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欧洲“三巨头”聚会柏林 “新三驾马车”浮出水面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0日07:25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德国总理施罗德、法国总统希拉克和英国首相布莱尔18日在柏林举行了三方会晤。这是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三位领导人第二次在柏林举行峰会。据报道,这种形式的峰会今后将不定期地继续举行。德国新闻媒体评论说,欧盟内三个最重要国家加强磋商,协调立场,表明它们“有意促使整个欧盟朝着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三国正起到一种引导欧盟方向的“新三驾马车”的作用。当然,三国的这种做法也引起了一些欧盟伙伴的异议。

  “新三驾马车”引人注目

  德、法、英三国举行峰会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过去这样的会晤很少。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施罗德、希拉克和布莱尔总共举行过4次三方会晤,其中两次还是在出席欧盟首脑会议期间。尽管三国领导人都否认他们此次会晤旨在建立欧盟“非正式的领导集团”,“新三驾马车”的出现还是颇为引人注目。三国领导人过去难得聚会与他们对欧盟的态度有关。德、法是最热心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国家,被誉为欧盟的“发动机”和“轴心”。两国领导人已经建立了频繁和定期的磋商机制。相反,英国则是欧盟的“后来者”,在欧盟建设的目标上与德、法不尽相同。另外,英国在外交方面与美国保持着“特殊关系”,号称“大西洋派”,它与“大陆派”的德、法也时常发生冲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三国领导人之间举行会晤,进行沟通,正变得日趋重要。

  此次峰会的重点是经济问题。在会晤结束后发表的三国领导人联名写给欧盟轮值主席国爱尔兰总理埃亨和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的信中,他们敦促欧盟在加强创新、增加就业和改革社会保险等方面采取措施,以实现欧盟在2010年成为世界最强经济实体的目标。另外,三位领导人还小范围地讨论了阿富汗、伊拉克、北约等安全问题以及打破制订欧盟宪法方面的僵局、下一任欧盟委员会主席人选等问题。

  欧盟扩大和联合成动因

  分析人士指出,“新三驾马车”出现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欧盟的扩大和欧盟内部进一步加强联合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首先,欧盟成员国今年下半年起扩大到25国,欧盟如何能有效地运作是它面临的一大考验。德、法、英是欧盟最大的三个成员国,其人口总和占扩大后欧盟人口的40%多,三国经济占扩大后欧盟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在欧盟内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此外,德、法以及英国往往代表了欧盟内部的不同观点,因此,这三个国家如果能事先就某个问题达成协议,意味着协议被其他国家接受的可能性也大为增加,从而提高了欧盟的决策效率。

  其次,欧盟各国已经认识到,欧盟如果要真正成为多极世界的一极,就必须加强在外交和防务方面的联合。但由于德、法、英在经济和军事实力方面各有所长,只有这三个国家形成合力,欧盟在外交和防务方面的联合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事实上,正是在这三国领导人去年的磋商之后,欧盟在成立军事指挥部和组建“战斗部队”等方面才取得重大突破。另外,去年德、法、英三国外长一同飞往德黑兰,成功劝说伊朗同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也显示了三国在外交方面加强联合的实力。

  作用仍有局限性

  德、法、英就欧盟面临的问题进行磋商、提出建议,在一些欧盟国家眼里难免有“越俎代庖”之嫌。它们担心这三国正在成为欧盟的“董事会”。鉴于欧洲一些国家的戒心以及德、法、英之间的矛盾,“新三驾马车”的作用目前还有相当的局限性。

  实力较强的欧盟国家,如意大利和西班牙,感到自己被排挤出了欧盟权力的“内圈”而有些“愤愤不平”。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斥责三国柏林峰会是“乌七八糟”的东西。西班牙外交大臣帕拉西奥认为,欧盟其他国家的意见“不应被淹没在一些大国的声音中”。针对这些欧盟伙伴的不满,德、法、英领导人在柏林峰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一再解释,他们根本无意“统治欧洲”,只是想“推动”欧盟发展而已。

  但分析人士指出,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德、法、英加强联合已势在必行。只要这三国求同存异,加强合作,它们在推动欧盟建设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新华社柏林2月19日电)

  2月18日,法国总统希拉克(左)、德国总理施罗德(中)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在柏林召 开记者招待会。新华社/法新

  作者: 编辑: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