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拯救全球气候——全球气温再升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6日08:51 新华网 | |
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将导致更为严重的气候变化后果,而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国际气候变化的政治谈判过程也客观地反映了这一转变,从强调环境保护到对突出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但如何将气候变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对人类来说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当南极洲上空的臭氧空洞日益扩大,当喜马拉雅主峰因冰川消融而发生改变,当全球海平面不断上升威胁到太平洋小岛上居民的生活时,全球变暖的现实正不断地向世界各国敲响警钟。随着“全球化”这一概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含义———扭转全球变暖趋势,给人类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供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警告:全球气温再升2℃人类生存直面挑战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 2003年,欧洲各地气温连续几个月比往年同期平均值高5℃,而且酷热天气扩大到了整个北半球。在印度的某些地区,气温高达45℃-49℃。加拿大、美国、中国、俄罗斯部分地区,今年都创下了当地最高气温纪录。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02年的第三次评估报告中“有令人信服的新证据表明,过去50年间所观察到的气候变暖现象,绝大部分是由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而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IPCC预测,21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的范围可能在1.4℃-5.8℃之间。实际上升多少,将取决于21世纪人类化石燃料的消耗量,以及气候系统的敏感程度。 美国气候专家指出,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来自火力发电厂,一座1000MW的火力发电厂每年排放560万吨二氧化碳。另外,交通也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如一辆欧洲产的汽车,以每100公里耗油7.8升,每年行驶1.6万公里计,每年将排放3吨二氧化碳,几乎是这辆车自重的3倍。据1995年18个工业化国家的统计表明,温室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交通排放约占27%,能源工业排放占36%,工业排放占21%,家庭及服务业排放占15%。 全球人均排放水平为3.85吨,发达国家已远远超出这一水平。1998年,西方最发达的七个工业化国家(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经济合作开发组织(OECD)国家总排放量的79%。1999年,这七个国家加上俄罗斯,占世界排放总量的48.7%。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国,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3%。 波斯坦大学学者比尔博士最近公布了一项有关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问题的研究报告。报告称,如果全球气温升高0.6℃,地球生态系统就会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会面临食品、水供应短缺等问题,遭受更多经济损失;若温度升高1.5℃,10亿人将面临水短缺,一些贫困地区成百万的人会患疟疾;若全球气温升高幅度比工业化之前超过2℃,人类将面临更多极端气候,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会受到影响,一些岛国会被淹没。 显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最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一方面这些国家的经济更依赖于农业和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他们缺乏抵御气候变化威胁的能力。另外,温度的变化速度将超过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使更多物种面临灭绝威胁。 气候专家还特别指出,即使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成功地减少到一定水平,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响应: UNFCCC与议定书成型 控制排放迈出一步 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响应是1992年5月9日各国政府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此公约旨在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之下,不至于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为使生态系统有足够的时间适应气候变化,保证粮食安全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公约要求各国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一定时间内实现这一目标。公约同时指出,各缔约国应当在基于相似但有区别的公平原则之下,为当前及未来人类的利益而保护地球的气候系统。 自UNFCCC缔约之日至今,全球已有186个国家参与,并成功地举行了8次由各缔约国参加的缔约方大会。而UNFCCC只是一个框架性的公约,其有效的实施需要更具体的机制。公约并未提出强制性目标,只要求发达国家使温室气体的排放稳定在1990年的水平。 由于意识到这一目标远不能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预期水平,从而缓解气候变化的威胁,1995年,各缔约国在柏林启动了新一轮关于强制性目标和时间表的谈判。谈判结果是1997年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这是作为全球范围内现存的惟一一个关于抑制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是世界各国为扭转全球气候变化共同迈出的第一步。 《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发达国家应在2008年—2012年间,使其温室气体的排放在1990年的基线上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各国8%。限排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等。 目前,《京都议定书》签署国已达34个。议定书规定,必须在至少55个国家签字(而且其中发达国家占1990年全球这类气体总排放量的55%以上)的90天后才能生效。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1990年其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量的23%)对签署该议定书态度消极,布什政府称,不会要求参议院同意签署,除非发展中国家也承诺减少排放量。 中国已于1998年5月29日签署该议定书。 争端:各国利益难均衡 亟待解决公平性 虽然《京都议定书》的反对者抱怨对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的限制和义务,然而,在1992年议定书签订之前的气候变化框架条约中的3.1款已明确指出:“发达国家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中应当率先采取行动”。 有人提出,美国的人均排放水平大约是印度人均排放水平的23倍以上。让发展中国家现在就采取与发达国家同样的减排行动,这相当于是将贫穷国家为满足生存需求的排放与美国为满足奢侈生活的排放等量齐观,显然这是不公平的。 