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透视中美经贸合作:中美关系的稳定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6日16:27 新华网

  由于经贸关系的日益密切,除非美国人在台湾问题上犯错误,否则,其他一些政治上、文化上的分歧都不足以撕裂中美关系。

  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有多重要?对此,双方都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双方的着眼点是同当时的苏联相抗衡,是大三角战略关系。虽然经贸问题也提出来了,但处于次要地位。1992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由于中国在改革开
放上大踏步前进,美国跨国公司的先行者在中国市场上尝到了甜头。在他们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美国大公司普遍开始对中国市场感兴趣。我的一位美国朋友(原美国驻华大使馆经济参赞,1993年被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委任为该公司驻华机构的首席执行官)曾对我说,“过去我们犯了错误,轻视了中国市场,现在要急起直追”。后来,美国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由每年的几亿美元提高到每年几十亿美元。现在美国跨国公司500强中已有400家左右来中国,经贸关系这个因素在中美关系中大大加重了。中国入世后,中美经贸关系进入新阶段

  首先,贸易和投资增长加快,相互依赖程度增强。

  从贸易数字上看,200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由上年的543亿美元增长到700亿美元,增长幅度为28.9%。2003年前10个月美国从中国进口达到74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7%。而前22年(1979~2001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2.8%。2002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由上年的262亿美元上升到272亿美元,增长3.8%。2003年前10个月美国对中国出口达到27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7%。而前22年(1979~2001年)年平均增长率为12.8%。

  从投资数字看,美对华投资的实际金额,2002年为54.2亿美元,比上年的44.3亿美元增长22.3%,大大超过前八年平均10.1%的增长率。

  入世效应在中国纺织品出口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由于中国入世,美国取消了对十几种纺织品的配额,所以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增长迅速,并且再一次超过了墨西哥。

  在此背景下,双方各自在对方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上升,相互依赖程度增强。

  其次,贸易磨擦加剧。

  由于中国对美出口增长速度快于进口,所以美中贸易逆差有不断扩大趋势,成为贸易磨擦的主要焦点。由此又引发人民币汇率之争、反倾销以及特保条款启动等。如,不久前美国对中国三类纺织品启动特殊保障条款,对我彩电、家具搞反倾销。2003年,中美双方在贸易舞台上唇枪舌剑,火药味很浓。虽然磕磕绊绊,但还是谁也离不开谁。

  第三,贸易纠纷纳入WTO争端解决机制,这对发展中美经贸关系是有利的。

  现在,中美贸易磨擦已经由原来的双方单打独斗,转变为可以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美国政府对钢铁进口加征关税,我国与欧盟等八家成员状告于WTO,迫使美国认输。今后如果美国再搞不公平贸易,并做出错误裁决,我们也可以状告于WTO,寻求公道。实际上,我们的应诉能力在增强,如挡风玻璃案例。全球化、区域化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给中美贸易带来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的。

  经济全球化使美国公司内部贸易、产业内部贸易大量增加。中间产品贸易或称加工贸易是中美贸易的新特点。传统贸易模式是两国之间的产品贸易或原料贸易,我国出口纺织品、鞋、箱包属于这一类。这些东西现在的增长速度已经放慢。现在增长最快的是高技术产品,这是全球化时代的特点,由国际间的产业分工、产品分工发展到产业链和生产链各环节之间的分工。新型贸易模式对美国的好处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对中国的好处是解决就业问题和技术培训问题。缺点是表现为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2002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427亿美元,其中400亿来自加工贸易。

  经济全球化不仅使美国公司看中了中国大陆,其他经济体也仿效美国,把中国大陆当做制造平台,向美国出口产品。这对我们有好处,也有坏处。例如,台湾的源兴科技公司,向戴尔和惠普提供纯平显视器和打印机等产品。它在台湾有3000员工,在大陆则有18家工厂、30万员工。该公司40亿美元的年收入中90%来自祖国大陆,但产品全部出口。这样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链条:以中国大陆为加工制造平台,从日本、韩国、台湾、东南亚等地进口元器件,在中国大陆加工再出口到美国。在贸易平衡方面则表现为中国大陆对台湾、韩国、日本、东南亚有贸易逆差,而对美国则有巨额贸易顺差。据美国学者估计,中国大陆在出口产品的增加值中只占20%。换句话说,中国大陆对美顺差如果是100,其中我们得到的只不过是20%,别人得了80%。而算贸易逆差时则都算到了中国大陆的头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服务贸易也在加快增长。因为随着FDI的进入,服务性功能的项目外包增加,同时中国对美国服务业本身的市场准入也在扩大,这应当说也是好事。美国对服务业投资(如批发和零售业),增大了服务贸易。像沃尔玛、TARGET这些大型超市,不仅为中国提供服务、赢得收入,而且还在中国大规模采购,单是沃尔玛一家2002年就达到120亿美元。它们采购的产品主要是销往美国。这部分出口也在迅速增长。这应当说也是好事情。

