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馆变成战斗堡垒 “11·20”爆炸案令英国胆寒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2日14:01 新华网 | |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秦可报道 自杀式炸弹手开着一辆装满炸弹的卡车,于11月20日冲入伊斯坦布尔的英国领事馆大门,当场炸死英国总领事肖特和其他15人。就在此前不多时,另一辆炸弹卡车在伊斯坦布尔的汇丰银行前面爆炸,当场炸死11人。 英国外长斯特劳后来发表对此事评价:“不论采取什么防范措施对付恐怖威胁,总是会有一些恐怖分子利用漏洞钻空子。恐怖分子对自己的暴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英国领事馆的悲剧真是不可避免的吗? 外交官失误付出生命代价 无独有偶,就在英国领事馆被炸的5天前,处在同一地段的两座犹太教堂被恐怖分子以袭击英国领事馆几乎完全相同的手法炸毁。 在11月15日的爆炸发生后,肖特当时判断认为,英国领事馆的入口需要增派警察,担任守卫工作。采取这样的做法就已足够保护领事馆的安全。 但他不愿下令以水泥障碍封闭领事馆周围的道路,因为他不希望造成邻居不便。事实证明,肖特的判断是错误的,正是这一疏忽,使得恐怖分子在自杀炸弹攻击中,得以利用满载炸药的卡车,通行无阻冲向领事馆的大门。 有媒体评论认为,其实即使恐怖分子能开着卡车冲进来,肖特或者更多的同事也未必遇难,然而肖特再次犯了致命错误:他的办公室紧邻领事馆的大门,虽然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但这样的安排显然并不妥当,使得他在炸弹攻击中首当其冲。 难以解决的矛盾:开放?自闭? 英国高级防务问题分析家海曼说:“地点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是在不出名地方,或者远离多建筑物的地区,你就可以确保没有人可在距离大厦的200公尺范围内。” 但对英国政府来说,重要的是在保护外交人员和确保使馆能接近公众之间求取平衡。伊斯坦布尔市横跨欧亚大陆,位于欧洲部分的塔克西姆广场紧邻海峡,是伊市最繁华的商业区;英国驻伊斯坦布尔领事馆就位于塔克西姆商业区的中心地带,每天24小时都有购物者、就餐者和散步者光顾这条街道。在狭窄的街区中间,英国领事馆被仅有的石墙包围着。 伦敦金氏学院国际政策研究所防务专家克拉克反而认为,英国的做法是理智的:“如果大使馆像堡垒那样森严而没有人敢进入,那么设立大使馆的目的就宣告失败。最重要的是,要怎样在基地组织和恐怖分子威胁世界治安的情况下让大使馆照常操作。” “情报依赖症”困扰“英国病人” 从某种程度上讲,说英国忽视使馆防卫问题是不客观的。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国政府在过去3年里花在加强驻外使领馆安全措施上的经费增长了3.5倍。但另一方面,英国驻外使馆都主要依靠情报提供预警的习惯并没有改变。 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彼得·韦斯特马科特说:“坦率地说,我认为,我们都相当震惊……我们此前没有收到任何情报。就像在15日的犹太教堂爆炸案前也没有收到任何情报一样。” 由于没有及时收到情报,习惯于依赖情报做判断的英国领事馆并没有作好必要的防备。即使直觉上感觉有提高警惕的必要,缺乏情报导向的英国领事馆的保卫工作也显得有些南辕北辙。据报道,在发生犹太教堂被炸事件后,比起英国领事馆的安全来说,当时肖特更为担心的是,22日在伊斯坦布尔的酒馆中,将有许多英国橄榄球迷聚集,观看英格兰和澳大利亚队的世界杯冠军争夺赛。他希望土耳其警方能增派警力,保护这些酒馆的安全。 鉴于这次事故,英国外交部认为不能再仅依靠情报来加强防卫力量了。 英国更要学“美式防身术” “美国人已认识到,如果你是恐怖组织的主要攻击目标,那么你就应当格外小心。现在我们终于认识到我们是恐怖分子名单上的二号目标。”《简氏情报文摘》编辑斯坦迪什的话道出了英国此次受袭的根本原因。 不过,分析家指出,美国早已在几个月前放弃它在繁忙的贝伊奥卢区的领事馆,认为那里不安全,改在伊斯坦布尔较偏僻的居民区建新的“堡垒式”领事馆。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美国大使馆于1998年发生卡车袭击后,美国就花了430亿美元加固它的外交驻地,堪称“堡垒式”的代表。 “在美国加强保安措施后,我们的使节团是最容易遭恐怖分子袭击。”安全专家说,作为美国反恐打伊战争最亲密盟友的英国,应当步美国的后尘。 如果完整理解其意思,也许这句话应该是说英国索性也要把美国的安全保卫措施学到手。11月21日,英国外交部立即向各个驻海外使团发电报,要求他们对各自使领馆的安全情况进行检查。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在这次“安全普查”中,233个海外使领馆被要求加强防卫力量,搬离原住所甚至暂时关闭接受检查。英国外交部建议采取的紧急措施包括在使领馆四周用混凝土建障碍物,以防汽车炸弹的袭击,用英军替换当地的守卫等。另外,由于担心遭到恐怖袭击,英国驻巴格达大使馆将撤出旧址,英国打算在联军司令部的旁边建一个新楼作为大使馆驻地。 也许,在许多局外人看来,这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