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姆:悲情古城瞬间毁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1日01:10 青年时讯 | |
有着灿烂历史的巴姆古城全部由泥砖、黏土、稻草和棕榈树干建成,可追溯至前伊斯兰时期。它是伊朗的象征。伊朗前总统拉夫桑贾尼曾号召,每个伊朗人都应该在一生中前往巴姆一次。然而在2003年的这个早晨,它在瞬间变成废墟。预计4万人丧生。 2003年12月26日,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巴姆城及附近地区发生了里氏6.3级强烈地震。据伊通社报道,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超过2.5万;克尔曼省首府克尔曼市市长27日说 两千年来,古老的巴姆城堡一直矗立在伊朗东南部的荒漠中,吸引着无数的商旅和朝圣者来到这片沙漠中的明珠———巴姆。然而,12月26日清晨的地震却使这座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建筑杰作在瞬间被夷为平地。 在地震现场的电视画面中,很多人第一次目睹了古老的巴姆城堡。然而此时,这座世界最伟大的泥砖建筑物和它周围同样遭受厄运的数以万计的现代房屋一样坍塌了。我们已经看不到任何巴姆城堡和沙漠中曾经美丽怡人的巴姆市的风采,如今我们眼前看到的却是一个到处散落着瓦砾与坍塌墙壁的巴姆,一个正在遭受着地震劫难的巴姆。 沙漠明珠:如今的人间地狱 当你乘坐旅行巴士穿行在伊朗东南部的沙漠中之时,除了一些参差不齐的山峦和千篇一律的荒土地外,几个小时之内你也许看不到任何景物。这里很少有人居住,此时厌倦似乎已经不能完全表达你的感受,很可能你会想为什么我要到这里来,然后便盘算着下个旅游点准备去哪里?然而,当远处逐渐出现的绿色越来越近时,那种兴奋一定会令你终身难忘。 繁茂的棕榈树和路旁怡人的小喷泉,通常都是那些从沙漠中穿行了几个小时来到这里的旅行者对巴姆市的第一印象。在伊朗东南部这片水源奇缺的地区,巴姆却有着连绵不断的棕榈树林和美丽的柑橘园。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使巴姆成为了一个相当富足的农业城市。 巴姆是伊朗主要的椰枣生产地,这里生产的椰枣一直享有美誉。几千年来,巴姆市对于往来穿行于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商旅来说都是一个沙漠中安乐舒适的绿洲,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这里也因此成为丝绸之路上主要的商贸与军事重镇。巴姆地处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的东南角,靠近伊朗与巴基斯坦边境。作为千百年来欧亚贸易商路上的一个重镇,这座绿洲古城位于现今的巴基斯坦以西350公里,波斯湾以北450公里。无论对于朝哪个方向行进的旅者来说,巴姆都是理想的歇脚地。 巴姆城中保存完好的千年古堡一直都是巴姆人的骄傲。与世人熟知的希腊雅典的神庙和意大利的古罗马大剧场相比,巴姆古城似乎有些神秘。但是这里却有着独特的历史与文化风韵,穿过古城的入口处,当游人与古老的巴姆古城面对面之时,当与2000年连延不断的历史与沧桑相遇时,没有人会不为之所动。 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公寓、学校、清真寺、体育馆、浴场仍然如同当年兴建时一样,生动地矗立在你的面前,那些泥土与沙石的建筑仍然保持着以前的风貌。在这里,你并不需要多少想像力就可以清晰地了解几百甚至几千年前这里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公寓、商店、市场以及清真寺之间华美的拱道与狭小的弄堂巧妙地暗示出不同的私密区域和公共区域,穿行其间,仿佛在一点点轻轻地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 1993年,当伊朗前总统拉夫桑贾尼第一次来到巴姆视察时,他深深地被巴姆的历史风貌所震撼。随后拉夫桑贾尼便极力号召每个伊朗人都应该在他们的一生中前往巴姆一次,自此巴姆不仅成为了伊朗的象征之一,也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旅游城市。 2003年12月26日,这是一个似乎和往常一样的清晨,5点26分52秒,一场巨大的地震撼动了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的巴姆城。