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伊战后中东政治地图发生巨变及其缘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5日13:15 新华网 | |
被国际战略学家推崇的佩雷斯《新中东》一书中说:一场战争的结束,应该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它将结束交战状态,消除心理偏见。 受伊拉克战争冲击,今日中东政治地图正发生剧变:利比亚改弦更张,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叙利亚发动和谈攻势,向以色列伸出橄榄枝;伊朗、埃及开始接近,可望重修旧好;利比亚和以色列秘密谈判正在进行,这本身就是一个突破。 可以说,目前的中东局势正发生近50年来最深刻的变化,新的中东政治秩序正在形成中。以色列情报部门“摩萨德”前首脑、战略学家哈勒维预言:现在的中东,可能正发生一场比二十世纪初列强瓜分时更剧烈的转变。 伊战导致实力对比消长 与世界许多地方一样,现代中东秩序都打着欧洲殖民者的烙印。二战后,殖民地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犹太人稳步实现了建立国家的梦想。随着1948年以色列国的建立,中东形成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两大对立阵营,并分别以美国和苏联为后盾。双方多次发生冲突,中东成为二战后战争最频繁的地区。 虽然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媾和,1994年约旦和以色列缔约,1991年对中东有深远影响的苏联也解体,但阿以对立局面依然存在,中东和平进程仍举步维艰。 伊拉克战争后,中东地缘政治发生剧烈变动,美国军事实力深入阿拉伯世界心脏地带,以色列战略优势进一步增强。叙利亚、利比亚、伊朗等奉行强硬政策的国家,面临美国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压力。实力对比的消长,使中东国家开始战略调整,纷纷发动外交攻势,阿以大和解正在进行。 用以色列一些战略学家的话说,这些转变“在一年前是无法想像的”。佩雷斯笔下的“新中东”似乎正在形成。 利比亚审时度势求和解 如果说伊拉克战争是中东剧变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第二块则是利比亚的突然转变。自卡扎菲1969年执政以来,利比亚一直坚持泛阿拉伯民族主义,对西方列强持强硬立场,寻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以色列,则奉行“不和解、不谈判、不承认”的“三不”政策,支持巴勒斯坦人反以斗争。 伊拉克战争后,卡扎菲审时度势,突然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在洛克比空难问题上作出空前慷慨的让步,实现与西方和解。 同时,他前所未有地对夙敌以色列展开秘密外交。以色列和利比亚官员在巴黎和日内瓦进行了秘密接触。以色列工党议员斯内7日也证实,他曾同卡扎菲之子赛义夫举行了会谈,赛义夫表示有意与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赛义夫被认为是卡扎菲最可能的继承人。 作为善意表示,卡扎菲还说,愿向以前被驱逐的利比亚犹太人提供补偿,并允许利比亚人访问以色列。虽然会谈因以色列“泄密”而中止,但从双方的努力看,利比亚和以色列虎视眈眈的关系已成为过去。即使只能获得一种“冷和平”,也比两国以前军事恫吓要强。事实上,许多以色列战略学家已将利比亚视为以色列改善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一个突破口。 叙利亚主动伸出橄榄枝 曾武装对峙了半个多世纪的叙利亚和以色列,近来的局势变化更让人眼花缭乱。在以色列诸邻国中,叙利亚是与其唯一处于战争状态且仍可能爆发战争的国家。伊拉克战争后,为打破僵局,叙总统巴沙尔2003年11月30日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叙利亚希望与以色列重开和谈。配合这一表态,叙方随后发动和谈攻势。一名以色列利库德资深议员被邀请到大马士革访问,巴沙尔更于日前接连访问埃及和土耳其,目的一是改善双边关系,二是就叙以和谈寻求两国支持。土耳其随即表示愿充当叙以谈判的调停人。 