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培育“药罐一代”:青少年盲目的药物崇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4日11:03 新华网 | |
记者 吴伟农 美国人对药物的过度依赖现象非常普遍,在青少年和儿童身上,这种趋势益发明显,这种新状况,让美国人惊问,“药罐子一代”真的来了? 在美国大超市里,人们时常会看到顾客从商品架上取下大包阿斯匹林、泰诺以及其他 吃药已是美国人生活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美国人从小到大习惯了吞服各种各样的片剂,从非药物类的食物补充剂——如多维片、卵磷脂、大蒜片、脑黄金、各种各样的钙片、维生素C片、鱼油、蜂胶等——到非处方类的泰诺和阿斯匹林等,美国人从来就没有拒绝大把大把的药片。这些对美国人来说也许太平常,但中国人会觉得不可思议。细心的人能从中看出其背后隐藏的一种社会现象,即美国人对药物的崇拜。 生病吃药本也合情合理,但问题是,美国人对药物的使用发展到了引人争论的地步。近期美国《时代》周刊刊文说:据美国大学提供的报告,接受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学生数目惊人增长。而精神和心理疾病治疗药物在美国儿童和青少年中的泛滥也日益严重。不用药不成好父母 事实上,精神和心理疾病治疗药物在美国儿童和青少年中的泛滥原因和人们对药物的过度信任有关。许多美国家长并不情愿让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用药,但他们发现,如果不给孩子使用药物,他们就有可能面临虐待儿童或疏忽的指控,从而失去作父母的资格。2000年7月,纽约州奥尔巴尼的社会服务部门接到举报,说迈克尔和吉尔·卡罗尔夫妇让他们的孩子凯尔停用利他林。和其他许多服用利他林的孩子一样,凯尔表现出没有胃口和失眠等症状。在卡罗尔夫妇决定最好不让凯尔继续服用利他林之后,当地学区的一名官员向奥尔巴尼县的社会服务部提出控诉。法官作出裁决,卡罗尔夫妇必须继续给凯尔用利他林,而且让社会服务部工作人员经常家访以确保卡罗尔夫妇遵守上述规定。 从此可以看出,许多美国青少年和儿童之所以成为药物“牺牲品”,与美国人对药物的普遍依赖这一大众心理不无关系。药物依赖导致严重后果 2002年8月,美国总统小布什的兄弟尼尔·布什在国会听证会上演讲时,讲述了儿子皮尔斯10岁时被诊断为注意力缺乏多动症后他亲身经历的7年折磨。尼尔说:“这个国家有一个普遍问题,学校常常迫使孩子们服用利他林。在我看来,我们国家显然面临着一场危机。”尼尔·布什的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并非违背事实。 目前,美国医疗业对儿童精神和心理疾病使用的药物五花八门,有抗痉挛的、抗焦虑的,兴奋剂、助睡眠剂和情绪稳定剂等,名称从人们较为熟悉的利他林、到较为陌生的Seroquel、Tegretol和Depakote等。有些药物是专门为儿童开发的,有的则是成人药品,但减量可用于儿童。 问题是,家长和孩子过度依赖这林林总总的药物。有时候会导致相当严重的后果,此方面不乏警示例子。2001年2月,10岁的美国孩子谢娜·邓克尔在宾夕法尼亚州布拉福德儿科医院结束了短暂的生命,谢娜的死因是因为服用了过量的抗抑郁药。 2000年3月,密歇根州年仅14岁的马修·史密斯因为接受了长达7年的强制性药物治疗,过早离开了人世。马修的死亡证明上明确写道:因为长期使用利他林,马修的心脏肿大到402克,比成年人的心脏还要大。药品越多,疾病越多?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被检查出的疾病越来越多,与之相应的药物也自然越来越多。这本是个正常的逻辑,但现实中存似乎存在一个怪圈,即制药商推出的药品越多,人们的疾病似乎也越多越重。在青少年和儿童中间,这种趋势犹为明显。 根据美国制药行业组织PhRMA的统计,多达10%的美国孩子患有某种精神疾病,20%的孩子显现出了抑郁的某些症状;另有100多万美国儿童的情绪会出现从低落到狂乱的两极紊乱,而这原本被认为只是成年人才有。更值得重视的是,美国医生以及父母对儿童精神疾病的敏感也是导致儿童精神疾病越来越多的一个原因。儿科教授布朗博士说:“我们认为这(儿童精神疾病多发)与更好的诊断和检测有关。”这加剧了医生扩大儿童精神疾病的指征以及依赖药物对病儿作治疗的趋势。有些儿童的病情没有重到非用药不可,精神关怀或环境改变也许更有效果,但到了医生那里却立刻成了药品的消费者。此外,美国制药商推出的抗抑郁新药和其他治疗儿童心理、精神疾病的药物,也为滥用药物推波助澜。出现口含药片的一代? 在过去十年里,美国联邦政府投入数百万美元,以严格控制那些将目标瞄准学龄儿童的药物计划。但与此同时,各地的学校官员却普遍坚持对那些据说患有注意力缺乏多动症的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药物治疗,其中用的最多的是利他林,它与鸦片、吗啡、可卡因等一起被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列为二级限制药品。 这类药物,不管是Lexapro、Prozac还是利他林,正被用于越来越多的美国青少年身上。从1987年到1996年,对儿童和少年使用的抗抑郁药物的量增加了三倍,此后增幅继续攀升。事实上,由于用药的频度如此之大、药物滥用如此普遍,许多美国人开始疑虑:是否真的会出现“药罐子一代”?(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