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述评:日本为经济回升作准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7日13:33 新华网 | |
2003年,日本股市的活跃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去年一年,日本股市低沉到“没有买方”,而今年5月,日本股市来了个180度的大反转:成交量连续37个交易日突破10亿股;7月3日的成交量更创下了14年来的新高,东京股市交易系统一度因买卖盘过多而瘫痪。到10月20日,日经平均股价达到11210.94日元,与4月28日的最低点相比,升幅达到47.4%。在任何国家的股市中,主导市场走向的都是大的机构投资者,他们的操作方向代表着对经济走势的判断。股市的定理之一是,有分歧,买卖才活跃。日本股市的空前活跃,正反映出市场人 经历了十几年的衰退,日本经济2003年出现回暖势头:前三个季度实际GDP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75%;银行不良资产减少;失业率出现下降。有人据此认为,日本经济有可能迎来新的成长期,但也有人感觉经济复苏还有点靠不住,因为威胁日本经济的问题虽有所缓和,但一样儿也没消除。尽管如此,各方一致认为:2003年的日本经济出现了诸多值得关注的变化。 立新规推动公司改革 当年的泡沫经济给日本的银行业留下了难以消化的不良资产,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健全企业治理结构,促进行业调整。 一段时间以来,日本一直在酝酿这方面的改革,今年4月1日起实施的《商法》便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举措。法规要求大公司董事会下设监察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和报酬委员会,三个委员会中外部董事的数量需占总人数一半以上。新规定在强化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并引发大规模的企业调整浪潮:索尼和东芝引进美国式“公司治理委员会”制度;柯尼卡和美能达实行联合经营;西武与十合(原SOGO)联合,形成日本最大的百货集团……这一系列调整成为2003年日本经济中引人注目的现象。 政策干预力度加大 2003年日本经济持续回暖,也与日本政府的悉心呵护分不开。3月11日,日经平均股价跌到了7862.43日元。3月13日,日本金融厅紧急发表六项稳定市场对策,其中包括限制“卖空”行为,放宽对购回本公司股票的限制等。中央银行也于3月25日宣布,将收购银行持有股票的上限由2万亿提高到3万亿日元。为避免日本第五大金融集团———理 索纳(Resona)停业整顿触发连锁反应,导致新一轮金融危机,日本政府果断决定,为其注入2万亿日元公共资金。 最引人关注的,还是日本政府一系列稳定汇市的行动。今年以来,日本政府在汇市中进行平衡操作的规模已刷新历史记录。日本政府大量抛售日元、买进美元,一是抑制了日元升值,使日本经济的回升有相对稳定的汇市条件;二是限制投机资本对日元的过度炒作;三是向国内市场投放大量日元,缓解通货紧缩压力。 大规模干预汇市使日本的外汇储备大幅增加。6月末,日本外汇储备达5383亿美元,比美英德法四国黄金和外汇储备合计额2760亿美元高出近1倍。进入9月,日本政府的干预力度进一步加大,9月30日一天动用的资金量达10667亿日元。截止到11月26日,日本政府干预汇市动用的资金已达188721亿日元。11月末,日本的外汇储备增至6445.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近40%。 中国拉动日本出口增长 尽管就总量而言,美国仍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但就贸易增量而言,作为同盟国的美国对日本出口增长的贡献是负数。今年前10个月,日本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6%,与美国的贸易额却减少了7.7%。 对美贸易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日本调整了外贸结构。多年来,由于日本对美国出口多、进口少,一直是对美贸易顺差最多的国家,也成为美国贸易保护措施的重点打击对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一方面小心翼翼,避免触怒美国,另一方面也在调整贸易的地区结构。近年来,日本一直在与韩国、东盟、澳大利亚、墨西哥、智利等国家和地区就缔结自由贸易协定广泛接触。今年12月,在东京举行的日本与东盟特别首脑会议上,日本在区域合作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态度,并在农产品贸易政策上出现松动。明年,日本将与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三国就缔结自由贸易协定正式开始谈判,与东盟其他成员国的谈判将在2005年陆续开始。日本对美贸易依赖程度已由1985年的29.8%降到2000年的25%,今年1—10月进一步降至21%,并把“对美最大贸易顺差国”这顶帽子戴到了中国头上。 与此同时,中国在日本外贸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按照日本方面的统计,2003年1—10月份,日本对中国的出口额为54190亿日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4.7%。仅今年10月份,日本出口到中国的手机电话零部件,就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28%。中国实际上成为拉动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生产基地建到海外 过去,日本是以本土为生产基地,从国际市场“吞进资源,吐出商品”。自20世纪80年代日元大幅度升值以来,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到海外建立生产基地。这些企业发现,大可不必靠巨轮费力地“搬进运出”,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不仅可以利用当地廉价的土地、原料和劳动力,而且可以依靠日本生产的零部件,在当地完成再生产的“吞吐”过程。 2003年前10个月,日本出口增加额的近65%是对中国的出口。在拉动日本对华出口方面,日本在中国建立的生产基地和引进日本生产线的中国企业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日本而言,虽然产品的核心部件乃至大部分零部件都由日本或其他国家生产,但组装成的产品却是“中国制造”。日本企业乐于“隐姓埋名”,因为这样既减少了与美欧的贸易摩擦,又不影响获得丰厚的利润。 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也使日本海外财富迅速膨胀。据日本政府公布的数据,到2002年末,日本的海外纯资产约合16277亿美元,,相当于法国、德国、意大利对外纯债权总额的6倍,与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时的3831亿美元相比,11年间增长了3.25倍。 抢占制造业高端 2003年世界IT业的微弱回暖,在日本的集成电路生产上迅速体现为出口的迅猛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在今年前9个月中,日本集成电路生产有8个月达到了两位数的增幅,1月和2月的增长幅度甚至达到46.5%和41.2%。全世界的集成电路生产订单很大一部分落到了日本制造业者手里。 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日本制造业具有极强的应变能力,一旦世界有需求,日本马上能够满足供货。这种应变能力离不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需要具备良好的信誉、卓越的营销能力、独特的产品和技术、价格竞争优势等要素。日本的应变能力正是其长期积淀的结果。 应当看到,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的10多年,也是日本企业向世界制造业高端攀爬的10多年。1996年以来,日本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一直是主要发达国家中最高的,民间投资占研发开支的大部分。2001年,民间投资占到日本研发投资总额的78.6%。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出自日本一家民间企业———岛津制作所,可以说这是对日本民间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回报,也是日本制造业在世界上所处地位的象征。 日本经济低迷的10多年,同样是日本制造业进行痛苦改造的10多年。这种改造有时近乎残酷,包括大批裁员、降低薪酬、增加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日本“过劳死”案件的增多,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着日本企业是如何努力降低成本适应世界市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张舒)(《环球时报》)(来源:环球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