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刺激消费投资推动增长 美国经济开始复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5日11:12 新华网 | |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美国经济开始复苏的利好消息不断传出:按年率计算,美国经济增长速度高达8.2%,是20年以来的最佳水平;失业率自3月以来第一次降至6%以下,至5.9%;纽约三大股指全线上扬,道·琼斯指数逼近万点大关;美联储把短期利率保持在1%这一4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公司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创下20年以来的新高;住房开支增长了20%,使住房总数达167万套,是26年以来的最高值;按一个工人每小时的产出计算,劳动生产率增长了9.4%,达2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面对这一组令人刮目相看的数字,人们不禁要 日益膨胀的国内需求成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靠的是藏富于民。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数字,2001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97810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4280美元。对内需占国内生产总值90%的美国来说,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消费者。美国的私人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接近70%,比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9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家庭消费开支增长了6.6%,其中,耐用品消费开支增长了26.9%。 由于发生经济衰退,2000—2001年,美国人均收入增长率为-0.8%。消费猛增,说明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显现出效果。首先,布什政府采取减税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今年5月,布什政府再度决定减税。据估计,7—8月的退税使私人收入增加200亿—250亿美元,因此人们开始更大胆地花钱。其次,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坚持低利率政策。一方面,家庭负债的利息支付因此而减少,可支配收入增加;另一方面,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和汽车贷款利率非常低,有效地刺激了耐用消费品开支的增长。 20世纪90年代之后,企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增强。美国经济恢复增长,投资的作用不可忽视。此外,减税政策和低利率政策也同样刺激了投资。第三季度,企业投资增长率达到11%;设备和软件投资增长了18.4%。 投资增长与企业信心的恢复是分不开的。一些大公司的财务丑闻被揭露之后,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大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公司财务的监督与管理,一些发生丑闻的公司经过重组或整顿开始正常运作,陆续出台的有关措施对股市的复苏起了促进作用。美国家庭的金融资产随之增加,居民的腰包更鼓,消费的欲望更加强烈。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被消费推动,也开始兴旺起来,企业利润大幅度增长。 企业效率提高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 支撑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是企业的经济效率。一般认为,效率来自于技术进步。但是,提高经济效率不仅依靠技术进步,企业本身还必须为适应新技术调整生产组织方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数据交换成本下降,研发和生产采用了模块化技术,美国的大公司率先改变由单个企业包揽一个产品全部生产过程的组织方式,转向新兴的模式。其特点是一个产品的设计、加工制造、组装、分销、零售和售后服务等过程被分解到不同企业。也就是说,垂直一体化企业演变为多个企业组成的生产网络。 美国三大汽车生产商所需的零部件几乎全部包给供应商加工生产。它们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集中于总装、技术开发、品牌管理和营销。不同的大企业建立起技术开发的战略联盟,并形成了联合销售网络。 美国著名的电子产品企业纷纷卖掉自己的加工厂,把生产交给专门从事加工制造的供应商。根据2002年的一份问卷调查,有85%的企业将进一步增加对外承包生产;在品牌企业中有73%希望产品依靠供应商;40%的企业希望产品的90%—100%都交给供应商生产。 美国的品牌服装制造商逐步撤出生产领域,专门从事设计和营销。他们向加工企业提供材料和配件,也提供设计和样品。美国著名的鞋业公司———耐克公司根本不生产运动鞋,产品全部由供应商加工生产。作为品牌营销商,耐克当然也对运动鞋的生产质量进行管理。再比如,美国最大的连锁商店———沃尔玛不仅从事零售业,而且把组织全球生产作为其主要业务。除采购之外,沃尔玛还参与转包生产企业的管理,对为其加工产品的生产企业,沃尔玛不仅对产品质量和交货期提出要求,还非常重视该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 较低的库存和发达的物流业功不可没 企业之间的合作导致其对物流的需求迅速增加。美国的快递公司向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主要包括运输、通关、仓储管理等,以便在准确的时间把准确的产品送达准确的地点。物流管理实际上是生产企业之间的生产网络管理,一些物流企业利用管理物流的优势,已经开始组织生产业务。 企业“瘦身”之后,美国许多大公司成为“没有工厂的制造业企业”或称“虚拟制造商”。