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2004年世界军事走向:一超仍独强,多家厉精兵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4日09:26 中国日报网站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充满矛盾与硝烟的2003年已经过去,充满挑战与希望的2004年已经来临。通观全球,和平依然是新一年的主题,在和平大幕的背后,呐喊声、爆炸声、枪炮声也将依然在一些地区此起彼伏,有的可能如炸雷滚过,有惊无险;有的可能如天崩地裂,震天撼地……

  一超独强依然如故当今世界,堪称军事超级强国者,非美国莫属。美军拥有强大的武
器库自不必赘述,只说美国的军费开支,就已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去年冬季,美国会通过了2003至2004财年的美军军费预算,数额为4013亿美元,其中并不包括用于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后续行动的专项费用。这一数额约占2003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8%,超过世界平均值约一个百分点,可能占世界新年度军费预算的40%(一说约为50%以上)。巨额的军事预算,为美军的全面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4年美军的新军事革命方向已经确定,军事战略也已明确,值得关注的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战略部署调整。“9·11”事件后,美军先后出台了《四年防务审查报告》、《核态势评估报告》、《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等一系列有关防务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对美军的全球战略部署调整作出了相应的规划。随后发生的伊拉克战争中断了美军的战略部署调整。在伊拉克的主要战事结束后不久,美军重新展开了战略调整。按照规划,驻德美军的大部将进入波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驻日、韩美军的一部将转往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在可能情况下还将进驻越南金兰湾;同时,美军开始了在格鲁吉亚、阿塞拜疆驻军的可行性研究。今年元旦刚过,美军有人士透露,美军将很快进驻阿塞拜疆。一般预计,今年是美军战略部署调整的实施之年。这次调整所涉及的海外驻军达15.5万人,其重点已由去年确定的“先亚后欧”改为今年的“先欧后亚”,这表明美军仍将欧洲作为全球战略部署的重点。调整后的战略部署,将更加适应“先发制人”战略所需,也利于美军控制从中东到东北亚那个广阔的弧形不稳定区,又利于一旦开打的新的反恐战争之所需。其次是作战编组转型。拉姆斯菲尔德在就任美国国防部长后不久就指出,美军陆军师的编制过于庞大,主战兵器过于笨重,是冷战时期的产物,不适应新军事战略指导下的新型战争。他对德国军方早年的一种观点十分欣赏,这个观点是:未来战争的胜负不再取决于大规模的军队和持久的战壕式作战,而取决于小型化、高质量和机动性强的突击部队,在空军支援下,能够对敌人发动“闪电式打击”。基于这种思想,拉氏要对陆军“消肿”。就编制而言,他主张将10个各有1.6万至2万人的陆军师予以取消,编成20多个旅;另一方案是保留师的建制,大大压缩员额。就装备而言,拉氏主张淘汰现有的主战兵器,代之以更为轻便的坦克、步兵战斗车和火炮。这一观点在美国陆军中引发了很大争论,不少将领担心如此转型后的陆军将失去强大火力和坚固防护力等优势。目前,这一转型方案尚未正式实施,但从趋势看,这种转型是难免的。2004年将很可能是决定美国陆军命运的一年。换句话说,陆军要不要转型,如何转型,很可能会在今年内见分晓。再次是作战思想创新。拉姆斯菲尔德近期撰文指出,军事革命不仅仅是要制造新的军事技术武器———虽然这无疑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但是军事革命还包括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作战方式。应当说,拉氏的观点符合军事发展潮流。必须承认,拥有世界第一流军事装备的美军一直十分重视作战理论的创新。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美军着重对“消耗战”思想进行了批判,提出了以“战略瘫痪论”为代表的新型军事观点,从中又衍生出“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其核心内容是:把影响、打击和摧毁敌人抵抗意志作为作战的基本着力点;强调使用各种手段的“内聚式联合”打击;打破传统的以地面为中心的作战流程模式,以对敌实施一系列连续、有力的分布式多维度精确打击为基本战法等等。这次伊拉克战争是“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的首次运用,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教训。新年度,美军将会对这一理论的实践运用进行总结,也可能提炼出一些更为新鲜的观点。