  与经济全球化齐头并进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美国在贸易全球化的进程中是多边谈判与区域谈判并举。多边谈判难度大,走不通时就先搞区域谈判。

  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美国尝到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甜头,又在积极推进美洲自由贸易区。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验看,在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美国与墨西哥的纺织品贸易超过了与中国的。中国入世后这种情况有所扭转。区域经济一体化肯定会发生贸易转移,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贸易转移是不经济的,是有害于生产要素最佳配置的。现在要研究的是,如果美洲自由贸易区成立,对中美贸易将有什么影响。美国有些人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怀有戒心,担心贸易转移。但我的看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总体来讲是经济全球化的阶段性发展,其积极意义超过消极面。如果亚洲共同体能够建立,就可以大大增强这个地区抗御风险的能力,加强这个地区对其他贸易集团的谈判力量和竞争能力,最终又会促进全球化的发展。经贸因素在中美关系中处于什么位置

  我的看法是,它已经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稳定器。由于经贸关系的日益密切,除非美国人在台湾问题上犯错误,否则,其他一些政治上、文化上的分歧都不足以撕裂中美关系。这是因为,中美经贸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互补性大于竞争性,是互利双赢的。举两个例子来看中美贸易、投资对美国的好处。以消费物价而论。1999年~2002年的美国消费物价指数,商品服务上升8%,其中商品上升3.6%。在商品中只有两项是下降的,一个是服装——降5.6%;另一个是鞋——降3.4%。由此可见,中国消费品出口到美国对美国抑制通货膨胀所起的作用。美国消费者和宏观经济由此得到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再举一个例子。美国把中国当作加工基地,美国企业也由此得到很大好处。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资料,美国公司到国外搞加工,每1美元成本可以产生1.12~1.14美元的效益。更根本地说,美国现在已经懂得中国这个大市场是不可替代的。如果丢掉中国这个大市场,美国在全世界的竞争地位就要受到威胁。但这不是说中美相互之间没有经贸磨擦,但对磨擦要以平常心对待。美国同所有贸易伙伴都有磨擦,与日本的贸易逆差最高时占美国贸易逆差的40%,磨擦的程度比现在的中美磨擦更厉害。中方的三个“无能为力”

  中美经贸关系中目前突出的问题是贸易逆差。这个问题能否很快解决?对此我不太乐观。因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主动权不在中国手里。中方有三个“无能为力”。

  第一,美国的贸易逆差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结构性问题,是美国人储蓄不足、寅吃卯粮造成的,对此我们无能为力。由于美国在供应上存在缺口,美国不从中国进口也要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中国的产品质优价廉,如果美国不从中国进口,就要加重美国老百姓的负担。第二,中美两国贸易建立在各自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东西多,是因为中国充分发挥了自己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美国出口到中国的东西少,是因为美国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美国的比较优势是高技术产品,对这些产品中国是需要的,但美国人不卖给我们。对此我们无能为力。其实,美国只要卖给中国几座核电站设施、若干台超大型计算机就是几百亿美元,贸易逆差可以很快缩小,可美国人不干。其他如卫星、数控机床,都是我们需要的,都很值钱,美国人也不给。是不是怕影响美国的国家安全?中国自己把原子弹、氢弹都造出来了,你还怕什么核扩散?第三,现在许多经济体的公司都把中国大陆当加工制造平台,向美国出口。我们不能不让人家来投资,人家是市场行为,对此我们也无能为力。这样,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就尖锐化起来。其实我们从中得到的好处很有限,但却背了一个大顺差的名声。

  三个“无能为力”,使我对近期美国贸易逆差问题的解决不乐观。因为它不是靠中国派几个采购团就能解决的,主动权不在我们手里。总体上乐观

  然而,我对整个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又是乐观的。因为就两国产业结构、资源状况来说,互补性非常强,合作起来是最好的黄金搭档,符合两国利益。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给美国带来的利益也会越来越大。这是客观现实,它不是某些短视的贸易保护主义者或反华分子所能完全改变的。现在,在美国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已经越来越多。在这次贸易磨擦中,美国的许多媒体都说不能把中国当替罪羊,就是一个证明。

  但是,我们又不能对今后双方发生贸易磨擦掉以轻心。美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界处境很困难,他们会对美国政府施加压力,把经济问题政治化。另外,美国一些企业也会借助政府的力量,在反倾销、反补贴、特殊保障条款上做文章,敲打中国。对此,我们应当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