作为呼应,以色列总统卡察夫也伸出橄榄枝,邀请巴沙尔到耶路撒冷举行和平谈判。叙利亚虽以邀请“空洞、不真诚”为由拒绝,但也未排除未来成行的可能性。 “破冰之旅”将很可能随着叙以秘密谈判的成功而获得进展,就像1977年当时的埃及总统萨达特突然访问以色列一样。那次访问,最终使尚处于战争状态下的埃及和以色列媾和建交。 叙利亚是中东各国中对以色列和美国态度最强硬的国家之一,至今还通过支持巴激进武装和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处于“代理人战争”状态。它此时突然改变态度,一方面是为摆脱当前的外交困境和孤立,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叙以和谈拖下去对自己不利。 对于叙以和谈,以色列存在着多种看法,沙龙更是抬高了要价。但总体来说,叙以缓和符合两国利益。这也正是卡察夫主动邀请巴沙尔访问的原因。叙以接近,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中东最牢固的一块坚冰已开始融化。 埃及伊朗可望重修旧好 伊朗不属于阿拉伯世界,以前曾是以色列的盟友,以色列境内至今还保留着当年专为伊朗石油运输修建的管道。包括卡察夫等人在内的许多以色列领导人,都出生在伊朗。 霍梅尼1979年革命成功后,对以色列奉行极端强硬政策,伊朗和以色列关系一夜之间由盟友变成仇敌。受对以色列政策影响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别,伊朗与另一个中东大国埃及也随即反目成仇。 伊拉克战争后,埃及和伊朗关系也开始松动,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伊朗总统哈塔米上月在日内瓦举行了20多年来两国间首次高峰会议。作为善意表示,伊朗更改了一条以1981年行刺埃及总统萨达特的凶手名字命名的街道名称。 埃及和伊朗都是中东大国,它们改善关系,将加强彼此的政治地位,增大战略回旋余地,这对受美国威胁并和阿拉伯世界疏远的伊朗尤为重要。同时,伊朗也缓和了在核问题上与美国和以色列的对立。伊朗已决定同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允许后者检查伊朗的核设施。此前以色列甚至威胁,不排除对伊朗核设施发动先发制人攻击的可能性。 伊朗大地震后,美伊间也展开“地震外交”,伊朗对美国的善意也作出了积极回应。 伊朗是目前对以色列态度最强硬的中东国家。即使大地震后,伊朗仍表示,愿接受除以色列之外所有国家的援助。但显然,随着美伊接近、埃伊修好,与埃及和美国交好的以色列也将可望进一步改善与伊朗关系。 各种因素促使战略调整 中东战略大调整,主要是受伊拉克战争后地缘政治剧变的影响,同时也是中东政治社会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 与以色列诞生之初阿拉伯世界希望将犹太人赶进大海的情绪不同;现在的阿拉伯民众已基本接受了以色列这个国家的存在。事实上,反而是以色列现在以强凌弱,阻碍了巴勒斯坦建国的实现。 同时,阿拉伯世界新一代的领导人正走上前台:约旦、叙利亚、摩洛哥等国的老一辈领袖已故去;利比亚、沙特等国很多事务已由年轻一代处理。这些新领导人,很多都受过西方教育,执政手腕和外交政策更为灵活和理性。 具体到阿以关系上,这些领导人执政期间都未与以色列发生直接军事冲突,没有上一代的历史包袱,容易超越旧怨,着眼长远。 此外,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阿拉伯各国的中心任务。恐怖主义本身也对这些国家构成了威胁,“反恐”成为它们进行国际合作的重要基础。 从内部来讲,中东国家正在接受新旧文化的震荡和冲突。变革已是各国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从外部来讲,地缘政治形势急剧变动,中东战略调整加速进行。在对话、接触、谈判、和解、指责中,各国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最大限度地谋求本国利益。 一些大国则通过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手段对形成中的新中东秩序施加影响。随着新的中东秩序的建立,国际政治领域最复杂棘手的中东问题正面临新契机。(记者刘洪)#(来源:参编) 相关专题:美军抓获萨达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