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太空总署华裔科学家邹哲:探测彗星的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4日10:23 新华网 | |
1月2日上午11时44分,宇宙飞船“星尘号”(Stardust)飞近彗星“威尔德2号”(Wild2)采集样本,并于下午传回了第一张彗星图。宇宙飞船将于2006年1月15日返回盐湖城附近基地,带回外星球的物质材料,用以研究太阳系的起源。这个采集星尘样本作业方案的设计师,就是美国太空总署(NASA)帕沙迪纳喷射推进实验室(JPL)华裔科学家、“星尘号”副首席发言人邹哲博士。 邹哲说,“采集彗星尘埃是我20多年努力的成果,1981年我就产生了这个构想。干我们这一行的,总想弄清楚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地球也是太阳系的一个星球,但太阳系已经存在40至50亿年了,它的青年时期是个什么样子,地球上找不到样本。但彗星的情况很特殊,它在太阳系的边缘活动,气温非常低,本身没有多少变化。所以,能从彗星上取得一些样本,等于取得了太阳系几十亿年前的样本,意义重大。” “要去外星采样有几种方法。一是派一艘宇宙飞船围绕它转圈子,然后降落在上面,钻取样本后返回来,例如月球探测就是如此。但采用这样的方案,经费需要40亿至100亿美元,不容易被采纳。第二种方法就是近距离吸尘,在飞船接近彗星的时候,利用仪器吸收星尘,然后将仪器关闭,将来随飞船带回地球,这个方案成本较低。” 邹哲解释,中国人将彗星称为“扫帚星”,它的主要成份是冰块和尘埃,在飞行过程中经太阳风一吹,又不断释出这些冰块与尘埃。如果飞船接近彗星并且利用交会之际吸纳星尘,应该是可行的。但是,飞船和彗星的速度都非常快,每秒20公里,比子弹还要快二三十倍,如何将星尘俘捕,又不使它破碎,在技术上形成一大挑战。 开始别人都说不可能,邹哲就花了几年时间在地面做实验,吸收星尘的仪器用硅制成,容纳空间高达99%,外表看似一个规则的多边形水晶体。然后又放在美国航天飞机上实验,以及在苏联的太空站上实验,取得了相同结果,证明是可行的。 “星尘号”作业是邹哲提出的第十三个太空探险计划,过去曾尝试同欧盟太空总署、日本太空总署合作,但没有成功,1994年被美国太空总署选中。华裔科学家设计的太空探险方案能被采纳,很不容易。邹哲说,华裔科学家的长处包括耐心和韧性。当初设计方案时,他就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实施,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成本不能太高,二是技术上要有可行性。 他说,在美国太空行业内,华裔工程师相对多一些,华裔科学家较少,因为要写论文和演说,存在语言障碍,但他们仍然可以在设计领域作出重要成就。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邹哲16岁时从中国台湾来到美国,大学专业是系统工程,先在加大伯克莱学习了5年,后在加大洛杉矶取得博士位,目前已在JPL工作了29年。华声报(来源:华声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