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火灾中 祖国是你们坚强的后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1日07:08 新华网 | |
截至11月30日,在俄人民友谊大学宿舍火灾中罹难的中国留学生增至9人,仍有4人下落不明,41名受伤学生在救治中。火灾发生后的六个日日夜夜,我驻俄使馆和国内派出的联合工作组的100多位工作人员,含着泪水昼夜工作,全国人民也一起分担着这巨大的不幸———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吕岩松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心受难的留学生。火灾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立即发来指示,要求我们竭尽全力做好善后工作,政府还紧急派来了工作组。这些天我们使馆集中全部精力处理此事,140多名工作人员含着泪水昼夜工作,全国人民也在一道分担着巨大的不幸……” 11月29日上午9时,位于莫斯科市西南区距卢蒙巴各族人民友谊大学不远的“老北京”饭店。 回荡在大厅里的刘古昌大使的声音,低沉有力,令听者动容。 突然间,感情的波涛冲破闸门,40多位满面哀容的学生家长失声痛哭。几天来他们哭干了眼泪。然而,当孩子的命运、家庭的悲剧同亿万人民联系在一起时,一股强大的情感再一次揉碎了家长们的心。 遇难学生牛凯的母亲李新泣不成声。她拉着领事参赞郭敏的手断断续续地说道:“儿子走后我痛不欲生。看到使馆同志们日夜不停地为我们操劳,看到全国人民在支持我们,我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广西某大学副校长莫雄光在这次灾难中失去了年仅22岁的爱女。“我的宝贝女儿走了。使馆的心意我领了,求求你们不要为我们过多分心,快腾出精力去救助那些受重伤的孩子吧。多救一个是一个……”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这就是一个伟大国度的外交官和普通公民面对灾难发出的声音! 火灾发生后,我国领导人迅速作出救助受难留学生的指示;我国的外交官第一个出现在火灾现场…… 24日凌晨3时许,中国驻俄公使周力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 “什么?友谊大学发生了火灾?”周力赶紧披衣下床。夜幕中,使馆宿舍楼的灯一盏一盏亮了起来。教育参赞裴玉芳火速带领几位外交官奔赴现场查看灾情组织营救,大使刘古昌一边等待有关中国留学生的消息,一边筹划着将要采取的救助措施。 友谊大学发生火灾的6号宿舍楼住着200多名学生,其中有近90名中国学生,而且大部分是来俄罗斯不久的预科生。由于火灾发生在深夜加之火势凶猛,不少人被有毒气体熏倒在床上或困在屋内逃不出来。一位中国男同学惊醒后穿着睡衣、光着脚跑出楼门。发现好几位同胞被困在火海后,这位劫后余生的同学勇敢地跑回楼内,强忍着滚滚浓烟和灼热的烈火寻找同学的房间。他发疯似地敲门,敲不开就用身子去撞。不得不撤出大楼后,这位同学又光着脚在雪地里拼命地奔跑拦车,忙着将受伤的同学送往医院。 住在友谊大学其他宿舍楼甚至校外的中国留学生、旅俄华商闻讯后也迅速赶来。由于火势太猛无法进入楼内救人,他们就拿来床单、被子站在窗下接应从高层跳下的同学。还有人细心统计着受伤同胞的姓名以及被送往的医院。这些第一手资料为我使馆后来寻找受伤、失踪的中国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这是莫斯科近10年来最大的一起火灾,41名风华正茂的中国学子被大火烧伤或跳楼逃难时摔伤,死亡9人,另有4人下落不明。 几个小时后,天还没有亮,一辆插有五星红旗的小轿车急速驶出中国使馆,径直奔向莫斯科市第64医院。刘大使和周公使神色焦急地望着车窗外,商量着必须马上展开的救援行动。 在医院里看到受难同学的惨状,两位外交官眼含热泪对他们表示慰问并立即要求院长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救治中国学生。院长说:“中俄两国是好朋友,我们一定会像对待自己人一样救治你们的学生。” 离开医院后,刘大使一行赶到了友谊大学。在校方为幸存中国学生暂时安身提供的大教室里,刘大使首先转达了祖国对同学们的慰问和对遇难学生的哀悼。他激动地说:“在这危难的时刻,祖国人民与你们同在,使馆与你们同在!只要我们精诚团结、齐心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在友谊大学,刘大使向“友大”代理校长比利宾当面提出三点要求:尽快查清伤亡人员具体情况,全力救治伤员,妥善安置幸存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比利宾对中国学生遇难表示哀悼和慰问,说校方一定要承担起责任,尽全力采取措施安置好中国学生。 火灾发生后,我国的外交官第一个出现在灾难现场、第一个前往医院探望伤员、第一个向俄方提出交涉…… 中午12时,我驻俄使馆党委举行紧急会议。刘古昌指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高度重视,唐家璇、陈至立国务委员,李肇星外长、周济部长也指示使馆要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善后工作。我们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将使馆工作重点转向救助受难学生。