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欲破“马六甲困局”,泰国路线图生转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3日11:47 中国日报网站 | |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一如性命之于咽喉,突然间,中国对南洋之端的马六甲海峡如此依赖———我们绝大部分的原油进口运输必经此地,别无它途。以致,胡锦涛面对急涨的原油进口,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特别提到中国原油进口的“马六甲困局”。新年伊始,泰国就抛出了一个全新的石油管线方案来诱惑东亚。它能解决中国能源被人扼喉之危吗? 泰国的心思泰国一直不愿意放弃“中国机会”。据英国《金融时报》2月3日报道,泰 总书记关注“马六甲困局”马六甲是中国原油进口的“华山道”。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呈东南—西北走向的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全长约1100公里,是中东和非洲油轮归国的必经之地。尤其是在1869年,苏伊士运河贯通后,大大缩短了从欧洲到东方的航路。马六甲海峡的通航船只急剧增多。中国、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每年有4.5亿吨的进口原油,要途经马六甲海峡;巴西以及澳大利亚的铁矿石、煤等大宗矿产品运往东南亚市场,也要走马六甲海峡。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军寻求掌握全球16条海上要道,确保战时能封锁他国海上航运和海军力量。美国已经取得了新加坡海、空军基地的部分使用权,并援建马六甲沿岸的一些军事设施。印度通过在孟加拉湾所拥有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在马六甲海峡的西部入口处修建了海军基地,并部署重兵扼守海峡西口,希望能够控制整个印度洋。而在马六甲东部,长年的多国边界纷争不断。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如海盗活动十分猖獗,对通行船舶构成严重威胁。还有就是海峡的交通秩序比较混乱,穿越海峡的客货运输以及随意性极大的渔船已严重影响船舶航行安全。这一点也就是被泰国石油部长蓬明·勒素里德抓住的“把柄”之一。于是,寻找各种替代性的运输方式及运输通道成为远东多个国家关注的热点。克拉克运河便被广泛讨论。据称,克拉运河将横穿泰国南部,全长102公里,400米宽,水深25米。预计耗资200亿美元,建设周期长达15年。这条运河建成后,船只不必经过马六甲海峡,可直接从印度洋的安达曼海进入太平洋的泰国湾。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掌握在新加坡手中。沿岸的新加坡港,是世界著名大港,吞吐量为世界第四。为此,弹丸之地的新加坡也由此发展成了国际三大石油交易市场之一。但泰国政府自身本没有实力独自承担这项工程。而作为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和第三大原油进口国———2003年共进口原油9100万吨,比2002年增长了31%———中国的态度一直非常关键。中国此前一直对这个工程犹豫不决,一个重要原因是考虑到对新加坡利益影响太大。一旦中国与泰国、日本等合作修建完成克拉地峡运河工程,必将对新加坡的航运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有关负责人朱兴珊博士介绍,中国有关部门曾组织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和综合运输研究所对上述方案进行了联合研究。但克拉地峡运河项目除了过高的投资和过长的建设周期外,还有一些软肋:“泰国要取代马六甲,无论是开凿克拉运河或修管线,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都是不可行。因为无论哪个方案,其造成的运输成本都要高于马六甲海峡。只要马六甲海峡可以通行,就不会选择泰国。况且还会带来一些政治问题。”能源分析专家朱兴珊认为,“人们担心马六甲海峡实际上是担心美国卡脖子,但改道泰国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美国在泰国的梭桃邑、乌塔保、曼谷,也有驻军。”这个方案后来不了了之。但泰国似乎是铁了心要取代新加坡。这一次,泰国又抛出了这个更为经济、建设周期更短的项目。分析人士认为,泰国政府的新动作可能是与中国政府高层最近的一次有关“马六甲困局”讲话有关。而他们作出这个决定的背后逻辑是“让中国多一个选择反正又不是坏事”。 东北亚能源合作?打破马六甲困局的另一办法是充分利用俄罗斯,了结安大线之争。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合作格局也将有转机。中国工程院院士胡见义曾经著文指出,“亚洲的油气资源占世界的80%。而中国周边许多国家都是资源丰富的地区。”2002年,东北亚国家的GDP总和超过6万亿美元。中国、日本和韩国都是能源进口大国,而俄罗斯则是能源出口大国。朱兴珊认为,中国能源政策中最当务之急是有效地施行来源多元化策略,更好地推动东北亚能源合作,实行多边谈判;共享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中东等国的石油资源。而日本富士通综研经济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田边敏宪在接受《经济》月刊采访说,欧洲之所以能够建立欧盟,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建立了煤钢共同体。日中两国,视情况可以加上韩国甚至天然气资源丰富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应该建立一个能源共同体。据胡见义介绍,建立起一个双边、多边、地区性或国际性石油能源合作体制,并建立相互保障、相互制约和完善的仲裁机制,可以达到石油开发、输送等方面合作的稳定和安全。如欧洲的能源宪章,已逐步扩大到世界许多国家成为共同遵守的规章。中、日、韩三国的炼油企业层面上,相关的合作已经迈出了步子。2003年11月,韩国SK(株)、中国中石化股份、日本精油Nippon等三国的炼油企业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东北亚能源研讨会上达成共识,为增强同中东石油供应商的协商力度,三国的炼油企业计划在今后也将通过“东北亚能源论坛”等多种形式进行接触,并确定共同促进建立东北亚能源交易所,并探讨了在天然气领域开发合作等事项。朱兴珊说,“联合国亚太经社会、联合国图们江项目、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它一些国际机构一直致力于建立东北亚能源合作机制。召开了多次国际会议,其中讨论最多的就是起草一个类似于欧洲能源宪章的东北亚能源宪章,并建立起一个多边的石油能源合作体制,同时还展望了未来的能源合作前景。但国内的主管部门对此热情并不高。”而专家指出,在三国的共进退中,原油消费量逐年剧增的中国的态度非常关键。“如果有这种磋商机制和渠道,在中日俄的三国输油管线上应该会有另外一种局面。”朱兴珊说。而这一次中央政府的决策思路的新变化,将有可能改变目前这种局面。因为在2003年10月,中国政府就搁置各种争议,正式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开始迈入良性循环阶段。(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陈挺幸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