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欧盟多国抵制“小欧盟”(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0日09:38 金羊网-新快报
  德法英称无意统治欧洲

  据新华社电 被称为欧盟“三驾马车”的德国、法国和英国领导人18日在德国柏林举行首脑会晤,就推动欧盟的就业和经济改革达成了广泛共识。但是这次首脑会晤也遭到部分欧盟成员的批评,他们指责德、法、英三国试图在欧盟建立“新的领导”,将他们的意志强加给其他国家。

  这也是最近半年来三国领导人举行的第3次首脑会晤。在会晤中,三国领导人着重讨论了如何在欧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欧盟工业的竞争力等经济问题。

  根据三国领导人发表的联合声明,他们将向今年上半年欧盟轮值主席国爱尔兰总理埃亨递交一封联合署名的信件,提出在欧盟进行一系列经济改革的建议。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提议是在欧盟委员会设立一名专门
负责经济改革的专员(副主席),这名官员将协调欧盟的经济政策,可以介入有关欧盟经济发展目标、规划和改革措施的所有问题。

  图片:德、法、英(从左至右)三国首脑被指责试图在欧盟建立“新的领导”。

  这次聚会引起了部分欧盟国家的不满。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认为,这三个欧洲大国试图建立新的领导机制,以确保在欧盟扩大后的影响力。对于上述指责,德、法、英三国断然予以否认。“我们不想统治任何人,当然包括欧洲。”施罗德说。法国总统希拉克指出,法国政府对于这样的批评感到“难以理解”。而英国首相布莱尔则强调说,三国领导人举行会晤是很正常的,欧洲国家不应过于敏感,三国也没有必要为此向他国道歉。

  国际观察:欧洲“新三驾马车”浮出水面

  新华社记者 黄泳

  德国总理施罗德、法国总统希拉克和英国首相布莱尔18日在柏林举行了三方会晤。这是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三位领导人第二次在柏林举行峰会。据报道,这种形式的峰会今后将不定期地继续举行。德国新闻媒体评论说,欧盟内三个最重要国家加强磋商,协调立场,表明它们“有意促使整个欧盟朝着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三国正起到一种引导欧盟方向的“新三驾马车”的作用。“新三驾马车”引人注目

  德、法、英三国举行峰会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过去这样的会晤很少。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施罗德、希拉克和布莱尔总共举行过4次三方会晤,其中两次还是在出席欧盟首脑会议期间。尽管三国领导人都否认他们此次会晤旨在建立欧盟“非正式的领导集团”,“新三驾马车”的出现还是颇为引人注目。

  三国领导人过去难得聚会与他们对欧盟的态度有关。德、法是最热心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国家,被誉为欧盟的“发动机”和“轴心”。两国领导人已经建立了频繁和定期的磋商机制。相反,英国则是欧盟的“后来者”,在欧盟建设的目标上与德、法不尽相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三国领导人之间举行会晤,进行沟通,正变得日趋重要。

  欧盟扩大和联合成动因

  分析人士指出,“新三驾马车”出现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欧盟的扩大和欧盟内部进一步加强联合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首先,欧盟成员国今年下半年起扩大到25国,欧盟如何能有效地运作是它面临的一大考验。德、法、英是欧盟最大的三个成员国,三国经济占扩大后欧盟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在欧盟内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其次,欧盟各国已经认识到,欧盟如果要真正成为多极世界的一极,就必须加强在外交和防务方面的联合。但由于德、法、英在经济和军事实力方面各有所长,只有这三个国家形成合力,欧盟在外交和防务方面的联合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作用仍有局限性

  鉴于欧洲一些国家的戒心以及德、法、英之间的矛盾,“新三驾马车”的作用目前还有相当的局限性。

  实力较强的欧盟国家,如意大利和西班牙,感到自己被排挤出了欧盟权力的“内圈”而有些“愤愤不平”。与此同时,尽管三国领导人加强磋商,但他们之间在重大问题上的分歧也是显而易见的。德、法与英国之间在伊拉克战争等问题上仍各执一词。在欧盟改革方面,英国把外交政策、税收、司法和社会保险视为“红线”,不允许由欧盟说了算。

  但分析人士指出,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德、法、英加强联合已势在必行。只要这三国求同存异,加强合作,它们在推动欧盟建设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

  (栩/编制)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