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罗德:冬日里的“阳光之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1日04:22 中国青年报 | |
石洪涛 没有选择春暖花开,没有选择艳阳高照,在一个北风肆虐的冬日里,施罗德以德国总理的身份第5次来到北京。无论是从中德关系友好的现状来看,还是从施罗德与中国领导人的私交来说,施罗德的第5次北京之行都可以说是一次“阳光之旅”。 12月1日,施罗德启程前往中国。用德国媒体的描述,施罗德到中国的访问,使他可以暂时逃避一下有关预算、稳定公约和2010议事日程的讨论。本次陪同施罗德访华的又是一支庞大的经济代表团。中德两国的经济合作令人瞩目:今年上半年,德国对中国出口增长了50%以上;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德国也是欧洲在中国最大的投资国。 德国驻华大使馆的官员向笔者透露,施罗德在本次访问中希望开创出新的天地。在与中国领导人会晤之后,他不再前往磁悬浮城市上海(德国人语),而是去参加广州的汽车博览会,之后继续前往四川省会成都。这样,施罗德实际是响应了中国政府3年前发出的“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成都被视为通向西部的大门,德国企业打算从这里着手开发中国落后地区的新市场。为此,德国计划在成都设立领事馆。 笔者曾经仔细研究过施罗德当选总理后访华的经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施罗德访华的时间大都选择在冬天。除了第一次是在1999年的5月(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之后,施罗德代表北约前来向中国做解释),另外几次———1999年11月、2001年11月、2002年12月底,以及今年的12月初,施罗德都是在寒气袭人或者白雪皑皑之际踏访北京,这也许只是巧合,但是,他这几次冬日里的访问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每一次访问期间,中德两国不是签署巨额的商业合同,就是共同决定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借用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评价中美关系的话来说,现在的中德关系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中国人对施罗德的好感,不仅因为他个子高大、外表憨实,也不仅因为他带领德国走出了“科尔时代”,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德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中完全对立,分属侵略国和被侵略国。但是,中国人对德国的尊重恰恰从战后开始。作为战败国,德国人在历史面前的诚实、勇敢,让中国人从心底产生敬佩。不久前,德国柏林决定为犹太人修建大屠杀纪念馆,这个消息对于中国人来讲,心里总是有些酸溜溜的。看看德国,再看看我们的老邻居———同为战败国的日本,不仅接二连三地否认历史,其政要还在不断地参拜供奉战争罪犯的靖国神社。在施罗德第三次访华的时候,实在忍不住的中国记者曾向施罗德询问德国如何看待日本的历史观,施罗德当时委婉地表示不能评价他国,但是他强调,德国对历史的态度,使德国人、法国人甚至整个欧洲的人民都感到轻松和安全。德国的做法深深激励了中国人,并且进一步支撑了很多中国人的一个信仰:中国是可以与邻国和平相处的。 当然,中国人对施罗德的友好还因为他个人的经历。施罗德1944年4月7日生于德国北威州的农村,幼年家境极为贫寒。他出世时,父亲正在二战前线参战,几天后阵亡在罗马尼亚。他和姐姐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维持生计,母亲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施罗德从15岁开始就担起了生活重担。后来他常回忆起全家不得不依靠社会救济过活的这段经历,他说:“如果要为经历战争痛苦的那一代人树立纪念碑,我的母亲当之无愧。”他当选州长后,特意开着豪华轿车把母亲接到高级酒店为其庆祝80大寿,宾客对这位历尽艰辛的老妇和这位孝子表示深深的敬意。 施罗德像其他许多欧洲政治家一样,反对战争,与其家庭背景分不开。施罗德从未见过自己的生父,大约两年前他才得到一张父亲身着戎装的黑白照片,他这才第一次见到父亲的模样。从此,那张照片一直摆在他的办公桌上。这张照片及其父亲坟墓的发现,对他的心灵产生了深刻影响,增加了他对战争的憎恨。 2003年冬日的一个普通日子,将会被历史记录下来。施罗德的到访,将会使人们看到中德两个巨人的再次握手,听到他们令世界注意的笑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