地震发生后,居民区的房屋成片成片地倒塌,昔日繁荣的巴姆街区到处散落着砖坯和瓦砾。街道上侥幸逃脱劫难的人们披着毯子,哭喊着自己亲人的名字。很多死难者的尸体埋在了坍塌的建筑中,昔日的沙漠明珠巴姆如今已经成为了“人间地狱”。这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一些地震专家指出,除了这次地震本身的强度较高之外,巴姆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大以及房屋抗震性差也是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阿巴斯电影与“新巴姆城” 尽管巴姆有着辉煌而灿烂的历史,但是这座城市在地震前却是以其农业和工业中心的地位吸引着伊朗的大量移民。有着灿烂历史的巴姆古城全部由泥砖、黏土、稻草和棕榈树干建成,可追溯至前伊斯兰时期,但大部分古迹都是在16至17世纪沙法维王朝时建成的。在其政治与经济鼎盛时期,这里曾拥有1万1千人口。当时,巴姆市占地6平方公里,被有38座塔楼的防御城墙紧紧包围,抵御来自各方的入侵。巴姆老城当时拥有400座建筑,直到地震前,这些建筑中的大部分都仍然保持着几百年前的原貌。 1722年,这座古城因阿富汗的入侵而受到了重创,城中居民大量逃散,从此巴姆开始走向衰落。随后巴姆城一直被用作军营。20世纪初,巴姆城几乎被完全遗弃,直到20世纪70年代伊朗政府启动了复兴巴姆城的计划。于是随着大量投资和新移民的进入,一座以农业和工业为主的巴姆新城逐渐出现在了已经衰落的老城周围。地震前,巴姆城区已经有9万居民,巴姆周边地区则有约20万人口。 由于新移民增长速度飞快,这里建造了大量低质量的土坯房,抗震性能极差。然而,伊朗历史上一直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1990年6月21日,伊朗邻近里海的吉兰省和赞詹省曾发生里氏7.3级地震,造成4万人死亡,50万人无家可归,这是伊朗历史上破坏最严重的一次地震。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伊朗已发生约8次里氏6级以上地震。曾在巴姆地区工作多年的英国大学建筑系教授莫桑·阿布塔拉比,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指出:“即使没有地震,巴姆的许多建筑也会因为其他原因而坍塌,因为这里的建筑施工太简陋了。尽管伊朗政府颁布了相关法律和法规,但是在这里却没有得到贯彻和执行。这里大多数的房屋都是由土地拥有者雇佣当地未经任何培训的工人自己盖的。” 极具历史感的巴姆古城曾吸引了不少电影摄制组。1959年,一部以英国惊险侦探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小印第安人》改编的电影就曾在此拍摄部分场景。意大利导演瓦莱里奥·祖利尼1976年执导的影片《鞑靼人的沙漠》也曾来此取景。然而如今,这座古堡已成废墟。 这一切,让人想起了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拍摄的影片《生生长流》中的场面。1990年伊朗曾发生了里氏7.3级大地震,震中则是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1987年拍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一片的山区,阿巴斯因担心片中曾经与之合作的小演员们的安危,带着儿子和摄影机去灾区寻找他们的下落,他们的旅程拍成了一部感人的电影《生生长流》。 在断壁残垣下,阿巴斯的镜头寻找到了生命的小花。在经历了大地震的悲痛和亲人的死亡后,伊朗人民仍然保持着生命的顽强与乐观,在毁灭的家园中生命仍在继续。 灾难发生后三天,伊朗克尔曼省省长穆罕默德·阿里·卡里米就表示:“必须在废墟上重建巴姆城。” 出生于伊朗的美国建筑师哈利利认为,重建巴姆城不能使用现在流行的钢筋混凝土,因为“造价太高,建筑周期也比较长”。他研制的“超级砖坯”则是最佳选择方案之一,其巧妙之处在于,以沙袋为模子,里面填塞少量水泥和泥土,带刺的电线贯穿于砖坯之间,将它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大大加强了墙体的抗震能力。他希望这种材料成为未来新巴姆城的主要建筑材料。 相关专题:伊朗发生里氏6.3级地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