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城在德半数赔钱(中国企业在海外)(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5日04:04 环球时报 | |||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青木 近几年来,随着德国政府对外商投资优惠的不断加码,德国各地不断涌现出以销售中国商品为主的商城。据统计,仅今年下半年就有法兰克福中国商贸城、慕尼黑中国商贸中心、汉堡中国商城、科隆欧华商贸中心等8家中国商城诞生。加上以前的十余家,目前在德国的中国商城已经超过20家。 中国商城月月开,关门的也不少 在德国的中国商城主要经营服装、皮件、鞋类等。一位商城负责人对记者说,德国生产的汽车和精密机械很有名,中国生产的低附加值商品正好与德国制造业形成互补。一名德方官员也说过:“德国向中国出口汽车,中国向德国提供服装,这是很好的合作。”这也是德方大力促成中国商城建设的原因。 在德国,每月都有中国商城欢欢喜喜地开业,与此同时,一些经营多年的商城却另作他用。记者来到法兰克福一家经营已有一年的中国商城,这里半天不见一个顾客,也就更谈不上生意兴隆。一位来自浙江温州的商户告诉记者,当初他被商城“最佳的地理环境,最佳的商业前景,最佳的投资选择”的宣传广告所吸引,才来到这家商城,但是现在除了收钱外,商城管理方并没有给予承诺的协助手段。这名商户满脸愁苦地说:“中国商品在德国到处都是,再加上越南、土耳其等国更便宜的商品,仓库里的中国商品降价也卖不出去。” 商户叫苦,商城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据了解,在德国的中国商城半数赔钱。 到德国商场买中国货 是不是中国商品在德国不受欢迎?答案是否定的。德国一家电脑专营店经理告诉记者,他们经营的电脑配件60%以上是中国制造,高端显示器十分热销。在卡尔斯塔特、梅地亚、麦德隆等德国大型连锁综合商店,产自中国的通讯设备、办公设备、电子零配件、服装和家具随处可见。每年仅从汉堡港进来的中国货柜就有500万个之多。 梅地亚家电超市分管顾客投诉的职员说,中国制造的商品与其他国家的商品没有本质差别。因为中国企业现在普遍采用国际通行的质量标准,很多中国商品还获得德国“蓝色天使”环保认证标志,因而质量有了保证。 正因为中国商品已经进入到德国的主流商场,所以研究中国商品的德国专家认为,在德国建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商城已经没有必要。德国消费者习惯到有知名度的连锁商场购物,那里不仅商品种类繁多,售后服务一流,而且退货极其方便,而这正是中国商城所缺乏的。一位德国消费者向记者抱怨,她在中国商城买了件旗袍,感觉不满意要求退货,却闹得很不愉快。还有顾客指出,很多中国商城标价不规范,在科隆卖100欧元的皮鞋,在柏林则只卖50欧元,所以他们更愿意“到德国商场买中国货”。 在德国建加工企业是出路 为此,中国商城的经营者们正在寻求新的出路,有的改零售为批发,有的则与德国企业联手拓展销售渠道。但不管怎样,他们觉得如果中国商品没有名牌效应,就无法在德国赚大钱。 客观地说,与已经在德国打开市场的日韩商品相比,中国大多数商品仍存在不少缺陷。小商品往往设计简单,包装简陋。同样是筷子,日本产的筷子做工精美,每一双都有单独的包装,包装袋设计得也很有东方韵味。而中国产的筷子大多是10双的大包装,不少包装袋经过长途运输都磨损了,看起来很粗糙。两者比较,德国消费者大多购买7欧元1双的日本筷子,中国筷子10双只卖2欧元,却无人问津。这样的例子多了,自然给德国人留下了“中国商品低质低价”的坏印象。日韩企业也很注重产品宣传,而在公共场所或主流媒体上,中国产品的广告则很少见。 一些业界人士为德国的中国商城献计献策。他们提出,一方面,经营者应以东欧市场为跳板。借欧盟东扩的机会,先在东欧树立品牌,再利用欧盟内部的自由市场机制扩展西欧市场。另一方面,不妨像汉堡中国贸易中心一样,在德国建立自己的加工企业。德国各地对外商投资都有不同的优惠政策,比如对外商投资企业招收的德国员工,头半年薪水由德国劳工局承担;汉堡附近的梅克伦堡州政府甚至承诺说,只要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设立加工企业,政府就将对企业予以现金补贴,金额相当于企业总投资的50%。在德国设立加工企业已成为中国商城的新出路。 《环球时报》 (2003年11月12日 第二十四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