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如何看待日本与东盟关系走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8日03:36 中国青年报 | |
逸超 12月11日至12日,东盟国家首脑齐聚东京,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举行了日本与东盟首脑会议。会议取得了两大成果:日本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重申参与“东亚共同体”的决心;同时,日本开始与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进行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 如何看待日本与东盟关系的再次走近?中国的舆论界,警惕者有之,欢迎者亦有之。日本媒体在分析此次会议时直言不讳地指出:会议明显是为了平衡中国对东盟影响的过快增长。如果把这次会议放到中日关系框架中去,不可避免,我们会对日本产生新的警惕。然而,如果放到中日美三角关系中去观察,日本此举则值得欢迎。 中美日三角关系中,最理想的状况是中美、中日、美日三组关系的等边状态,但现实却是,日美关系的亲近程度远远超过中美与中日关系。日本资深评论家船桥洋一在《小泉外交:应从脱亚到入亚》一文中谈到,日本加强与东盟的合作,一是为了与中国竞争,二是向美国显示其独立性。中日竞相与东盟接近,正是东盟所期待的,同时东亚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因此在短时间内中日不至于产生利益的直接冲突。而日本对东盟的外交则向美国显示了独立性,有助于改变目前日美关系的过分亲近。那么这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取得实效?又取决于日本国内对美日同盟关系的反思,和东亚合作的利益空间。 日本国内亲美派有一种观点:日本与东盟的关系是利害关系,而日本与美国的关系则是拥有共同理念的民主同盟关系,一个是利益层次,一个是价值观层次,不可同日而语。最近,原日本驻黎巴嫩大使撰写的一本书披露了这样的情况:日本外务省中流传着一本不得不读的书,外交官称之为“外交圣经”。这本圣经的“上帝”就是美国,“教义”就是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在日本,批判日美同盟的书籍汗牛充栋,而这本书则警告人们少看这样的书,并称:“基于民主自由的价值理念之上,日美同盟是牢不可破的。怀疑美国的同盟友谊,本身就是危险的。” 日美安保关系形成于二战后,日本从对美开战到接受安保,贯穿始终的是对日本经济复兴、国家利益的判断。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变,日本新的利益生长点又在哪里?日本需要如何调整自己的战略方针?亲美派以“价值观”信仰取代“利益”判断,并夸大经济停滞、朝核问题、绑架问题等暂时困境,建构了这种“思考停止”、“思维惰性”(日本学者语)的外部语境。但毕竟日本与美国在价值观、制度模式上有着不小的差别,即使价值观有趋同的一面也不能等同于利益一致。美国对日本与东盟接近的一贯态度便颇能说明问题。 在筹备日本与东盟国家首脑会议期间,美国副国务卿、也是著名亲日派的阿米蒂奇派出亲信,到日本了解日本对东盟的立场。据说美国没有明确提出异议。这不由让人联想到1993年马哈蒂尔邀请日本参与“东亚经济合作构想”,以及1998年宫泽内阁提出对东盟一揽子援助方案时,美国先沉默,后猛然叫停。为何叫停?恐怕不能用“维护共同价值观”和“维护日美同盟利益”来解释吧!归根到底是美国的自身利益。而现在美国的沉默,也许是由于它不希望过早扮演“干涉日本外交”的负面角色,引起日本知识界的反感,但相信伤害到美国的利益时,它是不会手软的。 因此可以说,日美关系正处在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结构强化时期,同时,不断变化的利益格局又不断暴露出它固有的缺陷,也就孕育了反思与解构的可能。 再来看一看东亚合作的利益空间。就在日本逡巡不前的时候,东亚国家的合作进程突飞猛进。现在,东盟联合自强,中国快速发展,并积极推动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同时开始在朝核问题上推动新的对话安全模式。在可预见的将来,东亚经济安全利益的增长空间不可小视。对日本而言,脱亚还是入亚是个难题。脱亚,向美国靠拢,意味着安定,然而,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下,不进则退,今天的安定可能意味着明天的没落。入亚,有前景,但考虑亚洲合作在摸索中前进,且日本与亚洲关系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风险。 而能够使日本通过“东亚合作”对“日美同盟进行反思”的通道,正是它与东盟国家多年的老交情。日本与东盟的关系发端于战后赔款开始的贸易、投资。对东盟来说,日本仍然是中国尚无法取代的投资和援助大国。日本与东盟的接近,中国欢迎还是警戒,正是我们对“是否保持这个通道”的态度。笔者认为,欢迎这个通道的扩大,将有助于减缓日美同盟体制的强化对中国造成的压力,并有助于东亚合作的发展。 在日本以及东亚的一些国家中,有一种对中国的偏见:中国擅长用“分而治之”、“以夷治夷”的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要消除这种“阴谋论”、“威胁论”,中国要反驳。但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道。中国以坦诚的心胸面对亚洲各国,帮助东盟国家实现一体化,推动东亚合作,同时欢迎日本与东盟加强关系。这正体现了中国以合作共赢实现亚洲和平与共同发展的远大襟怀,并将有力地促进中国地缘环境的均衡化,为进一步发展求得战略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