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日本伊朗签订巨额石油大单 美国表示“严重关切”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0日09:54 四川新闻网

  中国西部网消息

  历经4年艰苦谈判,日本代表18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与伊朗签订了一项价值20亿美元的石油开发合同。据此,日本数家石油公司将与伊朗联合开发位于伊朗西南部、储量极为丰富的阿扎德甘油田的一部分。对于这份合同,一直指责伊朗秘密开发核计划的美国则抛出一句话:“严重关切。” 日伊两国 犹如硬币的“正反两面”

  把日本和伊朗比拟作硬币的正反两面还是第一次听说。不过,伊朗石油部长比詹·赞加内在与日方签署合同后则以此回击那些对这份合同另眼相看的国家。

  “这份合同向那些阻止(其签订)的国家传达的信息是,最终,日本也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国家利益。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伊朗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第二大石油生产国……我们实际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日本官房长官福田康夫19日在东京说,日本欢迎合同的签署,并希望以此为日本保障稳定的原油供应。 初步设想 成本6年半内收回阿扎德甘油田是中东地区最大的油田之一,探明储量为260亿桶。根据这项为期12年半的合同,控股的多家日本石油公司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将“展开评估和开发阿扎德甘油田的综合操作”。法新社说,日本数家公司将共同持有这一项目75%的股份,伊朗国家石油公司持有剩余的25%。

  据法新社报道,在油田投产后最初40个月内,日产石油预计保持在5万桶上下的水平,但52个月后,日产量预计可以提高到15万桶。而在8年内,日产量有望增至26万桶。按照初步设想,投资成本将在6年半之内收回。 再三觊觎 日开出30亿贷款“利诱”东西南北四顾,瞄准伊朗阿扎德甘油田已是再三觊觎之事。

  探明储量260亿桶的阿扎德甘油田可开采量约为50至60亿桶,是自俄罗斯1982年发现普里奥博耶油田以来,世界上已发现的尚未开采的最大油田。2000年伊朗总统哈塔米访问日本时,日方企业财团获得了该项目的优先谈判权,从而获取了优先开采权。

  不过,自去年美国再次挑出伊朗核问题后,日本采取了“尾随”美国的政策,伊朗政府于当年9月底宣布取消日本的优先开采权。

  但是,为了得手“肥肉”,日本自去年底就向伊朗开出了30亿美元的贷款。 美国态度 “反对在那里石油投资”

  此番日、伊石油合作进程延续3年有余,美国在其中扮演着特殊角色。

  “我们在伊朗方面的政策一贯是,反对在那里进行石油投资,我们对这种交易仍保持严重关切,并对此类事件的发展感到失望。”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理查德·鲍彻19日说,美国一直重申对此问题的态度,日本“对我们的观点相当清楚”。

  日本在签署这项合同的同时自然也考虑了美国的态度。日本经济贸易省官员祝园彻广(音译)说:“我们并不指望美国对(日伊)合同说‘干得好’。但我们已经解释了我们的国情——日本必须保证能源稳定。”

  日本一些外交分析人士说,首相小泉纯一郎在日美关系上可能“早就算好了账”。上月,小泉不顾选民反对,部署日本自卫队前往伊拉克帮助美国开展重建。因此,“在石油合同上背逆一下美国的意愿应该还不至于招致美国的不能容忍。”

  新闻幕后:日本迫不得已的石油策略

  事实上,寻求新的石油来源也是日本不得已而为之的石油策略。

  作为世界最大石油消费国之一,日本仅在日本海沿岸拥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油田,其产量仅占全国石油需求量的0.2%。尽管长期以来,日本一直在实施能源多样化政策,力求核能、天然气、煤炭和石油的均衡使用,并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但这种多渠道战略见效甚微。

  据2003年的统计数字,日本88%的石油消费量依然来自中东地区。但由于近年来中东局势的紧张以及美国在该地区势力的扩张,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国家在中东的影响力正逐步减弱。因此,实现石油来源多渠道战略,降低石油进口过度集中的风险,已成为日本不二的选择。

  而另一方面,受技术和成本等因素制约,日本开发利用太阳能、风力、燃料电池等新能源的进展不大。谋求石油供应新渠道成为日本保障经济安全的制胜一招。(北京晨报/倪红梅新华社供本报特稿)来源:北京晨报 【编辑:东剑】相关报道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