跻身世界市场面临三大风险,中国想方设法找油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3日09:19 中国日报网站 | |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耗也迅速增加。从1993年开始,中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而且进口量逐年增加。国际能源机构称,2005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达到2.9亿吨,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另据权威机构的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石油消费量的一半以上都将来自海外,对外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 中国海外石油来源多元化世界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北非、俄罗斯—中亚地区、北美,这些地区的剩余石油可采储量超过了世界总量的82.3%。西非和东南亚也是重要产油区。长期以来,世界石油领域的地质勘探开发、大型设备租赁和物资供应市场,始终被西方石油公司所垄断。为了给能源需求寻找一个规避风险的突破口,中国采取了“走出去”的战略,参与国际能源市场竞争,在海外建立稳定可靠的石油生产和供应基地。说到开拓海外石油来源,业内专家特别强调“拿油的手段”。直接购买石油受市场的影响很大,因此,投资国外的石油勘探、开发项目,获得不受市场价格变化的份额油,是从海外拿油的上策。具体的方式有:通过竞标购买风险勘探区块、购买油田开发的权益、提供技术服务等。近年来,中国的三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在获得海外份额油方面的动作很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世界产业结构的副研究员刘明女士告诉记者,中国石油公司在区块勘探和老油田产量提高上具有技术优势,这是它们在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市场上竞争项目的“金刚钻”。 中国石油公司在拉美站稳脚跟中石油是第一个带头“吃螃蟹”者,第一个将目光投向南美。1993年10月和1995年9月,这家刚刚走出国门的中国公司在国际竞标中先后获得秘鲁塔拉腊油田第七和第六区块的开采权,承包服务合同金额为6300万美元,合作期限20年。这一承包项目拉开了中国石油公司进军海外市场的帷幕。随后,中石油又将目光投向了南美产油大国———委内瑞拉。身为第五大石油输出国的委内瑞拉原油储量丰富,在世界上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与伊拉克。委除了自身实力不俗外,经过数十年的国际争夺,这个产油大国的开采机会早被世界各大石油公司捷足先登。1997年6月,中石油在委内瑞拉第三轮油田作业协议招标中,以3.58亿美元的竞标价获得两块边际油田的开采权,开采期为20年。边际油田说穿了就是已经开采过、基本要报废的老油田,当地石油公司认为开采价值已经不大,因此才通过招标承包给外国公司。具体到中石油中标的那两块油田,开采历史均在四五十年以上,都是被国际知名的石油公司开采过的。通常,一口油井的投入就是100万美元,若打不出油,钱就白扔了。阿根廷一家石油公司曾在当地投入100多万美元打了一口井,就没收回成本。中国对外投资耗不起,中石油充分运用国内勘探开发的成功技术和经验,与当地油田紧密结合,打出的第一口油井就是高产井。2000年底原油日产已突破4万桶大关,比接管时翻了3番。条件相同地段上的其他公司最高日产油仅1500桶。经过10年的拼搏,中国石油公司在拉美地区赢得了宝贵的一席之地。 转战非洲收获颇丰近年来,中国在开拓非洲油源的工作中取得重大收获。非洲的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的7%以上,而且大多属于低硫、高品质的石油,这里的油田大都集中在北非和西非。根据今年1—9月份的统计,中国24%的进口石油来自非洲。在苏丹,谈起石油,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中石油。中石油和中国石油工程建设(集团)公司在苏丹南方黑格里、穆格莱德盆地、富拉等地区石油开发项目的实施,在苏丹家喻户晓,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6年11月,中石油参加了苏丹石油的国际招标,经与11家外国石油公司的激烈角逐,获得在苏丹南部穆格莱德盆地几个区块的石油勘探权。1997年,苏丹石油公司与中石油以及马来西亚、加拿大石油公司共同组建了四方联合体,投资17亿美元共同开发苏丹油田。这其中,中石油成为该公司的最大股东。中石油中标后,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就建成了一个年产1000万吨原油的大型油田,完成了全长1540多公里的输油管线铺设工作,并于1999年正式出口原油。除此之外,安哥拉今年首次超过沙特,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尼日利亚出口中国的石油也相当可观。在阿尔及利亚,中石油今年又获得了斯巴盆地的合作开发开采权,还在另外两个区块的风险勘探项目中中标。在尼日尔,中国石油公司也拿到了两个区块的勘探开发许可证。 其他地方步步为营中东地区在世界石油生产和出口上占有主导地位,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量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一半左右。在石油贸易上,沙特、阿曼、伊朗都是向中国出售石油的国家。中国石油公司在沙特、科威特、阿曼、也门、伊朗等都有投资,大多是通过老油田的开发增产合同获得产量分成权益。另外,中国的石油公司在战前的伊拉克曾获得一个大区块的开发权,在伊拉克政权变更后,中国方面正在努力维护自己的石油权益。俄罗斯—中亚地区是储量仅次于中东的石油产区,这个地区的不少国家和中国接壤,从陆路就能把油气运到中国。为在这个地区获取油源,中国付出了艰苦努力。今年6月,中石化在阿塞拜疆获得了里海沿岸一个油田50%的权益。中石油在哈萨克斯坦早就取得了阿克纠宾斯克大油田60%的股权,哈萨克斯坦到中国西北阿拉山口的输油管道在建设中。东南亚的印尼是中国比较大的石油供应国,中海油从西班牙公司买下了印尼5个大油田的部分权益。从去年起,10年内每年可获得份额油500多万吨。今年,中海油还在东加里曼丹获得了一个油田40%的权益……根据中国石油公司的计划,中石油将在2005年把自己从海外获得的份额油提高到1800万吨,中石化则准备在同一年将进口石油的总量提高到占该公司原油加工总量的60%左右。 海外获取石油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到海外获取石油来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刘明说,总的来说有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三个方面。刘明认为,政治因素最为重要,它能左右其他因素,包括与资源国的关系、地区形势的稳定程度、大国的介入等因素。早就有分析家说过,世界上几乎所有好的能源市场都已被西方国家控制着。它们当然会竭力阻挠中国公司在这些地区的开采。但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和所有产油国关系都不错,借外电的话说,中国的“资源外交”是中国获得海外石油的重要后盾。经济因素,主要是指经济实力在竞争中的作用。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成长很快,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但要和西方的石油巨头竞争,还需要大大加强实力。就技术因素和人的因素而言,中国在不少方面具有优势。刘明认为,中国在开拓海外石油来源时,应该综合权衡各种因素,选择我们铺垫得比较好、影响力比较大的地区进入。比如苏丹和安哥拉,中国公司进入时局势都不稳定,西方公司不敢问津,但我们有基础,进去后就成功了。一些战略分析家也有类似看法,中国在国际上进行勘探、开发石油的努力要集中在那些西方公司不敢轻易进去的地方。(来源:环球时报/程刚刘宏吴富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