为此,使馆立即成立应急小组,并根据实际需要下设对外交涉、信息新闻、医院联络、亲属接待、善后处理、行政后勤6个工作组。 旅俄华侨、华商、留学生们也紧急行动起来,仅仅数小时内他们和使馆人员就为受难学生捐款24万卢布(约合8000美元),衣物、日用品和食品等物资两卡车。外交官们将这些物品及时分发到同学们的手中,还连夜为伤员采购了一批尿布和卫生巾。为了及时向受难学生在国内的家人通报情况,使馆通过新闻媒体和官方网站发布消息,并于事发当天开通了24小时热线电话。第二天,记者向接线员询问总共接听了多少个电话。嗓子疼得说不出话来的参赞梁月槐、一秘邱景林只是在纸上写了三个字:没断过。 中国外交官对受难同胞的关爱给俄罗斯医生和其他国家的受难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俄外交部高官致函刘古昌大使,代表俄罗斯政府和人民对中国学生不幸遇难表示沉痛哀悼,并对受伤同学表示深切慰问。他说,俄罗斯政府将尽快查清事件情况、全力救治伤员、妥善安置幸存学生和来俄家属。 为了不遗漏任何一位受伤的中国学生,我驻俄使馆不放弃每一条线索,派出十几支小分队到莫斯科各大医院寻找。中国外交官焦急的神情、匆忙的身影给俄罗斯医生和其他国家的受难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医生赞叹中国政府对学生的关爱,同房的外国受伤留学生见我学生备受关怀不由得失声痛哭。可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外交官中有的人是在忍着高烧坚持工作,有人曾因过度疲劳晕倒在受伤同学病床前。 真情感动苍天,有时奇迹也会发生。一位叫何华华的同学入院后始终昏迷不醒,被俄方误认为是越南人。有一天,他偶尔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就是这一声呻吟竟被在同一病房做志愿者的中国留学生听懂了。咫尺天涯的何华华终于有了明确的下落,他回到了同胞的怀抱。 使馆商务参赞王俊文、文化参赞谢金英担任医院联络组正副组长,每天去医院探望伤员、跟踪四十几位伤员病情变化是这个组的主要工作。他们俩的办公桌上每天晚上都会出现几十页加入最新情况的表格。记者看到,住院学生病情通报表极为详尽,上面不仅有个人资料、受伤情况、治疗方案、病情进展,还有主治医生联系电话,医院探视时间等许多内容。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危重伤员能得到专家们的及时会诊,感到寒冷的伤员能马上领到毛毯和防寒服,医院缺少的药品马上有人到几十家药店去寻找…… 为了尽快搞清楚失踪者的下落,公使周力和参赞范先荣多次向俄联邦外交部、教育部、莫斯科内务总局、莫斯科市卫生局交涉,俄方终于同意25日前去辨认尸体。当天上午9时30分,领事参赞郭敏率领领事、留学生及华商代表来到莫斯科市第十太平间,在36位遇难者中辨认中国留学生的遗体。旅俄多年的华商姚一、李玉通、洪烨忙前跑后,对同胞的真挚情谊溢于言表。经过在太平间内近10个小时的工作,7位中国学生的遗体得到确认。 为了妥善安置来俄的学生亲属,武官王海运、参赞宇建国和孟宪起奔赴机场、落实宾馆、组织陪同志愿者、为亲属们送上一杯杯热茶,并用情真意切的话语安慰焦急万分的家长,向他们详细介绍事态的进展以及孩子们的现状。家长们忐忑不安的心很快有所平静。他们说,还是祖国的亲人好,我们在他乡感到有了依靠。 一位华侨道出了心声:我们的政府无微不至地关怀在国外的同胞,这是一个亲民爱民的好政府 从发生火灾的当日起,我驻俄使馆每天晚上都要召开有20多人参加的会议,而且会议经常要持续到深夜。救援工作如此紧张,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开会?记者旁听了两次会议后,不仅搞清了会议的重要性,更对中国外交官特有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战斗力有了切身的感受。 会议从6个工作小组负责人的发言开始。他们不仅汇报最新情况变化,更主要的是提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一轮发言下来,聚集起来的大大小小的问题会有近百个。主持会议的大使和公使集思广益,最终明确解决办法以及具体责任人。 会议结束后,劳累了一天的外交官们还不能去休息。负责对外交涉的参赞范先荣立即去准备照会,负责信息新闻的参赞梁月怀、孙霖江则要一道整理出最新情况向国内汇报并将有关信息登载到使馆和外交部网页上,行政后勤组的赵家骏、李志和两位组长不仅要赶紧为第二天一早出发的同志们准备物资,有时还得连夜出门采购。 看着外交官们疲惫的面容,记者一直在想:是什么给了他们无穷的力量?记者始终没有发问。根据平日的了解,面对这个问题他们肯定会淡淡地一笑,最多说一句:“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倒是在火灾事件善后工作中偶尔听到的一段话给上面的问题做了解答。 在前往莫斯科的飞机上,外交部和教育部联合工作小组组长岑建君泪流满面,两次失声痛哭。坐在他身边的一位乘客猜出了其中的缘由,关切地询问在火灾中遇难的是他的弟弟还是妹妹?岑建君再也控制不住感情,他哽咽着答道:“有我的弟弟也有我的妹妹,他们是我祖国的亲人啊!” 火灾发生的当天,一位华侨给使馆送来一万美元。他激动地说:“这笔钱不仅是给受难学生的捐助,也是我对政府真诚的谢意。我们的政府无微不至地关怀国外同胞,这是一个亲民爱民的好政府。”(《人民日报》2003年12月01日第五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