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劫后中国驻伊使馆(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3日03:48 山西晚报 | |||
新华社发 战争结束已经8个多月,伊拉克局势混乱依旧。最新消息说,正在约旦首都安曼待命的中国驻伊使馆复馆小组将在春节后重返巴格达。几天前,我在安曼采访复馆小组组长孙必干大使时,孙大使嘱我到巴格达后去看看中国使馆的最新情况。中国使馆在战后的抢劫狂潮中已被洗掠一空,即使重返巴格达,复馆小组也不得不另寻他处栖身,原来的馆舍只能等到修复后才能使用。 使馆里住着伊拉克人 1月10日,我和新华社巴格达分社伊拉克籍报道员夏南一起去探访劫后的中国使馆。出了闹市区,街上的汽车少起来,马路也变得宽阔了,一栋栋独立的院落式建筑在绿树青草的衬托下显得很大气,但是四周越来越寂静,在阳光下散发出些许萧条气氛。 这是一个专门划拨建设的使馆区,包括一些非洲阿拉伯国家和中国在内的使馆都在这里,但是现在除了部分馆舍还有人看家,大部分都已人去楼空。枯黄的杂草和垃圾散落路边,昔日的郊外田园风光如今一派败落景象。 接近中国使馆时,我远远地看到一个伊拉克警察拎着一把破旧的步枪。看到我们的汽车向他的方向开去,显得有些紧张,拿枪的手换了好几个姿势,但终于没有用枪对准我们,也没有要求我们停车与他保持距离。 我下了车,看到警察的红袖章上写着DPS几个字,夏南告诉我这是“外交警察服务”的意思。我说明来意。夏南翻译之后,这名自称穆哈默德的警察脸上立刻有了热情友好的笑容,伸手表示欢迎。我端起相机要给这名看守中国使馆废墟的警察拍照,他还整理了一下衣服,很配合地拿起枪等待我拍照。 从散发着异味的便门走进使馆,我迎面碰到一个衣着破旧的伊拉克姑娘。穆罕默德说,她是住在中国使馆的一家中的儿媳妇。我吃惊地问:这是一户什么人家,竟然能居住在中国使馆?穆哈默德告诉我说,他们都是无家可归的人,听说这里有个使馆的房子空着,就在混乱中强行占领了使馆的门房,把这里当作他们临时的家。 “都是战争的受害者” 这户人家姓哈穆森,有10口人,除了父母外,还有4个男孩、3个女孩和一个儿媳妇。我看到的除了一名十几岁的男孩和他的嫂子外,其他人都外出打工或者溜达去了。 除了父亲晚上要给别人值夜守更外,一家9口晚上都住在中国使馆的门房里御寒。他们在去年4月美军刚刚占领巴格达后就搬进来了。那个叫伊娜斯的姑娘说,和惨遭洗掠的中国使馆一样,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她丈夫一家过去租住别人的房子,后来战争一起,房东卖了房子跑到国外去了,他们无处可去,只能搬进已经人去楼空的中国使馆。 夏南告诉我,战争虽然使一部分成为新政府和各国际机构雇员的人收入增加,但是也使很多人失业,使原本就一贫如洗的很多伊拉克人雪上加霜。 伊拉克战后房租上涨,加上萨达姆倒台后前警察机构和军队被全部解散,失业率超过了50%,成千上万名像哈穆森一家一样住不起房子的人于是就在权力的真空和混乱中,占领了从伊拉克前政府大楼到军队营房等暂时无人管理的房子,清理这些住户已经成为新政府最为头疼的难题之一。 夏南说,上周有大约50个伊拉克家庭抗议环境部将他们驱逐出临时占领的原国家机构大楼。 伊娜斯介绍说,他们夫妇住在一个狭小的储物间里,其他人住在门房的另一个小屋,门房的过道就成了一家人的厨房。储物间里堆满了破旧的棉被和毯子,他们就靠这些东西铺在地上过夜。厨房里有一口小锅和一堆油乎乎的厨具,另外一个小屋里摆着一个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的破沙发,点了一盏碗口大小的煤油炉聊作取暖,屋里烟气熏人,此外就别无他物。 