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擦边球”战略 以色列把军火卖向全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31日14:16 新华网 | |
李兴刚本报特约记者 徐胜 以色列出口的性能先进的无人机 据美国《国防新闻》近日报道,2003年,以色列的军火销售额达4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以色列生产的武器装备销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只有600多 打“擦边球”战略 在以色列,很多武器项目的出口受到严格限制,但军火商们常常用“擦边球”的战略去扩大出口。比如他们会以一些过时的M—48主战坦克或者其它武器的名义申请军火交易许可证,然后会顺带捎上几百支“乌兹”冲锋枪在国际军火市场上销售。这只是军火商们的一种方法而已,他们还另有高招———向以色列国防部的武器出口控制办公室———“谢伯特”申请经营许可权,这样比较容易,因为国防部不愿意看到以色列军火企业因为其产品卖不出去而亏损,如果那样,将需要国家的财政补贴,这无疑将增加政府的负担。所以,武器只要不是卖给“谢伯特”黑名单上列出的国家,交易就很容易搞定。 另外,根据以色列2002年刚修订的引渡法规定,以色列政府不能把任何公民引渡给一个外国政府。这样做实际上为武器的非法出口开了绿灯,这也大大刺激了通过非正常渠道的武器出口。对此,以情报部门非常清楚,但他们的做法往往是视而不见。因为这些非法交易能够带给他们一些非常有用的情报,能够告诉摩萨德的特工们:是谁在购买武器,他们为何购买武器。 靠军售拓展外交 正如特拉维夫大学政治学教授阿哈隆科雷曼所言,对外武器销售是以色列每届政府优先考虑的事情。一方面军火贸易能够以税收的方式为国家带来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以色列政府能够通过这种对外军售打开相对孤立的外交局面。 1962年,印度政府就相中了以色列的武器。以色列赶忙以两国建交为条件运去一船120毫米口径的迫击炮。后来印度在阿拉伯世界强大压力下最后时刻退缩了,但双方秘密军火交易却从此开始了。今年9月,以色列总理沙龙访问印度时,随行的是阵容庞大的以色列军火制造商。在这次访问中,沙龙为本国军火商向印度推销了4架“费尔康”预警机,这笔军火交易的金额高达10亿美金。除此之外,以色列还准备向印度出售其与美国联合研制的“箭”式导弹防御系统。在这种由军火销售创造的良好气氛中,以色列还同印度就结成印以美三角联盟进行了探讨。 新加坡是另外一个典型例子。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请以色列帮助建立自己的军队。精明的以色列人趁势向其出口改进的AMX—13轻型坦克,更重要的是,两国还由于军事合作而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反过来,良好的外交关系也促进了日后的军火出口。 出口多元化 在当今世界上,军贸领域不但包括人们所常知的武器交易,更涉及军工合作、技术转让、军事劳务以及一些后勤物资买卖等,在以色列出口清单中,除了先进电子雷达设备、无人驾驶飞机以及地对空导弹、空对空导弹等“拳头产品”,还有很多别的业务。如贝塔·提克瓦公司就是以训练国内外的安全人员为业务的公司。他们训练的人员能够从事对重要人物和石油管道的保护以及反劫机等工作。而总部设在特拉维夫的安全和情报咨询公司则在拉美开拓了新的业务———培训拉美国家的反恐和缉毒人员。 以色列目前有600多家小型私人军火公司。他们的头头通常是以色列国防军的前高级军官或者是以色列情报部门的前高官。这些军火公司的头头们利用他们先前在工作中同国外建立的关系进行公关和游说,把大批的军火和技术向国外出售。正如摩萨德前中校、现任某军火公司的副总经理伊塞克列维所言:“我们在服役期间就担负着向所联系的国家推销军火的使命,因此必须与相关国家的部门建立可靠的联系”。在军火交易过程中,他们通常还能得到现役摩萨德老同事的帮助。 先进武器不卖给“敌人” 为了防止自己生产的先进武器流向周边“敌对国家”,反过来威胁自己的安全,以色列在不断扩大军火出口规模的同时,也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出口程序。 以色列的军火出口由国防部来管理。在国防部内,设有具体管理军火销售的“国防物品销售局”,该局负责军火成品、军事技术出口的特别许可审批,拟定可供出口的军用物资清单,开展对国际军火贸易和市场的调研,提供国际军贸情报等。此外,以色列还在世界主要城市设有国防部的办事处,代理国防部的军贸业务,同时监督出口武器的流向和最终用户是否可靠。摩萨德在全球的情报网也担负着监督以军火公司武器出口和用途的使命。这也正是以色列敢于大肆出口先进军火,而不担心“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主要原因。(《环球时报》2003年12月29日第十版)(来源:环球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