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俄罗斯:无法承受的告别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9日13:20 新民周刊

  建于1924年的列宁墓“搬”还是“不搬”,在苏联解体后一直是个争议不断的话题。今年1月24日是列宁逝世80周年的日子,俄罗斯官方宣布列宁遗体至少还能保存100年,总统普京说,“不搬迁是为了维护整个社会的团结和稳定”。

  的确,对俄罗斯人来说,要和承载着“太多历史”的列宁墓说“再见”,这谈何容易?

  历史与现实:难解的结

  “列宁墓对当代俄罗斯来说,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俄罗斯研究室主任赵华胜说。但在持不同政治观点的党派眼里,对这种象征符号的意义解读也就变得“五花八门”了,从而也决定了他们对待列宁墓的现实态度。

  苏联后期,列宁开创的十月革命与苏联历史,在不断的“重新评估”中被逐步否定,甚至在某些右翼民主派的心目中,列宁简直就是国家的“历史罪人”;他们认为,“他的革命彻底断送了俄国迈向资本主义进程的可能”。于是,列宁墓便成了这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欲必“搬”之而后快。

  在1997年列宁诞辰127周年之际,他们竟打着遵照“列宁遗愿”的旗号,要求当时的叶利钦政府把列宁遗体迁回其故乡,并与他母亲合葬。由于大部分俄国人“难以接受”,再加上左派力量的“群起而攻之”,叶利钦不敢“轻举妄动”,这当然令“激进民主”派非常“失望愤慨”。时至今日,他们依然“不改初衷”地宣称:“不把俄国‘错误’历史象征的列宁墓迁移,俄国在此阴影之下就无法‘正常’地前进变革。”

  与此同时,列宁墓也拥有“铁杆”的捍卫者——俄共,这也是列宁得以继续安睡在红场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俄共内部对于斯大林、赫鲁晓夫等人的功过认识存在分歧,但在对列宁的态度上还是比较一致的,列宁主义仍是一面旗帜”,赵华胜说。列宁墓作为这种“大是大非”的信仰象征,使俄共在其搬迁的问题上“决不妥协”,往往是政府的立场一有“风吹草动”,俄共就表明态度,同时举行颇令政府“头疼”的示威游行。他们说,“如果列宁墓都没有了,那我们的思想遗产就所剩无几了”。不难理解,在社会主义式微的俄罗斯当代,列宁墓——至少作为这种信念最持久辉煌的象征——对于俄共来说,它的“屹立不倒”就具有无上的精神激励价值。

  在对待列宁墓及苏联历史的问题上,不同的政党派别是这样,普通的俄国百姓更是如此。当苏联解体后动荡的社会现实“冷却”了他们对西方模式憧憬的“狂热”之后,再回首,俄国民众开始抱着一种复杂的情绪看待过去,曾被“全盘否定”的过去,由于现实的“不如意”反而呈现出某些“好处”来。

  据俄罗斯问题专家盛世良介绍,相比欧美国家4-7倍的贫富差距,俄罗斯现今的贫富差距竟高达10倍,俄罗斯人所希望的“富裕”没有实现,相反,体制转轨带来的缺陷使得金融寡头成为少数受益者,即使普京当政以来的情况有所好转,但现实仍不容乐观。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黄立茀告诉记者,她在2001年访俄时,即使俄罗斯科学院的教授,一个月的工资也只有区区150美元;而在苏联时代,这种情况是无法想象的。经济上的不平等、道德的滑坡和福利待遇的大幅“缩水”,使不少百姓怀念起勃列日涅夫时代——这个曾被不少历史学家“口诛笔伐”的“停滞”时期,在百姓心中却成了“稳定、安全感”的代名词,“至少在那个时期,我的工作、退休金都有保障,社会风气也不像现在这么坏”。一位俄罗斯老妇的话也许颇具代表性。

  “列宁及苏联时代代表着一个强国时代,而俄罗斯人的爱国精神及强国梦一向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黄立茀解释了列宁墓在百姓心中的另一层意义。有些历史片段早已在俄罗斯民众中积淀下来,是他们永远的骄傲:彼得大帝的改革、1812年全民抗击拿破仑侵略的胜利、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从一个落后农业国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抗击法西斯、加加林的上天、唯一能和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地位等等,这辉煌的一切,在现今俄罗斯“暗淡”现实的衬托下,无疑显得更加辉煌,更值得人们追忆。

  俄罗斯:回到过去的未来?

  去年俄罗斯一项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列宁仍然“在最有影响的伟大俄罗斯历史人物排行榜”上名列第一,再加上俄罗斯人日益表现出的“怀旧”情绪,不少西方分析人士“过分紧张”地惊呼:“俄罗斯的未来也许又要回到以前的共产主义时代了”。不过,普京倒是头脑很清醒:“谁对苏联的解体无动于衷,那是没有良心;但谁想恢复苏联的过去,那又是没有头脑。”

  对过去的怀念很大程度上只是百姓对现实不满的情感转嫁,“并不存在多少意识形态回潮的因素,俄国人对意识形态已非常淡漠了。”赵华胜指出,不少中年人对此十分淡漠,年轻人更是不感兴趣,俄国民众正变得务实起来。一次,俄共组织了“纪念十月革命”的游行,黄立茀的一位俄国朋友对此就不以为然,“我才不会参加什么游行,有这时间,我或者睡觉,或者多找工作多赚钱,这才是改变自己处境的好办法”。

  也许,正是由于意识形态因素的淡化,才使得整个俄国社会(包括理论界)有机会以更客观、更理性、更公正的态度来看待列宁,并重新审视他身后那段70多年的苏联历史,这种审视不再是建立在对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上,不是机械地要回到“过去”,而是建立在科学地回顾研究以更好地迈向未来的基础之上。盛世良告诉记者,在他访问列宁故居时,切实感受到了这种社会氛围,“甚至有一位祖父是富农并受过剥夺的人也不认为那段历史‘一无是处’。”

  苏联解体后十多年的现实渐渐教会了俄罗斯人用平和、理智的心态看待“过去”,他们也确实从“过去”获得了“馈赠”。“苏联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强国梦想在当代俄罗斯人中依然拥有最强大的凝聚力,不管哪一派、哪个阶层都对此有认同感。”而这,也是普京执政以来获得广大民众支持,并逐步改善国家内外环境的“制胜法宝”。

  和列宁说“再见”也许永远都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意味着俄罗斯要想和过去70多年的苏联历史“告别”,而历史的传承谁能割断?现实似乎在不断印证着红场墓中那位伟人的思想:“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请勿转载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