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上海的犹太中国女人:没有中国 就没有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3日14:51 新华网 | |
沙拉·伊麦斯,这个犹太中国两种血统的女人的故事,折射出犹太人和中国上海割扯不断的深厚渊源 国际先驱导报驻上海记者高路、刘立伟报道 她1950年出生在中国上海,父亲是30年代遭受德国纳粹迫害的犹太人,母亲是中国人; 她41岁那年第一次踏上以色列国土,却因语言不通四处碰壁; 她从卖春卷的小生意人成长为世界著名钻石公司中国地区首席代表; 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拥有中国和以色列两个祖国。 她的名字——沙拉·伊麦斯。 作为中以建交后第一个从中国返回以色列的犹太移民,她受到了拉宾总理的接见 沙拉的父亲立·伊·伊麦斯曾经居住在德国与波兰交界地区,随着30年代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行径的加剧,立·伊·伊麦斯和千千万万犹太人一样,辗转经由苏联来到了“上海方舟”。 “父亲逃难时,大腿被边界线的铁丝网剐出一道很深的伤口,疤痕一直留了下来。”沙拉眼含热泪回忆父亲逃生的经历,“父亲在雪地里爬了好几天,要不是找到一个萝卜,他就没命了。”1939年,54岁的立·伊·伊麦斯终于平安到达上海。 沙拉记忆中的父亲是位安分守己的犹太商人。在与一位中国女性相爱结婚后,立·伊·伊麦斯购置了两辆卡车,做起了酒类和地毯生意,还开了一间小酒吧。即使在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之后,父亲还经常教育年幼的沙拉,要做个谦虚、不张扬的人,要“学会在逆境中生存”。 带着饱受灾难的犹太民族烙印,经历过中国无数运动和浩劫的沙拉在中国和以色列1991年建交后,终于来到以色列。作为中以建交后第一个从中国返回以色列的犹太移民,她受到了以色列总理拉宾的接见。 初到以色列,是上海的春卷帮她渡过了难关 然而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下去马上成为她面临的最大难题。41岁的沙拉必须从字母开始,在最短的时间里学会希伯莱语。 “我在超市里指着一样东西用英语问别人‘这是什么’,我边听边用中文记下发音,然后记住它的含义。”沙拉说,这是她自己摸索出的学习经验。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沙拉每天都强迫自己听两小时磁带,还经常和当地老人一起聊天,尽管有时一个上午只能学会一两个单词,但从没想过放弃。就这样,半年后沙拉已经可以用希伯莱语应付简单的生活,一年后语言上的障碍就基本扫除了。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里,沙拉只能靠卖春卷过活。“我凭着记忆学习上海老人们开粉、打春卷皮。打坏了四五斤面粉后我终于打出了第一张春卷皮,眼泪再也止不住,哗哗地流。”沙拉说到动情处声音哽咽了。“无论生活怎么艰辛,我始终没有依靠任何人,我要凭自己的力量把孩子接来,他们就是我力量的源泉。” 她经常在爆炸间歇带自己的孩子观看爆炸现场,教育子女在战争中成长 事实上,沙拉曾于1985年因为她的孩子放弃了回以色列的机会。由于当时中以没有建交,沙拉只有先去日本才能转机飞往未曾谋面的祖国。在日本逗留的两个星期,沙拉辗转难眠:“如果当时去了以色列,就意味着我和孩子们失去了联系;如果放弃,以后很难说还能不能有机会(回去)。但作为母亲,孩子比什么都重要。” 沙拉最终选择回到中国和孩子们在一起,直到6年后,她赴以色列,一年后的1992年,她才终于如愿以偿在以色列和孩子们团圆。那时正值阿以冲突升级,沙拉和三个孩子所在的特拉维夫市不断发生爆炸。沙拉回忆说,孩子们初到以色列的整整一个月都是在防空洞内度过的。 沙拉告诉孩子,这是学习语言的最好机会。她鼓励孩子们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语言。与大多数母亲不同,沙拉经常在爆炸间歇带自己的孩子观看爆炸后的场面。“我告诉他们,如果你们能在战争中成长,你们将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这就是沙拉的教育哲学。 为了让孩子尽早独立,沙拉在大儿子14岁、小儿子13岁时要求他们出去打工。“我要让他们知道,谋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 对于年幼的孩子,母亲就的最好的教师。沙拉至今还记得,有一次顾客订购了500个春卷,她和小儿子一直工作到凌晨3点。沙拉哽咽着说:“孩子睡着后,我会偷偷掉眼泪,但孩子醒来后,我会和他们一起唱歌,告诉他们明天会比今天好。” 如今沙拉的两个儿子都已成人,大儿子是以色列劳动福利部的官员,小儿子也做起了钻石生意,最小的女儿还在读书。每每提起孩子们,沙拉自豪的神情溢于言表,她总是说:“孩子们是我最大的骄傲!”11年的奋斗,使她从一贫如洗的新移民变为著名钻石公司的中国首席代表 直率、爽朗、热情的沙拉有着栗色的头发和大大的眼睛,通晓希伯莱语、英语、中国普通话、上海话、粤语、苏州话和苏北话。有一句话沙拉常挂在嘴边:“我的母亲是中国。” 在以色列生活的11年中,沙拉曾无偿地为以色列司法部和移民局作翻译,先后帮助过上千名在那里的华人和他们的家庭。沙拉的真诚打动了拥有百年历史的罗斯蒂克兄弟钻石有限公司老板,全权委托她作为该公司中国地区首席代表。 从一贫如洗的新移民到手握价值200万美元钻石的商人,沙拉的身份变了,追随祖国母亲的情结却不改初衷。经商并非沙拉梦想,她十分希望自己能开一家福利院。沙拉坦诚相告:“离开以色列前我曾以中国人的身份在一家福利院打工,目的就是学习他们的管理模式。”一手抚养起三个儿女的沙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中国残疾儿童的父母解决一些困难。 沙拉的爱国心同样体现在她子女的身上。沙拉为大儿子取名以华,其意不言而喻。目前,以华从事的工作就是在以色列帮助合法的中国劳工保护自己的权益。沙拉说:“我出生在上海,没有中国,就没有我。”本文为《国际先驱导报》供新华网专稿,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