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打响舆论“保卫战” 沙龙决定拿记者开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3日17:25 中国新闻网 | |
最让以色列沙龙政府狼狈和头疼的,可能还算不上自杀性爆炸,而是糟糕的自身形象。欧盟委员会不久前公布的一个调查显示:以色列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美国、伊朗、朝鲜并列第二。 恼羞成怒之下,沙龙政府决定向“始作俑者”--记者开刀。根据以政府的命令,所有外国记者,从明年1月1日起,必须接受以安全部门辛贝特的审查。如此拿记者撒气的舆论保 要拿记者证,先受辛贝特审查 横眉冷对以色列的,其实也绝不止欧盟。在联大,以色列受到的谴责,可能超过世界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一位以色列官员就感叹:“以色列似乎成了世界上最臭名昭著的国家。” 过错在谁?沙龙政府的意见是:记者!确实,如果简单看报道,几乎每个外国记者都批评过以色列政府。如此“宣传”,焉能有以色列美好形象! 面对这种困境,被称为“推土机”的沙龙自然更不愿妥协。11月3日,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上千名驻以记者,都接到以色列政府新闻办发来的一个通知:对不起,从明年1月1日开始,你必须如实汇报你的材料,辛贝特将对你进行全面审查。 以色列新闻办主任希曼说,审查记者,是因为其中存在“危险分子”或从事“不光彩事情者”,另外,记者有机会接近保安严密的国家领导人,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甄别。 但如果被列入辛贝特黑名单内?那你就得走人了,因为你就再也无法进入政府办公楼,也无法参加记者招待会,更无法采访官员。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巴以地区工作的记者共有1.7万人,但审查之后,将可能只有数千人能拿到记者证。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记者很可能被辛贝特“扫地出门”。 对于以方的新规定,外国记协发表声明说,此举目的,就是限制新闻自由,当然,也就是限制对以色列不利的任何言语。 而且,辛贝特以前对待巴勒斯坦裔记者的行为表明,“其安全审查根本没有透明度可言”,到时候究竟是方还是圆,还不都是辛贝特说了算! 拿记者撒气,沙龙正走入误区 也不能说以色列与媒体完全“不合作”。比如,发生自杀性爆炸后,以色列警方、外交部、新闻局官员、发言人都会火速赶往现场,协助媒体报道该事件。其效率之高,可说举世罕见。 “合作”的效果,自然能使舆论对以色列充满同情。但换过来呢?比如,报道以色列侵犯巴勒斯坦人,那就对不起了,以色列难保不恼羞成怒。 在今年上半年以色列遭到外界批评最厉害的时候,本报记者收到了以色列新闻办的一个通知--用“威胁”似乎更为准确--说以色列在进行审查,准备驱逐600个“不合格”的外国记者。 今年4月伊拉克战争正酣之际,以色列更是“干净利落”地把老牌电视台--英国广播公司BBC封杀了。以新闻办主任希曼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BBC的报道违反了“新闻事业的道德规范”,没有均衡地采用巴以双方的新闻来源,并且“过多”地使用了不恰当词汇。 具体来讲,提及沙龙时,BBC惯用的修饰通常为“极端右翼”、“退役将军”等,“这明显带有战争色彩,有贬义化倾向”;在描述犹太人定居点时,BBC使用的词汇是“非法”和“被占”领土,而不是以方更喜欢的“争议性”土地。这种报道后果,使以色列的国家“形象”在世界舆论面前受到损害。 其实,BBC的“失误”,几乎是所有国际媒体对巴以报道的“通病”。以色列拿BBC开刀不过杀鸡儆猴而已,这同现在要“审查记者”甚至“驱逐记者”如出一辙。 记者的职责是报道事实。巴以问题错综复杂,不排除确实有些报道有欠平衡。但如果遭到绝大多数媒体非议,那么该反省的就该是沙龙政府了:为什么提供了那么多批评的话题?以安全为借口,拿记者来撒气,用以色列主流媒体《国土报》的评论来说,是在滥用公权。 以色列现在的舆论保卫战,正如沙龙称为了安全修隔离墙一样,正走入误区。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作者:刘洪)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