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和平崛起”专题 > 正文

2003外交:中国和平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6日17:23 新华网

    周边国家从未像今天这样高度关注中国,这种关注和它们对自身命运与前途的思考密切相关。这为中国推进睦邻友好的大周边外交提供了良机。多年的外交努力和推进、铺垫工作,正在以成果的形式渐渐呈现。

    20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一起邂逅阳光有情人
搜索诺曼底队员招募中 100兆时尚动感邮箱
03年是国际关系调整变化剧烈的一年。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中国新一届政府沉着应对,开拓进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在发展与周边国家、世界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等三个层面均取得突破,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外交思维中的开放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中国新领导人更趋广阔、更加灵活、更加务实的外交思路,正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打造一个有利的国际平台。



大周边外交展示新思维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陆地边界22000多公里,海岸线18000多公里,周边国家多达29个,其中直接接壤的邻国就有15个,这是中国的天然财富。中国周边也是世界各主要大国利益交汇之地,“热点”不少。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将周边国家作为首选之地,进一步明确了周边国家在中国外交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新一届领导人在就任的第一年内,频密地出访周边国家,再加上众多周边国家领导人来访,充分表明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并力争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政治互信达到新高。今年5月底胡锦涛主席访问俄罗斯,进一步深化了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0月胡锦涛主席在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再次与普京总统会晤。中国还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与俄罗斯及其他中亚国家加强了相互信任。5月底在莫斯科举行的6国首脑会议,是“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标志“上海合作组织”从初创阶段进入稳定发展时期。,是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中国与东盟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今年10月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东亚系列首脑会议期间,中国作为第一个非东南亚大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该条约的宗旨是“促进该地区各国人民间的永久和平、友好和合作,以加强他们的实力、团结和密切关系”。这是中国与东盟增强政治互信的一个重要举措。

   中印关系取得突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这是自1993年以来第一位访华的印度总理,期间两国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这一纲领性文件,不仅确立了中印关系的目标和指导原则,也是中印关系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在这份宣言里,印度首次正式明确承认西藏是中国的领土。11月16日至23日,一个印度陆军高级代表团在印度第四军军长马亨德拉·辛格率领下访华,并首次获准进入西藏。瓦杰帕伊总理在与中国领导人的会谈中表示,印中两国将致力于建立与其潜力和机遇相称的友好关系。他说,印中两国不存在不和的理由,也没有对对方构成威胁,这些简单却深刻的原则应该成为两国未来伙伴关系的基石。邓小平曾说过,中印两国不发展起来就不会有亚洲世纪。中印关系的改善将推动亚洲的发展与崛起,其意义将是世界性的。

   新东亚区域合作呼之欲出。亚太经合组织在推动区域反恐合作、增强投资者信心和促进亚太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积极加强与邻国的互利合作,深化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与亚洲各国实现共同发展。正是这种互利互惠的合作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在朝建立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中国与东盟的自贸区协议加强落实,温家宝总理11月初在中国与东盟峰会上说,中国计划在2005年把中国和东盟的全年双边贸易额,从目前的70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

   今年,中国与东北亚近邻日本和韩国的合作也取得突破。10月初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发表《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就今后三国的合作提出四点建议。中国开始实施的“振兴东北”战略将为三国合作提供新的机遇。并欢迎日韩两国政府部门和地方省市各界人士积极参与。中日韩三国的携手,预示着东北亚合作进程即将启动,将对促进该地区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推动东亚合作。中国的经济外交十分活跃,在亚洲多边合作中表现得更加抢眼。一方面,中国积极为东亚地区更紧密的区域合作积极献计献策。另一方面中国采取切实步骤,强化与东亚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实力的扩大,凸显了中国在东亚经济合作中的地位。中国对东亚提供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日本。中国在东亚合作中首先起到了稳定大局和凝聚人心的作用。在近几年的东亚领导人的有关会议上,中国共提出了20多项关于加强东亚合作的建议。中国的积极参与和推动,正是东亚合作近几年开展得如火如荼的重要原因之一。

   未来的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面对的外交大课题是如何让世界接受自己,这首先是如何让周边国家接受自己。周边国家如何看待综合国力上升的中国?中国将怎样应对这一变化?这是一个必须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作出回答的问题。“睦邻”、“安邻”和“富邻”是中国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中国还愿“强邻”,与周边国家实现共同繁荣。

在格局变动中把握机遇



   今年以来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国际格局尚未形成的情况下,世界主要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进程正在加快,大国关系加速整合。伊拉克战争的爆发表明美国将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单边主义,实行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竭力谋取世界霸权。世界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继续加深,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矛盾焦点。

   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中国领导人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着眼于把握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着重处理好多极和单极的关系、加快我国发展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促进人类共同利益的关系,把握外交工作布局中“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双边和多边的外交活动和政策,牢牢地掌握着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纷繁的国际事务中的主动权。

   5月26日到6月5日,胡锦涛主席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第三次会晤、在圣彼得堡举行的建市300周年庆典和在法国埃维昂举行的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10月中下旬,胡锦涛主席访问泰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其间他还出席了在曼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11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0月底吴邦国委员长访问朝鲜等国;4月温家宝总理到泰国参加关于非典的国际会议,10月,温家宝总理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出席了第七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及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晤;12月上中旬温家宝总理对美国、加拿大进行了正式访问,接着出席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会议;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11月底至12月初出访南亚诸国……

   在中美关系上,中国始终坚持以两手对两手,在有共同利益的领域扩大合作,在有分歧的领域坚持原则、坚持斗争、把握策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深化,通过两国首脑互访和加强上海合作组织机制,双边关系全面发展。中欧全面伙伴关系不断加强,双方共同点增多,互利合作加强。中日关系总体向前发展,经贸合作保持良好势头。中国积极探索同发展中国家开展互利合作的新思路、新方式,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取得新成效。在9月的坎昆会议上,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密切合作,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在世贸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际格局剧烈变化的一个表象是国际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骤然增多。2003年即如此,伊拉克战争的爆发、朝核问题的激化、非典的突如其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剧增……,“重要战略机遇期”中的“挑战”接踵而至,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带来极大风险。对此,中国政府妥善应对,积极化挑战为机遇,在伊拉克问题上,一方面看到斗争的实质是单极和多极之争,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当前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现实和中国外交全局的需要,坚持原则,讲究策略。朝核问题再次激化后,中国领导人认真分析形势,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维护我国发展战略环境的大局出发,主动牵头,积极斡旋,努力推动和平解决,经中国努力,朝核问题三方会谈和六方会谈先后于4月下旬和8月末在北京举行。经过中国做工作,目前朝美都表示愿意继续谈判,有关各方正在准备第二次六方会谈。朝核会谈启动了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进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维护了我国的根本利益。非典发生后,中国加强了同世界卫生组织和一些国家的合作,主动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周边国家做解疑释惑工作,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针对国际上有人炒作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中国领导人注意多做工作,主动向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沟通和解释,强调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和亚洲地区经济的稳定。目前国际舆论已出现对中国有利的变化。

   这一系列的重要外交活动加深了中国同世界主要力量之间的了解,展示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致力于国内建设的和平形象,并使国际主流舆论开始意识到中国的崛起是世界发展史上少有的和平的崛起。(作者/阮宗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
·
·
·
·
·
·
·
·
·
·

·
·专题:中国张榜全球捉拿“东突”进论坛讨论
·
·
·
·
·
·
·
(来源:了望新闻周刊)

  相关专题:中国“和平崛起”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