  多家强军颇有声色这几年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军费开支也大幅攀升。在2003年军费开支有较大增长的基础上,2004年军费预算达138亿美元,涨幅接近30%,是前苏联瓦解以来军费增长最多的一次。有了较为雄厚的财力,俄军几乎陷入停顿的装备换型便有了转机。预计在2004年,俄军将加大新型战略导弹的生产力度,同时增加战役隐形导弹的数量。100多颗在轨卫星的更新工作将会进入关键时期。新型战略潜艇及大型水面舰船、第五代主力战机的研制和定型工作,将成为新年度装备研发的亮点。新年度俄军如何运用战略威慑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值得人们关注。车臣问题严重困扰着俄罗斯当局,去年经普选产生了新的权力机构,今年是巩固政权、铲除余患的关键年份。2004年,日本的整军备战将有一系列大动作。首先,千余名自卫队作战官兵进入伊拉克。在过去十几年中,日本出兵海外,其军种单一,数量也很小。此次出兵军种齐全、数量较大,是二战结束以来的首次。它既违背了日本国会通过的“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修正案的原则,也突破了日本宪法关于“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的限制,更为将来日本更多地出兵海外打开了方便之门。1月8日,日本防卫厅长官石破茂声称,“如果此次任务完成了,那么这一类行动就可能成为自卫队的主要军事行动之一。”其次,更富进攻性的新防卫政策在年内出台。日本将修改《防卫计划大纲》,调整建军方针和编制、装备。其防卫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军事战略由专守防卫向对付新型威胁转变;自卫队参加国际合作活动这一“附带任务”升格调整为抵御入侵、维持治安并列的“主要任务”;武器装备由防御所需向战略打击所需转变。再者,删除宪法中不战条款将显得刻不容缓。自海湾战争始,日本接连不断地出兵海外,早就将不战条款置之脑后。此次较大兵力出兵伊拉克,更是将不战条款变成了一纸空文。小泉就任与连任首相时反复表示,应及早将修宪工作摆上日程。他指的修宪,主要是指删除不战条款。一般预计,挟连任首相后人气正旺之势的小泉政府,将在修宪方面出“重拳”,即使完不成修宪任务,也可能抛出修宪提案。欧盟日渐显现出综合性军事实体的势头。早在科索沃战争结束之时,欧盟便作出了组建一支6万人快速反应部队的决定。因种种原因,这支部队迟迟不能成军。去年的欧盟峰会再次确定,这项工作务必于2004年完成。美国对欧盟的这项决定从一开始便异常反对。美国认为,在有北约存在的前提下欧盟自行建军,完全是多此一举,也是对北约功能的削弱。欧盟内部对此有争议,但最终取得了一致,坚持达成建军的目的。欧盟现有15个成员国,不久将扩大为25个,其一体化进程不可逆转,组建统一的快反部队是大势所趋。同时,欧盟一体化的进程具有浓厚的独立性、自立性,其摆脱对北约的依赖是迟早的事。欧盟还以耗资30多亿欧元的代价研制、部署“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已于去年与中国签订了合作研发合同,今年这一项目将进入实质性研发阶段。

  不会爆发新的反恐战争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新年度会不会爆发新的反恐战争?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在“邪恶轴心”、“流氓、无赖国家”,或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的黑名单上,目前还没有对美国国家利益已经造成危害的国家,或者决心与美国对抗到底,并且具有丰富战略资源的国家。因此,美国暂时还没有必须用战争来对付的对象。另外,阿富汗、伊拉克两场反恐战争虽然已经结束,但战后重建任务十分繁重,也使美英等国不敢分心去策划新的反恐战争。从长远看,伊拉克战争也许不是反恐战争的最后一战,但无论如何,2004年断无爆发新反恐战争的可能。