尽管国际社会已充分认同气候变化的谈判应当充分遵循公平的原则,然而不同的国家对于公平有着不同的理解。排放权应当如何公平分配,减排所带来的额外成本该如何公平分摊,适应气候变化的额外成本是以人均为基准还是以国家为基准分摊,历史责任在公平性中如何体现,如何考虑不同国家之间在资源、经济、社会条件方面的差异等等,这些问题的复杂性,或许使人们难以找到一个能为所有国家接受的普遍公平原则。但是,通过对于公平性问题的充分探讨,我们一定能建立一个更为灵活的公平性框架,既能涵盖公平所涉及的不同方面,同时又给予不同利益主体以一定的选择自由。 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发达国家有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抵御气候变化威胁的能力。在第七次缔约国大会上,各国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建立三个新的基金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开展有关应对气候变化威胁的行动。这三个基金分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基金、气候变化转项基金及气候变化适应基金,它们都将通过全球环境基金(GEF)来运作。 在波恩第六次缔约国大会上,欧盟及其成员国、加拿大、爱尔兰、新西兰、挪威和瑞士均表态同意,从2005年开始,每年额外提供4.1亿美金的气候变化基金。但现在他们却称,这些资金将通过GEF的增资来实现。因此,尽管马拉喀什的会议已经建立起了相应的资金机制,但苦于无米之炊,资金的来源以及资金的运作仍有待进一步谈判。 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NGO)认为,发达国家在提供资金方面应当承担强制性的义务而非自愿捐赠;其次,考虑到GEF在资金运作方面的低效率,应该由一个更有效率的机构参与;第三,要加强公众在适应气候变化项目中的参与,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 发达国家百般阻挠对这一话题深入讨论,阻碍了谈判进展。此外,阻力还来自于欧佩克国家,他们提出,石油贸易对于欧佩克国家就如同小岛国家的生存一样关键,因此,他们竟要求国际社会对于因减排行动而造成的石油贸易损失进行补偿。 尽管《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规定了2008年—2012年的减排责任,向减少排放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根据IPCC的2001年第三次综合报告显示:要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以及避免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需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和更迅速的行动。这将引出一系列问题:2012年后,《京都议定书》应制定什么样的目标?发展中国家是否参与?应遵循什么样的公平原则等。这些问题目前还存在广泛的争议。 关于最终减排目标的讨论曾多次被列入缔约国大会的会议议程,但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如何评估减排目标方面存在差距,因此始终难以就此问题达成共识。根本的冲突在于,发展中国家是否应该承担强制性减排义务。此外,发展中国家提出对减排目标的评估应该包含对发达国家实施减排行动成效的评估,但未获通过。根据会议程序的惯例,未能达成共识的议题将自动列入下次会议的议程。 中国政府认为,在发达国家尚未很好地履行《京都议定书》责任之前,讨论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是不公平的,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气候变化的政策应该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致。很多NGO也赞同公平原则应当基于人均排放,但由于各地资源条件、气候条件不一,所需要的人均排放也有所差异,因此基本的公平应当是基于有条件的人均排放。 呼吁:政府与NGO齐运作 求同存异促发展 在今年12月初将于米兰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9次缔约国大会之前,10月底,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清华大学联合,在北京主办了为期两天的“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 这两个会议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 WWF能源及气候变化国际项目主任杰妮弗·摩根女士对记者说,国际气候谈判的关键是要增进相互了解,此次研讨会主要围绕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有关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如何将公平性纳入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预防危险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等问题。来自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荷兰、斯里兰卡、南非和中国等国的约50名政府官员、专家和学者就不同意见进行了交流,就不同经验相互学习。同时,作为主办方,也希望更多吸引政府和NGO关注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问题。 英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团团长萨拉表示,英国十分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并将其作为重要的环境问题对待。对于像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在发展中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英国应做出表率,在不牺牲经济利益的情况下,将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相结合。德国谈判团团长卡森·约翰则表示,气候变化是人类在21世纪及其未来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发达国家应承担这一后果。德国愿做出表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推动再生能源的使用,政府采取税收及通过行政管理限制煤的使用。相信首先在此方面行动起来的国家,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更有优势,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这是可行的,有价值的。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将不会成为一对矛盾。 将在米兰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会议,将会更多地集中于技术性细节的谈判,以促成《京都议定书》生效。此次研讨会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供了许多有效的参考材料,对未来制定政策框架将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在探讨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变化的联系时,参与国会寻找一些积极的因素如运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环境。 愈来愈多的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社会必须在《京都议定书》的基础上作出更大努力,使气温升高的幅度不超过2℃,方能避免危险的气候变化。然而,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意味着不同的影响,惟有克服彼此的分歧,国际社会才能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达成充分而有效的合作。(科技日报记者华凌 )(来源:科技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