐心地一一解答我的问题。在与伊拉克人的交往中,我已经屡次发现“中国记者”这个词的好处了。 他说,在萨达姆时期,谁都不敢跟外国人接触,说不定哪天就被抓起来了。又说,这家冰激凌店以前生意特别好,门前停的车能排成一百多米的长队。 我问他对前一天的连环爆炸怎么看。他笑笑说,伊拉克人对爆炸早已习以为常了。“如果你经历了战争就会知道,这些爆炸简直是小菜一碟。美军空袭才是地狱般的日子。” 聊了好长时间,才发现甜点已经被刚才来的几拨顾客买光了,他只能空手而归。我感到十分抱歉,谁知他一点责怪的意思都没有,反而对我的道歉表示惊奇。临走前,他若有所思地对我说了一句:“说实话,伊拉克正在陷入深渊,我不知道明天将会怎样。” 看着他攥着钱又跑回马路那边,我心里一酸:一个文明古国,偏偏屡受摧残,如此友善的人民,却过着最不幸的生活。 已经午夜12点了,冰激凌店在经历了一阵喧闹之后又冷清了下来。伙计把桌子一张张收起,他们也该用餐了。 10月28日晚,“斋月14日”大街没有斋月。(完)(来源:参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