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美经贸关系:能经受住几级风浪?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6日16:30 新华网 | |
在任何一对双边关系中,经济因素都是众多要素中的一个,不可能脱离双边关系的大框架。对于中美关系来说,尤其如此。 中美关系恢复正常化、建交以来的30多年时间里,总体是在向前发展,但也曾有过这样那样的波澜起伏。远的不说,近几年就接连发生了“炸馆”、“撞机”等事件,双边政治关系曾跌入谷底,但经贸关系基本未曾停顿过,一直在稳定发展。中美双边贸易额从建交前 中国加入WTO后,中美经贸摩擦增多,规模也增大,如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纺织品实施反倾销等,特别是美对华贸易逆差问题更加突出。按美方统计,2003年对华贸易逆差可能达到1200亿美元;按中方统计,这一数字大约为400~500亿美元。不管怎样,中美间存在美对华巨额贸易逆差是不争的事实。这势必对双边关系产生诸多复杂影响。2003年上半年,面对国内经济低迷,部分美国会议员、企业、劳工组织转而将矛头指向中国,指责中国奉行不公正竞争措施,剥夺美国内就业机会,造成美背负巨额逆差。 对于美对华巨额贸易逆差的产生需要进行深入分析,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很好的分析,如贸易逆差转移问题、双方统计标准问题、美国内宏观经济政策问题等。那么,中美间的巨额贸易逆差会否像20世纪80年代美日巨额逆差一样,引发系列严重的贸易摩擦乃至贸易战?我个人认为,在进行这种比较研究时应当慎重。因为今天的中美经济关系、贸易逆差与80年代的美日经贸关系不尽相同,各有特点。中美经济关系具有高度互补性,双方主要竞争优势分别集中在商品系谱的低端和高端。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产品,多是美国放弃生产或主动寻求进口的。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并非美国企业。而美日经济关系的主要特点是全方位竞争关系。以20世纪80年代美对日贸易逆差为例,其主要来自汽车等工业产品。日本汽车进入美国市场越多,美国本土三大汽车厂商在本国汽车市场上的份额就越小。从这个意义上讲,美日贸易逆差的消极影响远大于中美间的,美国从与中国贸易中的受益远大于同日本的。一定时期内,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可能会一直存在,并会时不时政治化,但尚不至于引发大规模贸易战、造成双边关系紧张。是基石还是冲突源? 关于中美经贸关系对双边关系的影响,基本上是这样一个问题:两国间日趋紧密、规模增大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是会成为双方不断扩大、更为坚实的共同利益基石,还是成为潜在的更广泛的冲突源?对此,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般认为,中美之间政治、安全、战略等利益联系虽然在增加,但仍相对薄弱,经贸关系堪称是两国关系最牢固的纽带。有学者形象地将其称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认为日趋增大的经贸联系所形成的共同利益,使中美双边关系在波澜起伏中不至于偏离航道、乃至翻了船。但也有人认为,中美间的经贸关系是不对等的,两国经济相互依存的脆弱性完全不一样,随着中国向一个贸易大国挺进,中美贸易逆差、摩擦会急剧增加,成为中美关系新的紧张、冲突源。以能源为例,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日益扩大,渐已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需求大国。前者认为在稳定世界资源、能源市场、供应方面中美共同利益增大;后者则倾向于认为,在世界资源、能源相对有限的背景下,中美争夺将加剧。两者各有其道理。 关于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从根本上反映了如何衡量经济利益在中美关系总框架中的地位,及其与政治、战略利益的关系问题。在任何一对双边关系中,经济因素都是众多要素中的一个,不可能脱离双边关系的大框架。对于中美关系来说,尤其如此。虽然美国总统布什对中国的定位从“竞争对手”转变为“外交伙伴”,国务卿鲍威尔说“中美关系现在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美在经济发展、反恐、防扩散等安全议题上的共同利益不断扩大,然而,两国间的一些结构性特征并未改变。美国仍然将新兴强国的崛起视为对其全球领导地位的主要挑战,并且以此为主要依据来制定对华战略、政策框架。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说中美经济关系是“压舱石”,那么它能经受得住几级风浪?是不是分量足够重到是“不可逆转”(the pointofno return)的了?这并非单纯的中美间的经济利益计算问题,而取决于美全球战略的需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