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展望2004:反恐战争、美朝矛盾、大国关系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8日09:17 中国日报网站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在万国杂处、利益纷纭的大千世界,矛盾永恒存在,动荡与冲突是常态。然而,乱后求稳、求变也是常态、更是法则。

  2003年是国际“动荡年”。2004年世界形势将如何发展?动荡还是持续吗?对此一问,人们不得不作出肯定回答。不过,在新的一年,世界局部动荡虽然难以避免,但总体稳定局面不会有根本变化,国际关系的主色调将是在动荡中求调整、在混乱中见稳定。

  *** 恐怖与反恐怖:继续僵持

  “9·11”以来两年多时间,国际反恐表面上取得了不算小的成就。经过阿富汗战争,“基地”组织的老巢被捣毁,其成员向世界各地逃散,其骨干纷纷落网。伊拉克战争进而对一些曾支持过恐怖组织的政权产生了震慑作用,迫使其纷纷与恐怖势力摆脱干系。但是,国际不平等、发展不平衡依旧;滋生国际恐怖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土壤依旧。国际恐怖主义如韭、如发,除而不绝、割后复生。

  当前,恐怖与反恐怖斗争进入一个新的僵持阶段。从恐怖方面看,“基地”组织被打散后,恐怖分子各自为战,其组织出现“本土化”现象,其成员出现年轻化现象。最近恐怖分子接连袭击驻伊意大利部队、驻土耳其的英国领事馆、日本韩国等在伊人员以及支持美国的沙特上层,并威胁要袭击东京,其用意显然是要打击美国“羽翼”,孤立驻伊美军,说明恐怖分子的组织性、政治性重新加强,已恢复了中央指挥系统。从反恐方面看,因美国发动对伊战争转移了反恐大方向,产生了两大消极后果,一是反恐同盟受到损害,各国反恐热情有所懈怠,反恐国际阵线变松散了。另一个后果是美打伊启动了针对伊斯兰国家的“改造”战略,并间接怂恿了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实行高压政策,激起了伊斯兰世界的愤怒,扩大了恐怖分子的政治、社会、文化基础。这意味反恐形势更复杂,恐怖与反恐怖的僵持阶段不会很快结束。

  目前伊境内恐怖活动已带有反占领游击战性质,反恐在政治上更困难。尽管美国已捉拿萨达姆,但不能遏止恐怖活动。美国虽然表示2004年年中向伊方移交政权,但很难完全、彻底,美国不可能把政权完全交给伊方,因为这不符合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初衷。伊境内游击战性质的反美恐怖活动很可能沿升级路线继续上扬,使伊成为新的恐怖活动中心。以伊拉克为中心的广大伊斯兰世界,包括东到南亚与东南亚、南到阿拉伯半岛、西到北非与西非、北到中亚与俄罗斯的广大地域,仍将是国际恐怖活动的多发地,针对美国及西方威望、利益的恐怖袭击仍将会接连不断。

  *** 美朝矛盾:国际焦点

  朝核问题极其复杂、敏感,牵涉面甚广,且因长期历史原因,美朝相互憎恶、互不信任,要价都很高,和平解决朝核问题任重而道远。由于萨达姆落网、利比亚在西方高压下表示放弃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伊朗在核问题上也有妥协迹象,美国更能集中力量解决朝核问题,因而可能对朝采取更强硬、更不妥协的立场。美国要求朝无条件弃核有可能引起朝鲜方面的反弹。美朝矛盾激化的可能性增大,朝核问题和平解决的前景更复杂、更困难。

  朝核问题不仅是美朝双边的问题,也是东北亚安全问题,其如何发展、解决,不仅涉及美、朝面子及东北亚各国利益,也关系亚太乃至世界安全与稳定。从目前情势看,朝核危机呈现三种变化前景,这三种前景都不利于国际安全与稳定。一是如果朝突破核门槛,韩、日的不安全感增大,极可能乘势跟进,东北亚就会出现难以收拾的核扩散局面。韩、日也可能增大军备投入,进一步推进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这将导致亚太不稳定及大规模军备竞赛。二是如果美果真对朝发动军事打击,朝实施大规模反击,甚至可能引发第二次朝鲜战争。其结局只能是半岛与东北亚更混乱,包括难民潮、核污染、军备竞赛、安全危机加剧等。三是如果长期拖下去、僵持不下,也不利于亚太的繁荣与稳定。因此,如何兼顾各方利益要求,尽快和平、公正、合理地解决朝核问题,特别是防止朝核问题升级为大规模军备竞赛甚至引发战争,已成为东北亚国家的最大安全关切,也是2004年国际社会最大的安全关切和难以回避的任务。

  *** 大国关系:稳中酿变

  大国关系是国际体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大国关系保持相对稳定是国际稳定的基础与保障。2004年,大国关系总体稳定局面不会有根本变化,大国合作仍将是大国关系基调。但也要看到,大国在开展合作的同时,不会放弃竞争,在某些领域,大国竞争不但具有战略性、长期性,而且仍可能具有一定的“零和”性质。大国关系因此将继续加快调整,并呈现出若干值得特别关注的新特点。