目前,美国制成品的附加价值有40%是在非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这种方式提升了技术和知识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减少了生产和消费所需的存货,从而减轻了生产过剩程度。这是美国此次经济衰退程度较轻的重要因素。 经济衰退延迟了新兴生产组织方式的推广,但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采用“瘦身”方式的经济意义:不但节约了生产成本,也减少了因存货过多产生的额外交易成本。他们改变了只关注企业内部经营的陈旧做法,加快了企业之间 生产经营活动转移的速度。企业甩掉包袱,实现了“瘦身”的目标:提高劳动生产率。创下20年以来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新高的“秘诀”就在于此。 结构性失业难以解决,近一半失业者文化水平很低 尽管一系列经济指标显著好转,说明美国经济正在走向繁荣。但是,日益膨胀的国内需求与不断“瘦身”的企业生产产生了矛盾。 消费与投资推动了经济增长,但失业率仍然维持在接近6%的高水平。这是历次经济复苏罕见的经济现象,主要原因是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变革。第一,企业效率增长高于产出增长。在20世纪90年代,制造业生产增长了35%,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8%。2/3的失业是由劳动生产率增长造成的。第二,企业的核心业务集中于知识密集型的生产经营活动,吸纳蓝领工人就业岗位有限。目前,在美国主要的制造业基地底特律,白领工人已占50%多。失业者有近一半是中学文化水平以下的劳动者。第三,在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大的条件下,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增长超过对服务业的需求。1990年以来,耐用消费品销售量已经增加了两倍。最终消费有36%是耐用消费品,而服务消费比重从55%下降到52%,造成了服务业吸纳就业的障碍。因此,结构性失业而非总量型失业是美国经济转折期亟待解决的难题。 寅吃卯粮的透支经济难以逆转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大力刺激内需,美国形成了特有的寅吃卯粮的透支经济,即储蓄抵不上消费和投资的需要,由此造成每天的举债平均达到20亿美元。从私人债务不断膨胀可以看到透支经济已经难以逆转。高失业抑制了内需,于是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剧了透支程度。由于减税和增加财政开支,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导致增速高达27%的军费开支,加上巨额国土安全开支,美国财政从小布什上台时的赢余变为赤字。最新的预测数据显示,美国明年的财政赤字总额将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 面对透支经济愈发严重和“有增长,无就业”的局面,美国政府把矛头指向其他国家,指责外国进口产品冲击了美国的制造业,导致美国工人失业,扩大了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于是频频制造国际经济摩擦。对中国,美国先是要求人民币升值,后又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部分纺织品采取特别限制措施,并拟对电视机实施反倾销。 美国政府采取的这些措施,不但影响美国人的日常消费,损害了美国企业海外分公司的利益,不利于美国服务业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也抑制了外国资金流入美国,干扰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由此造成的资金短缺,不仅影响美国企业的投资,也不利于美国国库券的发行,只能使财政赤字更加严重,从而加剧宏观经济的失衡。 透支经济形成的产品缺口和资金缺口加剧了美国经济的对外依赖,其他国家对美国经济的贡献不可抹杀。从其他国家进口物美价廉的制成品,不但提高了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也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进口增加导致其他国家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过,顺差的资金流入美国,却会补充美国国际收支逆差造成的资金缺口。近年来,东亚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对美国的资金流入增加。光是2003年上半年,东亚对美国债券净购买额就增加了1520亿美元,超出了同期东亚拥有的78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美国经济政策向何处去?这是大选前布什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经济转向繁荣期,似乎对布什连任有利。但历史经验告诉人们的可能是另一个结果。1992年,美国经济增长3%,老布什还是没能连任;2000年,尽管经济增长率达到3.8%,戈尔仍然没能接替克林顿。面对已经开始复苏的美国经济,小布什是否能够刺激就业,而非挑动国际经贸纷争,或许是决定其政治命运的关键所在。最近,迫于来自欧盟等各方强大的国际压力,布什终于决定提前取消钢铁保护性关税。但愿这是美国内外经济政策转折的好征兆。 开栏的话: 2003年,世界经济的发展令人瞩目:美国经济基本上由低迷转向复苏;日本经济开始摆脱十几年的衰退步入增长;德法两国福利制度成了其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英国继续在欧元区的大门外徘徊;中国顶住压力,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那么,世界经济是否已的告别衰退走向复苏?在即将到来的2004年,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汇率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解答这些疑问,本报从这期开始推出“世界经济年终述评”栏目,敬请读者关注。(《环球时报》/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侯若石)(来源:环球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