  防止核扩散前景看好去年12月,先是伊朗政府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签署了附加议定书,后是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公开声称,利比亚自愿放弃研制、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计划。本月6日,朝鲜宣布有条件停止核计划。这些国家发展核武器的目的也许不同,但在停止核计划的缘由这一点上,却有相似之处。首先,是为了缓解与美国日益紧张的关系,避免招致武力打击。停止核计划,便是示弱于美国。其次,为了在经济上获利。这些国家无不遭受美国及西方国家的长期经济制裁,停止核计划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换取制裁的终结。再者,为了节省日渐拮据的军事开支。研发与部署核武器需要巨额费用,对这些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而言,这实在是一个不堪重负的包袱,停止核计划,也就甩掉了这个重负。目前,国际原子能机构已对伊朗展开了“飞行核查”,美国的非官方代表团也于近期核查了朝鲜宁边的核设施,利比亚即将与有关国际组织签署附加议定书。自叙利亚政府承认自己拥有化学武器后,美国已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叙利亚立即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新的一年,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工作的前景十分光明。不过,能否取得突破性并且是永久性的成果,还要受一些重大因素的制约。因素之一:能否互有诚意。对于这些中小国家而言,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既然作出了停止核计划的决定,就应全面遵守国际权威机构的规章,彻底履行承诺。而美国应当相信其他国家的诚意,以平等的姿态对待这些国家。如果像伊拉克与美国那样大玩“老鼠戏猫”和“猫捉老鼠”的游戏,那就难保矛盾双方不会走上战争之路。因素之二:能否尽量与其他问题脱钩。防扩散就是防扩散,应该就事论事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把这一问题与反恐捆在一起,那就把问题人为地复杂化了。更有甚者,如把防扩散作为由头而试图改变他国社会制度、强行输入自己的所谓民主、自由,那就只能引发更为强烈的政治、外交对抗,反倒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假如再把绑架人质等问题与防扩散问题挂钩,就更不可取了。因素之三:能否尽早取消制裁。如前所述,这些中小国家作出停止核计划的决定,经济利益是一个主要的因素。截至目前,美国尚未取消对这些国家的制裁。时间一长,当这些国家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时,很可能会使局面逆转。因素之四:能否实现全面、有效的核查。防扩散核查是件十分困难的事,因为核武器的研发在实验室阶段是很隐蔽的,很难被发现。核查工作做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防扩散的成败。

  印巴关系可能好转去年的印巴局势呈现出对抗中的平稳态势,既无大的冲突,也无任何缓解动作。去年11月,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主动提出在克什米尔地区实行单方面停火,立即受到印度的欢迎和响应。今年1月4日至6日举行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第12届首脑会议的最大亮点,就是印巴首脑握手致意,并单独举行了会晤,双方均表示出了改善关系的良好愿望。双方商定将于2月开始对话,以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新的一年,人们有理由对印巴关系的全面改善持乐观态度。首先,两国都不愿卷入一场核大战。上世纪末,印巴两国戏剧性地同时迈入了“世界核俱乐部”的门槛。目前,双方的核武器又有了新的发展,威慑力均在增长,任何一方挑起战争,都难免遭到对方的核打击。显然,这种灾难性的局面是印巴双方都不愿看到的。其次,两国的当务之急都是发展经济,而双方的经济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两国领导人看到了目前这种两败俱伤的局面,痛定思痛,决定捐弃前嫌,走共同发展的道路。再者,世界主要大国乐于见到印巴和解,这将对两国和好起到促进作用。南亚是恐怖主义活动的猖獗地区,美国在全球反恐,需要印巴两国的大力协助。印度是俄罗斯的传统盟友,而巴基斯坦对中亚的稳定起着支撑作用。俄巴关系虽比不上俄印关系亲密,但也属于友好范畴。印巴两国都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三方相依相伴,共生同荣。印巴兄弟和好,对中国的发展也有利无弊。基于上述几大因素,可以预料,今年的印巴关系很可能实现根本性好转。至于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为此争执甚至大动干戈已经半个多世纪,目前两国已显现出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的意向,这是两国实现根本和解的关键所在。

