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和平进程--美国的忽冷忽热与始终如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1日13:47 新华网 | |
新华网华盛顿12月21日电(记者严锋)2003年,巴以和平进程一波三折,以暴易暴循环不断,和平努力不断受挫。和平进程陷入僵局,除了以色列政府坚持强硬政策和巴勒斯坦激进派别不放弃袭击等原因之外,布什政府的态度关系重大。一年中,布什对巴以和平进程忽冷忽热,但对以色列偏袒有加,沙龙政府态度强硬,巴勒斯坦民族权利机构处境维艰,“路线图”计划难以实施。对此,国际舆论认为,美国政府难辞其咎。 自2001年年初布什入主白宫后,美国在如何解决巴以冲突上的态度可谓是忽冷忽热:先是“超脱”,后又“勉强介入”,直至2002年6月24日布什总统向全国发表讲话,宣布中东和平计划,布什政府才显示出对巴以问题的主动参与姿态。他当时表示,有条件支持建立临时的巴勒斯坦国,敦促以色列结束对巴勒斯坦领土的占领和停止修建犹太人定居点。但这一计划坚决要求更换巴勒斯坦领导层,这实际上为巴以和平进程设置了新的障碍。后来的情况证明,美国提出这一计划是想借此从巴以冲突中匆忙抽身,以便集中精力对伊拉克动武。 欧盟在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下于2002年7月提出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美国起初予以否定,后考虑到该计划与布什提出的“在2005年实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国家和平共存”的目标相符,才表示支持。经过联合国、欧盟、美国和俄罗斯四方代表的努力,“路线图”计划于2002年10月基本敲定。同年12月20日,四方代表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议上通过了“路线图”计划,由于美国顾忌以色列方面的反应,决定推迟公布该计划的具体内容,直至今年4月,由阿巴斯出任总理的巴自治政府成立的第二天,“路线图”计划才正式提交给巴以双方。 此后,美国曾想借助伊战获胜在中东地区产生的震慑效应,加快落实这一计划。6月4日,布什、沙龙和阿巴斯在约旦红海城市亚喀巴举行了三方会谈,正式启动“路线图”计划。经过各方努力,巴以于6月底初步实现停火,但双方很快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陷入僵持。巴方要求以方停止修建犹太人定居点和所谓安全隔离墙,以方则要求巴方彻底取缔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等激进组织。 8月下旬,布什邀请阿巴斯和沙龙先后访美,试图打破僵局,但依然未能取得突破。不久,巴以间爆发新的冲突,双方再次陷入暴力循环的怪圈。9月初,阿巴斯宣布辞职。两周后,布什在戴维营与到访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会晤时宣布“路线图”计划的实施进程已经受挫,并将责任推到巴勒斯坦一方。随后,美国中东特使停止斡旋,对中东和平进程的态度再度转入观望。“路线图”计划启动不到3个月便搁浅了。与此同时,攻打伊拉克的美军虽然自今年5月1日完成了在伊的主要战斗任务,但此后却陷入了当地游击战的泥潭。在这一背景下,布什政府为了缓解来自国际社会和国内的巨大压力,一方面决定加快向伊拉克人移交权力,另一方面着手重启“路线图”计划的实施进程。 美国对巴以问题冷淡多日后重新表现出对“路线图”计划的热情,分析人士认为,这反映出美国希望通过推动巴以和平进程打破中东问题的僵局,以此转移舆论对其在伊拉克问题上的抨击,同时也反映出布什政府希望美大选前中东局势不再进一步恶化。据以色列电台报道,白宫最近向以方转达了布什总统对“路线图”计划实施受阻的不满,要求以方拆除并停建非法犹太人定居点。迫于压力,沙龙的态度已有所软化,甚至表示准备采取“单边行动”,为和平作出“痛苦的让步”。 当前,犹太人定居点、安全隔离墙及巴勒斯坦激进组织问题已成为“路线图”计划实施进程中的3大障碍。美国前总统卡特认为,若以色列继续在巴被占领土上修建定居点和隔离墙,建立巴勒斯坦国便无从谈起。作为唯一能向以色列施压的一方,美国非但未向以方施加足够压力,反而一味要求巴方率先取缔激进组织,这就使巴自治政府面临强大的内外压力,难以继续改革进程。 《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文章指出,“忽冷忽热”、“周期性摇摆”几乎成为美国近3年来中东政策的一种模式。这一特征在“路线图”计划的产生与实施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这期间,美国政府对以色列的偏袒却是始终如一。分析人士指出,倘若布什政府在巴以冲突问题上仍然不能秉持公正,那美国重启“路线图”计划的努力很可能同样会无果而终。(完)(来源:新华网) 相关专题:巴以局势急转直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