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中非合作论坛 中国工人在埃首都创改路奇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1日14:42 新华网 | |
这几天,埃塞俄比亚新闻媒体非常活跃,中国路桥集团工人“创造奇迹”的消息不断刊出,首都市民们也不约而同来到通往非洲联盟总部的道路两旁,细细端量中国路桥工人是如何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了当地原计划18个月完成的道路改造,嘴里不停地啧啧称赞:“太神奇了,简直是一个奇迹。” 昔日狭窄不平、污水横流的老路而今已荡然无存,呈现在面前的是宽敞平坦的新路;昔日参差不齐、杂乱无章、尘土飞扬的人行土道,如今已被崭新的道路替代。 据从事城市道路改造的专业人士介绍,城市道路改造,如果是繁华路段、地下管线纵横、两边店铺林立,最大的难点就是工期。摆在中国路桥集团公司一局面前的就是这种情形,短短80天的工期完成2.3公里道路的改造,的确是很难的。 没别的办法,时间只能向管理要,要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苦干加巧干。他们调集精兵强将和主要设备昼夜奋战,严格按计划施工,并制订了详细的施工计划。9月19日签订合同,21日开始人员、机械、材料的组织调配,9月25日正式开工。9月27日是埃塞俄比亚传统的马思卡尔节,整个城市沉浸在一片花的海洋中,当地百姓身着盛装,劲舞欢歌,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然而工地上的中国工人却无心领略这热闹和芬芳,已在隆隆的机器声中开始了艰苦的鏖战。 为保证按期完成任务,项目抽调十个年轻人组成了青年突击队,队长张小建经验丰富、作风稳健,安排工序井井有条,带领全队同志昼夜苦战,尽情挥洒着青春和汗水。他们脸黑了,人瘦了,嗓子哑了,但谁都没有一句怨言。 站在记者眼前的埃中友谊路项目经理程骞,如果不仔细端详,很难说他是中国人,炎热的阳光已将他白晰的面孔变成了巧克力色。他告诉记者,这条路是亚的斯亚贝巴市交通样板工程,埃塞俄比亚政府为了对中国政府出资改造这条道路表示感谢,特将此路命名为埃中友谊路,这是埃塞俄比亚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国家名义命名道路。特别是适逢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会议召开,温家宝总理和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将共同参加通车仪式,程经理动情地说,为了国家荣誉,为了中非友谊,我们流再多的汗、吃再多的苦也是值得的。 一家当地媒体这样描写中国工人的劳动场面:“灼人的太阳在空中高悬,热浪扑打着中国路桥工人的面颊,头上戴着草帽,路边放着据说可以解暑的中国茶水,尽管如此,汗水还是顺着脸不停地滴到了早已湿透的中国‘老头衫’上,不见他们擦去汗水,只见不停的工作,这就是中国的路桥工人,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他们在两个月完成18个月的工程。人们都在惊讶为什么中国的发展竟是如此惊人,通过他们的工作精神和干劲,就可以得到答案。” 埃中友谊路项目部办公室主任童帆说:“我们不仅要修建一流的路,还必须树立中国路桥集团公司的形象,文明施工从一开始就没有放松过。”他们首先在路两端的繁华地段分别张贴了安民告示,向市民讲清原由,敬请谅解;开工后设警示牌,并派人看管;在施工中为防扬尘,昼夜洒水等,这些做法深受当地居民好评。 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喜人的成果,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一条崭新平整的公路出现了,亚的斯亚贝巴市政府组织国家各大主流媒体召开现场记者招待会,在埃塞俄比亚引起了巨大反响。(驻亚的斯亚贝巴记者 李大伟)(来源:参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