在使馆废墟上办婚礼 更令我吃惊的是,媳妇伊娜斯竟然就是在中国使馆成的亲,而且现在已经身怀六甲,如果在今年夏天还没有其他合适的住处,就打算把孩子也生在中国使馆。 去年7月,因为家景贫寒,伊娜斯的父亲威胁说,如果不马上结婚的话,就把22岁的她嫁给一个她并不认识的人。于是她就和现在的丈夫、23岁的史哈夫匆匆结婚了。他们的婚礼是去年7月15日在中国使馆内的空地上举行的。婚礼进行时,负责这里保安的警察还鸣枪祝贺。 几经周折,我们找到了史哈夫的母亲。这位7个孩子的?盖姿担谥泄构萘偈弊〈傩谢槔褚彩鞘饭蚋盖椎脑竿R蛭笔币丫喜〔恚艿P脑僖部床坏蕉拥幕槔瘢谑蔷驮谥泄构莸姆闲嫔喜侔炝思虻サ幕槔瘛? 史哈夫的母亲说,他们并不是不讲道理的人,中国外交官一回来,只要中国人要求他们搬走,他们会立即腾出房子,不会让中国朋友为难。 谈到将来的打算,这位母亲说,目前根本没有去处,只好继续寻找别的空房子,过一天算一天。 使馆劫难超出想象 中国使馆被毁坏的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使馆紧锁的大门内侧本来是一片面积不小的空地,现在成了一个垃圾场,堆着足够装一卡车的各种垃圾。主楼的所有空调和门窗都不见了,劫匪甚至连墙上的瓷砖都揭了下来。 主楼内的情况更惨。我很难想象他们使用什么工具,能够把楼内所有角落都破坏得如同震后废墟。走过主楼,是一个很大的中国古典园林式水池,中间是一个黄色琉璃瓦的亭子。可以想象在夏季月夜,在池塘边漫步是何等心旷神怡的事情。但是现在这荷塘月色的美景已经由光彩照人的美女变成蓬头垢面的弃妇,水面漂浮着垃圾,钢筋从水泥中露出丑陋的面目。 使馆的大部分车都已经在战前开到了约旦,但是留下来的车就无一幸免。新华社存放在使馆的一部尼桑已经被盗。留在车场上的只有一部依稀能够辨认出丰田字样的汽车残骸。所有的汽车部件,包括轮胎和座椅都被洗掠一空,汽车只剩下一具孤零零的铁壳。 紧挨车场的使馆商务处建筑和我在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城市拉姆安拉看到的被以军导弹摧毁的大楼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所有的门窗都被卸走了,有的地方墙体还被砸出大洞,楼梯上不时露出钢筋铁骨。 地上全部是水泥碎块和蒙着厚厚灰尘的书籍文件,但是年代都比较久远,最早的文件是1990年,最近的是2000年的,估计最新文档已经在撤离前处理。 在文件散落满地的废墟中,穆哈默德顺手拿起一页纸,是一份《人民日报》,这张在中国印刷远道运来的报纸无意中见证了使馆的劫难。 劫匪涂抹反美标语 穆哈默德说,战后这里的使馆区也有伊拉克警察巡逻,但是美军不给警察配备子弹,拿着空枪的警察面对荷枪实弹的劫匪自然无可奈何。 在商务处残破的楼梯入口,我惊讶地看到一句歪歪扭扭但写得清楚的英文标语:美国人该死!穆哈默德说,当初美国军人看到劫匪涂抹的这一标语后很生气,以为是看守使馆的警察写的,声言要把他们抓走审问,幸亏后来美军碰到的麻烦太多,才没有继续深究这里的反美标语。 你想到大使官邸看看吗?穆哈默德问我。这里和别的楼舍的命运完全一样,除了水泥地板,什么也没有剩下来。在大使的洗手间,劫匪们甚至连马桶和浴缸都撬下来搬走了。 穆哈默德说,不久前还有一家人试图强行搬进已成废墟的大使官邸,但是后来还是被外交服务警察劝走了。 在离开使馆时,穆哈默德告诉我说,美军巡逻队经常晚上把军车开到中国使馆墙外的林阴道边稍事休息,因为当地反美抵抗武装不会把这里当作袭击目标,此外,因为这里是使馆区,有很多伊拉克警察在外围警戒,美国士兵都认为在这里过夜很安全。新华社记者聂晓阳(山西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