  巴以和解难有作为世人都很困惑:巴以冲突已持续了55年,在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的今天,却仍然看不到冲突的尽头,究竟原因何在?问题其实是明摆着的,比如圣城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难民回归权问题,犹太人定居点问题,水资源分配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争来吵去,至今一个也没解决,阿拉法特没辙,沙龙也束手无策。巴以矛盾这个结解不开,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因素,但归根到底,是由一主一次的两个外部因素在起着决定性作用。主要外部因素是指美国的战略需要。冷战期间,美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就不是很融洽。冷战结束后,美国主导的四场局部战争,有三场打的是穆斯林国家,由此而招致了穆斯林世界的普遍反对。而中东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之一。能在中东对美国全球战略起到支撑作用的国家,非以色列莫属。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实行的是厚以薄巴、亲以压巴的中东政策。以色列有了美国这个大靠山,在中东可以横行无忌。而次要外部因素,是指阿拉伯国家对巴勒斯坦的坚决支持。阿拉伯国家大多与美国不和,支持巴勒斯坦与以色列抗争,实质上有利于阿方与美国的抗争。因此,每当巴勒斯坦欲向以色列作出哪怕是有限的让步时,总有一批阿拉伯国家出面叫停。在这一主一次外部因素的左右下,巴以双方在和解的道路上很难有所作为。那么,新年度的巴以关系会向何处发展呢?舆论普遍用“僵局”二字来概括。一位外国记者的话虽然过于悲观,却不无道理:中东问题是分析家的“滑铁卢”,因为这里的变数实在太多太快,刚刚闪现曙光,转眼暴力又起;协议墨迹未干,违约已成事实。相对而言,另一种分析要乐观一些:美国过去在中东只有以色列一个“盟友”,现在美国已经将面积更大、人口更多的伊拉克收入囊中,伊拉克位于中东的中心部位,与位于地中海边的狭小的以色列相比,地缘战略价值更高。有了伊拉克这个据点,美国在中东便有了广阔的回旋余地。一旦以色列的出格行动危及美国的战略需要,那么美国就不必一味袒护以色列而去得罪阿拉伯国家。如果这个分析有道理,那么,只要美国能从伊拉克腾出手来,便可以主导巴以双方在谈判桌上拿出实质性的和解成果来。至于阿拉伯国家,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与美国改善关系,在巴以冲突问题上很可能更多地采取温和立场。

  俄北关系面临考验今年6月的北约峰会,将接纳东欧7国为正式成员国。届时,北约疆界将在波罗的海东岸与俄罗斯直接接壤。另外,今年元旦之后,美国军方人士曾宣布美军今年有可能入驻阿塞拜疆,媒体透露此次入驻的兵力可能达到1万人。此种说法一旦成为事实,那么这将是北约的主力军即美军被首次部署到与俄罗斯直接接壤的国家。在阿富汗,除美军以外的北约军队已基本部署到位,以接替美军的防务。另外,美军在阿富汗的北邻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也巩固了它的军事基地。北约东扩与东进双管齐下,兵锋直抵俄罗斯国门,已经引起俄罗斯的不安。为此,俄已加强在吉尔吉斯斯坦的驻军,同时正在争取将塔吉克斯坦的军事设施转变为永久性军事基地。不久前,俄罗斯已向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格鲁吉亚施加压力,要求三国反对美国在其各自领土上设立永久性军事基地。北约的举动将直接影响俄北之间于2002年形成的“20国机制”合作模式。这一机制本来就存在着致命的弊端,那就是俄罗斯作为非北约成员国,只有参议权而无否决权。对于北约东扩与东进,俄罗斯自始至终都持反对态度。由于没有否决权,俄罗斯的意见丝毫不起作用。经此变故,这一合作机制已失去它的生命力,俄北关系很可能跌入低谷。北约的举动还将可能刺激独联体增强集体防卫力量。北约此番的东扩与东进,其兵锋不光直逼俄罗斯,而且也直逼好几个独联体国家。原本松散的独联体,其许多国家有可能因为面临共同的威胁而增强合作,尤其是强化集体防卫力量。这对于欧洲安全而言,起到的不会是促进作用。(来源:中国青年报/严国群)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