  首先,美国对外政策将有所调整,表现出一定的弹性,单边主义将有一定收敛。2003年,以伊拉克战争为契机,美国的“新帝国”战略既达于一个新的峰值,也受到空前挫折。俄、德、法、中联合制美表明美在大国格局中空前孤立,甚至其传统盟友也拒绝与其合作。伊境内游击战不断说明美精力有边,伊拉克正在成为美国的“政治包袱”和战略“出血点”。在大选年,美国将更多地专注国内问题,尤其是更专注于如何振兴美国经济。事实上,伊拉克战争后,美国鉴于在伊拉克遭遇的挫折与困境,不得不反思其“新帝国”战略,着手回调其单边主义。也不得不在伊拉克问题上寻求大国与联合国支持、合作。坚持“新保守主义”的鹰派有可能退到决策后排。

  其次,大国关系调整进一步深化,其中美俄、美欧、俄日关系的调整值得特别关注。2003年,美俄在伊拉克一直在斗法,甚至发生了美军攻击俄大使车队的严重事件。在中亚,美俄军事竞争已公开化。在格鲁吉亚政权“更替”问题上,美俄明争暗斗。尤科斯公司事件后,美国国会通过了针对普京政府的强硬法案,美国报纸开始批评普京有“专制倾向”。美国国会甚至出台了呼吁布什政府把俄罗斯开除出“八国集团”的提案。布热津斯基宣称普京政府虽然比叶利钦政府“步伐稳健,但走错了方向”,美俄关系明显降温,双方合作基础削弱。在此背景下,2004年,美俄关系中的竞争面将进一步上升,俄罗斯将从崇美、畏美中摆脱出来,在处理美俄关系时将更自信、更自主。俄在中东、中亚、南亚、东北亚及东南亚扩大影响的努力势必引起与美新的竞争。美俄在中亚的争夺尤其将明显加剧,并可能触发中亚地缘政治结构重新洗牌。美欧2003年冲突加剧,有人称大西洋“结冰了”。2004年,美欧将采取措施弥合分歧,但其效果只能是局部的、暂时的,双方的战略性、结构性分歧不可能真正弥合。围绕伊拉克重建、中东、东欧、欧盟与北约关系、经贸投资等问题,双方的冲突将有增无减。日俄关系正在升温,其背景是中国加快崛起引起两国疑虑加深。2003年,日俄以高层互动、能源合作及日本投资开发俄远东地区为杠杆,加速靠拢。2004年,双方接近的步伐还会加快,能源合作计划可能变成行动,日本大规模投资开发俄远东地区可能提上日程。日俄关系升温将严重冲击大国格局,引起亚太地缘政治格局的结构性变化。

  第三,“不对称多极格局”将更明朗。目前国际格局本质上是一种“不对称的多极格局”,是在力量对比不均衡、“一超”占据实力优势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多极结构的特定运转模式。

  单从力量对比看,美国的战略优势依然无与伦比。2003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出现增长新势头,其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万亿美元。美国2004年军费开支将超过4000亿美元。但是,美国的实力优势尚不足以保证美在国际舞台上为所欲为。美国目标太多、战线太长,其力量分散在全球每一个战略区、每一个大洋。以美国之强大,甚至连一个小小的伊拉克都未能真正征服,又何谈制服任何一个大国?美宣称大国战争“退场”更多地反映的是美国无力以武力战胜任何一个大国的现实。美国要想实现其目标,不得不尽可能与多强合作。如在朝鲜核问题上,美将谋求与中、俄、日合作;在南亚问题上,谋求与印度合作;在反恐、反扩散及反衰退、重建伊拉克等所有全球性问题上,必须谋求与所有大国合作。

  多强虽然难以单独与美抗衡,但多强目标单一,力量集中,各守一片天,只在各自周边有限使用力量,有能力在其各自的主要活动区域与美分庭抗礼。他们的合力将进一步造成在全球共同制约美国的局面。(来源:了望新闻周刊/林利民)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全新服装服饰市场再掀抢铺狂潮
任你邮冬日送好礼 瑞士天梭名表+联想掌上电脑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结识新网友,短信免费发,就来了了吧!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捕 订阅新浪新闻随时掌握最新动态
  报名优惠:注册会计 英语口语 在职硕士、职称英语 少儿英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正文右侧短信推荐1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激情燃烧柔情萦绕
和爱人一起迷醉…
非常笑话
非常笑话乐趣无穷
释放压力倍感轻松
图片
铃声
·《手机》-来电
·梅艳芳 床前明月光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新年贺岁招商有礼!
新网站,想要人知道?
手机搜索,英明选择!
企业网上商机市场!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西安教育资讯!
出国留学大优惠(鄂)
牛皮癣鱼鳞病重大突破
揭开糖尿病难治愈之迷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超级精彩
爆笑无比
一生物系女生第一次见男友脱裤子,先是一愣,继而大笑…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